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知名副刊走进最美衢州40.酒糟里的清甜味
吴旭涛
小时候,我生长在外婆家,外婆住在浙江龙游城北边的一个村子,祖传有做酒药的习惯,家门前种了一小片酒药花,花丛中又种着一棵栀子树。因此,用外婆的酒药酿出来的米酒,也就有了淡淡栀子花香。
酒药花一开,外婆就采来和着米,放进杵臼里,搬来小靠椅,坐在门前“咚咚咚咚”地杵。打好的粉末,蒸熟了再捏成一个个白色的团,形状大小都像乒乓球。晒干了,就是天然酒药,可以做酒酿了。
龙游古名“姑蔑”,是浙江省建制最早的13个县之一,做米酒的传统,大概是与这个县一起出生的吧。龙游几乎每家都有酒盆和酒缸,酿着米酒,上面盖着做豆腐用的帐子。我和表弟小时候特别爱偷吃甜酒酿,底下没熟透的酒糟,又甜又糯。大人傍晚一回来,就先掀开帐子检查,酒酿有没有被偷吃鬼挖个洞。
酒好了,反倒没有我们喜欢的香味了。大人们把酒倒进大雪碧瓶子里放着,缸里剩下灰白色的酒糟。当然,酒糟还有大用途。
在老家,酒糟是做发糕用的。传说,早在明朝时期,龙游有户人家的媳妇在做糕点和面时,不小心打翻了酒酿,酒糟倒进面粉里了。她怕婆婆骂,急急忙忙捡出来一些酒糟,继续和面。想不到,和了酒糟之后,炊出来的糕发得特别高,而且外表洁白,内里像有个个针孔,口味尤其清甜。
这之后,发糕就成了龙游最出名的特产。到今天,本地人依然用酒糟做发糕。
龙游人除了做发糕,炊馒头也用酒糟。老家的馒头,形状像窝窝头,外表有一层软软的但韧性特别足的皮,掰开后,里面也是细如针孔,味道带着淡淡的咸。“夹馒头”是龙游过年时的习俗。把馒头用大拇指戳一个孔,用筷子塞进笋干、猪肉、葱花炒制的馅料。馒头被撑成圆形了还没破,可见韧性有多好。夹好的馒头,放蒸笼里蒸熟,吃一整个正月。
龙游人摆喜酒或者正月里来客人,吃饭都先摆上一个蒸笼,边上围一圈是馒头,中间是发糕。吃过糕点,撤了蒸笼,才上菜。
年关后的一个月,早餐成了孩子们的“噩梦”。母亲不让到街上买早餐,天天吃发糕、粽子和馒头,第一天蒸发糕、蒸馒头、煮粽子;第二天煎发糕、煎馒头、煎粽子……半个月下来,看到都怕。
在老家吃怕了,但人一出门,却天天想着要吃。龙游商帮曾是明清十大商帮之一,想当年,那些珠宝商、古董商和贩纸业老板,一定带着龙游发糕闯世界,很自豪地给外地人分享这种带着乡土的清甜和酒糟香味的特产。
而对于在外念书、工作的我们来说,每次离家,都忘不了带走几笼发糕和馒头。外面再好,出了龙游的界,就没这个清甜味儿了。
(本文原载于《福建日报》2015年5月28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