太平洋海战之18.1:逃出生天
印尼盟军于1942年3月8日投降,为了不让自己的装备落入日军之手,盟军在投降前销毁了大批物资,比如那些刚运到的P-40战机等等。舰艇当然更不能落入敌手,于是凿沉了大批辅助舰及受伤的战舰。
其中,两艘姊妹舰的命运大不相同:一舰违令自沉,舰长战后受到军法处置;而另一舰长计出非常,将自己的小艇伪装成小岛,昼伏夜行终于在十余日后逃出生天,抵达澳大利亚安全地带。
先看看盟军在3月初战损/自沉的舰艇。
2月18日,日军空袭泗水,港内的荷兰潜艇HNLMS K VII为躲避空袭就地下潜,但还是被击沉,无人生还。但当时的水兵大多在岸上,操作潜艇的只有舰长及以下13人,算是不幸中的一点幸运。
3月1日,900吨的印度布雷艇HMIS Sophie Marie在安达曼岛附近触雷沉没,但比较幸运只1人死亡。46吨的英国炮艇HMS HDML 1063在雅加达被击沉。
3月1~8日,先后在泗水自沉的有
四艘80吨的扫雷艇HNMS A、B、C、D;
220吨的布雷舰HNMS Soemenep
400吨的扫雷艇HNMS Bangkalan
580吨的潜艇HNMS K X
680吨的潜艇HNMS K XIII
980吨的扫雷艇HNMS Krakatau
1300吨的布雷艇HNMS Gouden Leeuw
1600吨的布雷舰HNMS Rigel
1680吨的驱逐舰HNMS Banckert
其中,那860吨的潜艇HNMS K XVIII那潜艇蛮不幸的。炸药出了问题,第二天舰长等三人上船检查时突然爆了。
上面这串全是荷兰舰艇,叱咤海洋数百年的海上马车夫,这时已被新起的日本帝国逼的走投无路。
驱逐舰HNMS Banckert之后被日军捞起,但直到战争结束都没修好,战后自然物归原主。1949年,这驱逐舰在印尼被当做靶船击沉了。
另一艘驱逐舰有点意思,美国的。
斯图尔特号驱逐舰USS Stewart (DD 224)是克莱门森级的33号舰,1920年代初的产品。这舰在亚洲舰队混了十多年,其中1923年关东大地震时,曾经前往东京向日本人提供救援支持。
珍珠港事件后,2月20日被击成重伤,22日在泗水进浮动船坞维修。结果支撑的底墩没摆好,船坞浮起来的时候这驱逐舰翻掉了,一推进轴弯曲,伤上加伤。3月2日,盟军将这驱逐舰跟船坞一气炸沉了。
事情还没结束
1944年的时候,好几个美军飞行员报告说发现一艘日舰跟克莱门森级的美舰几乎一模一样,只是4烟窗变成了3烟窗。其实这就是斯图尔特号本尊,1943年初被日军捞起来改名为PT-102。
太平洋战争中,这样的例子不多。
克莱门森级造了156艘,数量仅次于1941年开建的Fletcher级175艘,比较好认估计是这原因吧。
战后,斯图尔特在西海岸被当靶船击沉。
挂满树枝的克里恩森号
阿姆斯特级(Jan van Amstel)扫雷艇1936年开建,标排460吨,艇长58米宽8米航速15节/28公里/小时,配一门3寸/76mm小炮跟两挺.50机枪。
这小艇总共造了9艘,其中四艘配给荷属东印度,分别是阿姆斯特号、德比特号(HNMS Pieter de Bitter)、克里恩森号(HNMS Abraham Crijnssen)跟杜比号(HNMS Eland Dubois)。
1942年2月17日,局势不断恶化之下四舰收到指令,要求做好撤往澳大利亚的准备。但直到3月初,盟军开始炸毁泗水码头破坏设施并做好其他舰船自沉准备时,这四艇的撤退命令仍然没到。
几百吨的小艇,火力不可能跟日舰相比,而且日军占了空优,逃亡路上随时可能被日侦察机发现。怎么逃?这段时间里,克里恩森号的艇长范米特(Anthonie van Miert)一直跟下属在想这事。
最终,他们想出了个跟人不一样的点子:印尼不是以岛国著称么?伐木,用树枝把自己的炮艇伪装成小岛,然后沿着岛链一路向东,最后转南到澳大利亚。
但日本人占尽海空优势,澳洲之路对这小艇而言危险性相当大,范米特便将艇上人员召集开了个会,宣布大家可以自主决定去留,不勉强。于是艇员散了大约一半,其中印尼籍本地人全走了-------澳洲毕竟是他乡。
范米特重新在码头召够了45人。
3月6日命令下达:各艇自行逃往澳洲。
德比特号艇长J.P.A. Dekker对命令的理解比较超出想象:既然是“自行”,那自沉也算吧。他认为前往澳洲是九死一生,对下属不负责任,于是将德比特号炸了。
日军占领爪哇岛后,J.P.A. Dekker当了俘虏。战后,考虑到他有18年军龄且在战俘营里呆了4年,荷兰军事法庭判了他一年监禁。
阿姆斯特跟杜比号是6日白天出发,克里恩森号比较保守,船上挂满树枝油箱装满燃料后,晚上9点半才离开泗水。7日,克里恩森号到达吉利岛(Gili Island)锚地,遇上了先出发的两舰。
会合之后范米特就觉得不妥:两舰没挂任何伪装,被发现的话自己岂不是要被拖累?于是继续东行,在另一小岛旁抛锚。
他的谨慎是有道理的。
8日,杜比号锅炉旧伤复发只能弃舰,全部人员上了阿姆斯壮号。但非常不幸,阿姆斯壮号当天就被日军侦察机发现,虽然之后也仿效范米特给小艇加了伪装,但当晚夜行时被赶来的荒潮号击沉。80人中,23人阵亡,其余被救起当了战俘。
因为没一起走,克里恩森号逃脱了。
之后克里恩森号昼伏夜行一路向东,而且非常小心,白天靠岸伪装成小岛时,都会给小艇换上新鲜的树枝-------热带烈日烘烤铁皮,树叶会很快干枯让小艇露出原形。
而为了降低油耗,范米特将航速限制在10节出头,没用15节的极速-------澳洲北部的达尔文港在2月19日的空袭中已经被毁放弃,只能跑到西南部的佛里曼特尔。如果在澳洲北岸耗尽燃油的话,荒无人烟也是死路一条,得跑到西南部的港口才行。
一路上,范米特见了不下20架侦察机。
小心翼翼之下,范米特于11日渡海前往澳洲,13日抵达澳洲西北角,15日,终于抵达吉拉顿(Geraldton)港加水加油。20日,范米特抵达佛里曼特尔。
克里恩森号总算是逃出生天。
这是爪哇岛陷落后,最后一艘抵达澳洲的盟军舰艇。
这一成功的逃逸行动,跟1939年波兰潜艇ORP Orzeł从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逃往苏格兰颇为类似,难度相当。这是太平洋战争中唯一的一例,所以,克里恩森号在1995年被送到博物馆里供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