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方剂组成】茯苓12克,炙甘草9克,细辛9克,干姜9克,五味子14克,半夏15克,杏仁15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本方是由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加杏仁而成。杏仁温化寒饮、降逆止咳,这里主要用其逐水气,故本方的适应证是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而有浮肿者。
【仲景原文解析】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9条: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解析:本条是接前第38条而说,服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后,则水饮去而呕即止,因患者身体浮肿,故加杏仁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本证是水饮外溢的浮肿,一般多用麻黄发表行水,但患者有手足痹血虚证,故不用麻黄而用杏仁。如果误用麻黄发汗,则加重血虚,使患者出现厥逆,这是因为麻黄损伤了人体津液的缘故。
按:这里又出现“发其阳”,从文义上看,就是发其津液。夺汗则亡血,故血虚者不可发汗(发其阳、津液),麻黄尤当严禁。由本条说明,可知杏仁有代麻黄以驱水气治浮肿作用。
【临证思考】本方应用与苓甘五味姜辛夏汤相似,而以见头面、四肢浮肿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兼见头面、四肢浮肿者。
【验案】黄某,女,38岁,1966年2月12日初诊。咳嗽已半月不愈,咳吐白痰,咽痒胸闷,口干不思饮,鼻流清涕,颜面浮肿,大便溏稀,日1—2次行,舌苔白腻,脉滑右寸浮。此属寒饮内盛,外溢于表之证,治以温中化饮,稍佐解表,与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细辛6克,干姜6克,五味子10克,清半夏12克,杏仁15克。
结果:上药服一剂咳即止,三剂后浮肿消,他症也渐好转。
本方的对于久咳有很好的疗效,久咳与阳虚、肺寒痰饮内伏于肺有关,也与用寒凉药物和止咳太早而导致的咳嗽。就其病固病机而言, 患病日久则一导致阳虚阴盛, 水饮内停, 肺气准滞, 损伤脾阳。阳气被伤, 寒从中生, 运化失司, 则停湿而成饮。复因肺寒, 津液不布, 聚而为痰饮, 进一步导致乃升降失调, 而致咳嗽气逆。 辫证要点: ① 咳满痰多、清稀色白, 不渴或渴喜热饮。② 背心冷, 得温则咳嗽缓解。③ 久咳不愈, 反复发作, 夜间咳甚。印胸闷不适, 1比则憋闷。⑤ 舌质淡苔白滑脉。以上五点, 是本方的应用原则, 发挥适度, 得之应手, 尤其以舌质淡、苔白、久咳为重要。
在临床上要注意小青龙汤与其应用的区别,出处不同:小青龙汤与苓甘五味姜辛汤都是张仲景治疗胸中有痰饮的方子,小青龙汤见于《伤寒论》第40 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第41 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苓甘五味姜辛汤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冲气既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本文系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