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武将那么多,为什么只有关羽成为武圣?连姜子牙都被比下去了

关羽雕像

湖北省荆州市的巨型关羽雕像高58米,重1200吨,仅青龙偃月刀便有136吨重。据说这是当前世界上体量最大的青铜雕像。当地政府耗资15亿重金打造“最高”“最大”“最重”的关羽,和历史上关羽“大意失荆州”有关,也与后世对关羽的崇拜有密切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对孔子的崇拜和对关羽的崇拜并驾齐驱,一文一武,形成两大影响巨大的信仰体系。

关二爷

一、关羽形象与民间早期崇拜

陈寿的《三国志》中对关羽的描述并不详备,介绍完姓名、籍贯之后,对他遇到刘备之前的生平,也仅以一句话略过,“亡命奔涿郡”“亡命”二字就将血气方刚的青年关羽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至于他为何亡命,书中没说,但联系到同样“亡命”的臧霸,可能与当时的战争环境以及政府的腐败有关。关羽家乡是河东解县,当时属于司隶直接管辖,这一地区在汉末黄巾起义中屡遭战争袭击。

新三国 关羽

关羽追随刘备的戎马生涯成就了他的辉煌人生,这一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征讨黄巾军,终于投奔刘表。这一时期,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识,他们寝则同床,亲如兄弟,关、张一直鞍前马后地追随刘备,但刘备的事业这时候还没有打开局面。直到关羽“于万众之中”斩颜良,才展现了他过人的胆识与超强的武艺。曹操相当看重他,还封关羽为汉寿亭侯,但关羽不为利禄所动,报效完曹操后还是奔向了刘备。

三国演义 关羽

第二阶段是赤壁之战前后。这一时期刘备集团有了诸葛亮等谋臣的加入,又占据了益州天险,后与孙吴集团联合,集团事业迎来了大发展。赤壁之战中,蜀吴联合成功阻击了曹操南下,从而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一战役中,关羽在战前战后的英勇表现,则确立了他在刘备集团的将帅地位。

赤壁之战

第三个阶段是关羽固守荆州。关羽因勇猛而威震八方,但也因骄纵而大意失荆州。在孙权与曹魏联合之下,关羽被斩于临沮,一代武将凄凉收场。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跨越了三国和西晋,他在编写《三国志》时,将刘备的五虎上将列成一个合传,将关羽放于篇首,可见他对关羽“万人之敌”勇猛形象的认同。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的大分裂时期,少数民族的铁骑恣意践踏中原,在这样一个家离国散时期,人们对尚武精神的歌颂也随之而起,那些并不遥远的三国将领顺势成为人们传扬的对象,关羽等人的故事也在此时得到传播。

关羽、张飞在当时史书记载中是同时出现的,对关羽斩颜良、刮骨疗毒、离曹归蜀等事迹都有较为详细的流传。但他依然只是三国时期一位英勇的将领,对其人性缺点也毫不避讳。并且此时他的事迹也只是在军中传颂,文人作品中几乎不会提到关羽,这似乎与他本人的武将形象以及“骄于士大夫”的个人性格有关。

隋唐时期,关羽的形象并未得到官方的宣扬,因此他的名声并不大。与此前相区别的是,关羽形象的宗教形态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首先是祭祀关羽的玉泉山关羽祠的建立,其二就是关羽得以配享蜀汉的先主祠,并且从祀于武成王庙。武成王庙又称武庙,是用来祭祀姜太公以来的国家良将,唐玄宗时期国家设立武成王庙,似乎与武周时期创立武举有关。与文庙的孔子很早就被捧上神坛相比,武庙的姜子牙显得十分渺小,武庙的建制大多仿照文庙,尽管当时尊孔子为文宣王,是“贵有德”,尊姜子牙为武成王,是“崇有功”,但这依然遭到朝中官员激烈的争议。此时关羽虽然从祀于武庙,但地位其实并不高。

隋唐时期关羽在民间主要是一个鬼神形象,民间认为“关将军”到人间来砍伐木头,其方式是通过惊涛骇浪来实现,可见他是具有一定神力的。但无论如何,此时的关羽信仰在举国上下仍处于初级阶段。

二、宋元时期关羽形象的发展

北宋与南宋长期深陷于与少数民族的纠葛中,关羽身上的忠勇特质符合时代需求,宋哲宗封其为显烈王,宋徽宗封其为忠惠公,后又封为武安王,到北宋中期,关羽的地位与姜子牙一样同为王位,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统治者对关羽的加封,关羽在民间的形象也大幅度提升,祭祀关羽的祠庙在各地兴建起来。北宋民间就流传着“关羽战蚩尤”的传说,南宋偏安南方,关羽忠勇的个性与有识之士反抗外敌侵略的志向不谋而合,因此对关羽的信仰在社会上更加广泛流传开来。

关羽雕像

元代文化环境宽松,统治者还对关羽进行过赐封,这促进了宋元时期俗文学作品中关羽形象的传播。当时各种讲述关羽故事的民间艺术使关羽的形象更为饱满立体,关公大刀会、桃园三结义等情节都在塑造关羽形象。

三、关羽信仰的定型及世俗化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包含了宋元以来的民间传说和真实历史演变而来的故事,关羽的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将姜太公从武庙中撤下来,而立关庙为京城九庙之一。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也在都城建立关帝庙,作为国家祭祀场所。万历皇帝时,更是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后来又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关圣帝君”,关羽的地位由王上升到帝,显示出无限尊荣。

关圣帝君

清军入主中原就利用了“关王显圣”的传说来笼络人心,自然对关羽信仰是大加认同的。顺治时期,就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时期又追封关羽先代三代公爵,乾隆年间改关羽的谥号“壮缪”为“神勇”。太平天国时期战乱不休,统治者对关羽的加封也极为频繁,先后有“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等等,到光绪皇帝时,还加封“圣德”,到此时关羽的称号全称就是“忠义神武灵佑神勇威显保民精诚绥靖诩赞宣德关圣大帝”,足足有24字,可见清人对关羽崇拜的疯狂。

关公

清政府对关羽的推崇甚至超越了历代王朝对孔子的推崇,这与满清出身勇武的少数民族有关,他们对关羽的尊崇更多地表现为战神崇拜,加之清朝后期战乱不断,为了维护统治就不断强化关羽身上护国保民的忠义色彩。而同一时期的民间,更是将关羽捧上万能之神的地步,民众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去崇拜关羽,或祈求风调雨顺,或祈求财源广进,甚至还有向关羽祈求科举考试顺利的。关羽身上表现的忠义还被民间的一些秘密组织、教门等传扬,而他“大意失荆州”的史实却被百般维护,关羽的神力与威力被无限夸大。

关公庙

文史君说

与其他很多民间信仰相似,关羽信仰是多方合力的结果,承载着传统道德理念与价值诉求。悠悠岁月中,关羽由历史人物慢慢向文学人物以至宗教人物变迁,尽管他“大意失荆州”,甚至断送父子二人性命,但在蜀汉集团中他所表现出的忠勇是不可替代的。张飞义释严颜,关羽报效曹操,陈寿在《三国志》中高呼他们二人具有“国士之风”。提及关羽,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美髯公、红脸,古人认为多髯是高贵的象征,红脸则是阳刚之气和不怒自威的象征,世人常常说赤面如赤心,后来的脸谱进一步强化了关羽的忠勇形象。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勒进:《荆州民间信仰与关羽崇拜的形成》,《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3月。

郭素媛:《关羽崇拜与关羽形象的演变及诠释》,《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0月。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