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并胃息肉(胃脘痛)《裴永清医案医话》选录

慢性胃炎并胃息肉

慢性胃炎并胃息肉(胃脘痛)

袁某,男,49岁,北京国营6971厂高级工程师,家住海淀区双榆树北里。1988年8月14日初诊。

该患自诉于1985年5月15日在北医三院因胃痛做胃镜检查,怀疑“贲门癌”,翌晨做胃肠造影,诊断同上。后来到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先后做胃镜三次,未查得癌细胞,“拉网”亦无异常发现,但在1985年6月22日于北医三院终按贲门癌做胃切除术,术中认为癌已转移,变胃全切术为部分切除术,切除三分之二,保留三分之一,术后病理报告为“嗜酸性细胞肉芽肿”。

1987年11月因胃隐隐作痛而在北京三院复查胃镜:报告为浅表性胃炎,伴嗜酸性细胞浸润息肉(被视为癌前病变),大小为1.0×1.0厘米。患者因在残留的三分之一胃中又出现息肉,心理压力很大,因自觉身体虚弱,不敢再做手术,欲求中医药治疗。

余查之,病人面色白/光白无华,语声低微,续断无力,食少纳呆,胃中隐痛,食难用饱,饱则胃胀痛,畏冷食,晨起及餐后吐涎沫,大便稀溏,日1-2次,验其舌润而淡,脉弦滑无力。

【病名诊断】慢性胃炎并胃息肉;中医诊断:胃脘痛。

【中医辨证】脾胃虚寒。

【中医治则】温补脾胃,兼以益气活血。

【中医处方用药】健脾丸加味。

党参18克 茯苓15克 炒白术15克 陈皮6克 木香6克(后下) 砂仁6克(后下) 焦三仙各10克 炒山药18克 草豆蔻9克 制九香虫6克 五灵脂10克 生蒲黄10克(布包) 三棱6克 莪术9克 生黄芪18克 黄连3克 炙甘草6克

【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温服之。忌烟、酒及生冷黏腻和难消化食物,不吃零食,嘱其保持良好心态。

【治疗经过和疗效】

本例病人以健脾丸为主方,加减治之,病人胃脘痛胀明显减轻、食量有加,大便逐渐成形,日一次,面色转佳,自觉精神和体力均大有好转。服药77剂后于1988年12月18日在北医三院复查胃镜,所见原有息肉已从1.0厘米×10.0厘米减少为0.5厘米×0.5厘米。

余仍以原方随症加减治疗,于1989年11月22日服药231剂后在北医三院复查胃镜,其息肉已消失,报告为“未见息肉,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余仍以原方加减,至1990年6月21日,共服药343剂,北医三院复查胃镜,报告为“未见息肉,正常胃壁结构”,遂停药。该患于3个月后因工作去日本访问,在日本复查胃镜显示:“胃黏膜正常”。

【医话】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包括浅表性、糜烂性、肥厚性、出血性、疣型、萎缩性等等,要想达到完全治愈难度较大。本例病人不仅息肉消失,且胃黏膜完全恢复正常,这是和患者坚持服药直接相关,同时也反映出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胃炎上有一定的优势。

余临床数十年用人参健脾丸加味,胃痛胃胀者,加高良姜6克,香附9克,草豆蔻9克;少气无力并见食少纳呆者,加生黄芪18-30克,三棱6克,莪术9克,此乃张锡纯老先生之经验,“三棱、莪术与参、术、芪并用,大能开胃进食”(见《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胃痛反酸者,加用煅瓦楞30克(先下);萎缩性胃炎常用制九香虫6克,制刺猬皮6克;糜烂性胃炎,川黄连加至6-10克。随证加减治之,收效甚好。其中萎缩性胃炎,经治1-2年后转变为浅表性胃炎者甚夥,若追究余以人参健脾丸加味治疗慢性胃炎之法的来源,乃学习中医大家王锦之老师的经验而来。

裴永清教授介绍

裴永清

教授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著名中医专家。研究生时代从师著名中医大师刘渡舟教授,深得真传。中医功底深厚、扎实,行医40余年,临床治疗范围广泛,疗效可靠,尤其对西医治疗上较棘手的疑难杂病多有独到的经验。    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央电视台于2000年邀请做“乙肝的中医治疗”专题全国现场直播,北京电视台曾专题采访和报道,因良好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被赞为“京城名医”。在国家级杂志发表有影响的论文50多篇,著书多部,代表作《伤寒论临床应用50论》影响广泛,被编入《伤寒研究丛书》中,并在日本翻译出版。    临床擅治心脑血管疾病,在肝病的研究和治疗上有突出的贡献,对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过敏性鼻炎、哮喘、心肌炎、慢性胃肠病、肝胆疾病、泌尿系疾病、妇女乳腺病、月经病、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炎、更年期综合征、湿疹、痤疮、丹毒、痛风、早中期类风湿以及儿科杂病等疗效突出。

《裴永清医案医话》

内容简介

京城名医、伤寒大家裴永清首次将个人数十年临床实践中治疗之验案,择其临床资料完整,具有代表中医特色、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特点,体现中医临床优势而又疗效显著的一些病案,如实记录,汇成此书。书中收录了不少西医药治疗到目前为止仍感棘手的疾病,诸如痛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紫癜、慢性气管炎、结节性肝硬化、顽固性皮肤湿疹……等。

本书是裴老先生毕生临床经验用方和加减用药之心得,以及临床治病感悟,若仔细揣摩,必能对后学者在中医学术和临床技能提高上大有裨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