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湖风景”残片中了解西汵印社 禺草号汉阳
翻阅曾祖季郁公(张仁芬)①民国十三年(1924)所拍并汇集成册的《西湖风景》(存世的唯一不多的墨宝)。其中那张小泓洞缶亭前的留影(现照片已在那场浩劫中,被盲动无知的学生所撕毁,仅剩残片),辛亏,相册及照片旁所著的诗还在,能从中看到,不,准确说应该是回忆或从诗句其意中揣摩到照片的内容和情境。照片两侧所题诗(字),右边:“缶廬石鼓数章书,神妙独追登石如。铁笔更探秦汉髓,严龛肖像谢鲲居。”还特地注明“孤山,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象龛在小龙泓洞左等字样......残片横楣撰有‘缶庐像龛’,左边写有:甲子夏五,四女云岫将负笈美国,偕侧室杨别于申江。六月乘间往游西湖,勾留八日,凡名胜之区,皆摄影以志鸿爪。吾宗船山太守有句云:'能到西湖福已清。' 浊世衰年,何幸及此。怀清斋主人识。”钤有“十年一觉扬州梦”“五世乡贤后裔”“廿四明贤书画室”“闲云野鹤”“张仁芬印”“季郁”等印。”下面谈谈这“缶亭”的位置、内涵及西汵印社。
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南麓的西岗印社,其印社范围:东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南接外西湖。占地面积7090平方米,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印社建筑虽然没有传统的纵横轴线的格局,但亭台楼阁皆因山势高低错落有致,别具一格楼台亭榭建筑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因山势展开,近百年来堪称江南园林之典范。山岚摩崖还刻有“金石寿”、丁敬塑像,,丁敬在金石镌刻上的贡献,后人称赞他开创了“浙派“西泠八大家”之一。”并独成一家。
自然景观有缶亭、印泉、清泉、潜泉、闲泉、山岚、松翠等。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
“缶亭”位于杭州市“西泠印社”锦带桥后、闲泉上方的石壁之上,是孤山石崖上雕凿的一座石龛。在孤山社址众多的人文景观中,缶亭的奇特在于它是筑龛为亭,谓“亭”而非亭,洞中置放着吴昌硕造像。“缶亭”建筑源于1921年,日本著名雕塑家朝仓文夫②非常仰慕吴昌硕的书画艺术成就,在日本为吴昌硕铸就两尊半身铜像。他把其中一尊留在日本供奉,另一尊则被漂洋过海地运到了中国。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塑像与牌位都是祭物,等同于已故之人逝往阴界的生命,切不可为活人摆放,更何况是在自己的家里。此举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大忌。如何回避中华民族的禁忌与来自异国盛情的碰撞呢?吴昌硕在给朝仓文夫的复信中如是说:“沪寓逼仄,无可容其抱膝之所,同人好事者现拟位置于杭之西泠印社石壁之间,上覆以亭。像之趺坐,缶将自泐其铭,更立碑记于侧,以彰盛怀。”就这样,吴昌硕借上海寓所狭小为由,巧妙地把塑像送往杭州的西泠印社陈放。既符合了中国国情,也感谢了来自异国的盛情。语言非常礼貌,不失学者的幽默与谦和。缶亭石龛中藏有,日本友人朝仓文夫特意塑造二尊吴昌硕铜像,其中的一尊。
吴昌硕生前,亦是对缶亭之地偏爱有加。1921年铜像落成后,他数次与友人在此拍照留念。一天清晨,吴昌硕与王个簃下楼出门散步。突然,只听吴昌硕一声惊呼:“啊哟,我今天头里很昏,有点头痛。”王个簃不觉一怔,担心老师的身体,赶忙问他,却见吴昌硕不动声色手指前方缶亭说:“你看看那边有我的铜像,有背黄包的烧香人在烧香,将我当菩萨,我怎么不头痛呢?”只见幽暗的小龙泓洞里亮着蜡烛,微弱的烛光中有老妇人正在合掌跪拜,当铜像为佛像了。王个簃一看恍然大悟,两人一起开怀大笑起来。
吴昌硕在缶亭前的最后两张照片,是他去世前的两年中拍摄的。据说一次是在83岁时,吴昌硕坐在缶亭旁;另一次是在他84岁时,这一年春天,上海发生战乱,吴昌硕为避战乱,离开上海,到在浙江余杭塘栖任盐税局局长的长子吴东迈处小住。塘栖离超山不远,在儿子吴东迈、弟子王个簃等陪同下,吴昌硕徘徊在超山十里梅花间。其后,赴杭州西泠,住在西泠印社观乐楼楼上。印社小住的日子里,闲暇时间,吴老喜欢沿着石板路漫步在印社各个景点。在锦带桥边,这位年满84岁的高龄老人,望着铜像,久久伫立。在一旁的弟子王个簃似乎觉察到什么,在先生耳边大声问道:“拍一张照片留念吧?”先生点头同意。这是吴昌硕先生最后一次留影于缶亭,因为这一年冬天,他辞别了人世。他留下的书画、镌刻作品不少,我看到这篇撰书的《西汵印社记》很棒,值得珍藏欣赏:
西汵印社记 吴昌硕撰书③
西泠山水清淑,人多才藝,書畫之外,以篆刻名者,丁鈍丁至趙悲盦數十餘人。流風餘均,被于來葉,言印學者,至今西泠尤盛。同人結社,並立石勒鈍丁、悲盦諸先生像,爲景仰觀摩之所,名曰西泠印社。社地與梅嶼柏堂近,風景幽絕。集資規畫,創於甲辰,成於癸丑。堂舍花木,位置點綴,咸得其宜。于是丁君輔之、王君維季、吳君石潛、葉君品三修啓立約,招攬同志,入社者日益衆。于甲寅九月開社,份份秩秩,觴詠流連,洵雅集盛事也。印之佩見于六國,著于秦,盛于漢。有官印私印之別。刓玉笵金,間以犀角象齒。逮元時始有花乳石之制,各以意奏刀,而派亦遂分。鈍丁諸人尤爲浙派領褎。浙派盛行于世,社之立蓋有由來矣。顧社雖名西泠,不以自域。秦璽漢章與夫吉金樂石之有文字者,兼收並蓄,以資博覽攷證,多多益善。入其中如探龍藏,有取之無盡用之不竭之概。嘗觀古人之印,用以招信,故曰印信。上而詔令文移,下至契約牋牘,罔不重之。書畫至風雅,亦必以印爲重。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無印輒疑爲僞。印之與書畫固相輔而行者也。書畫既有社,印社之設,又曷可少哉。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稍知其原流正變,同人謬重予。社既成,推予爲之長。予備員,曷敢長諸君子,惟與諸君子商略山水間,得以進德脩業,不僅以印人終焉,是則予之私幸耳。甲寅夏五月二十又二日,
安吉吳昌碩記並書。
《西汵印社记》
西泠山水清淑,人多才藝,書畫之外,以篆刻名者,丁鈍丁至趙悲盦數十餘人。流風餘均,被于來葉, 言印學者,至今西泠尤盛。同人
結社,並立石勒鈍丁、悲盦諸先生像,爲景仰觀摩之所,名曰西泠印社。社地與梅嶼柏堂近,風景幽絕。集資規畫,創於甲辰,成於癸丑。堂舍花木,位置點綴,咸得
其宜。于是丁君輔之、王君維季、吳君石潛、葉君品三修啓立約,招攬同志,入社者日益衆。于甲寅九月開社,份份秩秩,觴詠流連,洵雅集盛事也。印之佩見于六國,
著于秦,盛于漢。有官印私印之別。刓玉笵金,間以犀角象齒。逮元時始有花乳石之制,各以意奏刀,而派亦遂分。鈍丁諸人尤爲浙派領褎。浙派盛行于世,社
之立蓋有由來矣。顧社雖名西泠,不以自域。秦璽漢章與夫吉金樂石之有文字者,兼收並蓄,以資博覽攷證,多多益善。入其中如探龍藏,有取之無盡用之不
竭之概。嘗觀古人之印,用以招信,故曰印信。上而詔令文移,下至契約牋牘,罔不重之。書畫至風雅,亦必以印爲重。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無印輒疑
爲僞。印之與書畫固相輔而行者也。書畫既有社,印社之設,又曷可少哉。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稍知其原流正變,同人謬重予。社既成,推予
爲之長。予備員,曷敢長諸君子,惟與諸君子商略山水間,得以進德脩業,不僅以印人終焉,是則予之私幸耳。甲寅(民国三年1914)夏五月二十又二日,安吉吳昌碩記並書。
1961年,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西泠印社被国家批准为正式出版单位。1999年,由西泠印社筹建的中国印学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获得“西泠印社”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注:
1.张仁芬(1868-1935)字季郁 号桂荪 晚年号簠庐退叟,是近代著名收藏家。张仁芬,祖居汉阳西门外,为湖北汉阳柏泉三甲张氏第十六代子孙,银杏轩主人仁芬同嗣守。光绪丁酉年(1897)“援例入官”,在朐浦(今连云港板浦镇)附近任盐务官员,为官正直,除霸安民,深得民心(在今东台安丰镇有一历史遗迹“离任留靴处”,即张仁芬任安丰场官,期满离任之时,百姓沿街设香案送行,并要求其留靴为念。丁未年(1907)“再任朐浦连云港一带的盐务官,适逢淮北洪水为灾,张仁芬捐千金为赈灾善款,“复于署左捐廉设济婴所,收养灾民孩童百六十名”,故离任时“士民为建‘粒我烝民’牌坊于陶文毅公祠前,并勒碑铭于董公祠及南门小北门三处”。辛亥武昌首义期间,张仁芬与万昭度等人组织汉阳商团,维持地方秩序,保证汉阳一方稳定,并将汉阳当地库存谷米 3 000 担拿出来,捐赠给当地的民军。民国初年投资兴办实业,计有:万鹤龄药铺,源美酱园,生茂公米店.豫丰米店、谦丰银行……
2.朝仓文夫(あさくら ふみお、1883年(明治16年)3月1日 - 1964年(昭和39年)4月18日)明治到昭和的日本雕刻家(雕塑家)。号红塐,被称为“东洋的罗丹”。1948年获得日本文化勋章,女儿舞台美术家·画家的朝仓摄,雕刻家的朝仓响子。
3.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