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七 ——明光老字号(一)

明光老字号()

作者:张志江

1912年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在昔日的小渔村一一明光设了车站。火车开通,也带动了明光集原有的池河航运的迅速发展。于是有很多的外地移民纷至沓来,大量涌入明光,寻找生活门路和商机,小小的明光集逐渐繁华热闹起来。从中心路花石大街到大巷口,原来就有不少明光“胡、李、汪、秦”四大家族经营的商铺字号。沿大马路(今人民路)向西,外来商户越来越多,全城总共有各种商铺几百家,其中有不少店铺经营有方,渐渐出名了,成了老字号。
笔者出生在明光河下顺河街,是土生土长的明光人。1951年全家搬迁至大马路18号,租赁李姓地主家闲置的“二进子”两间瓦房。父亲此前是在马路边摆摊刻字的,此后改为坐家迎客,在大门口悬挂了“张公孚印社”门匾,风雨无阻地正常经营。我从三、四岁记事起到处玩耍,足迹遍布了明光的大街小巷,耳闻目睹了诸多店铺商家的兴衰与变迁。
河下顺河街——摄影:王绪波
建国70多年来,明光城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历史的记忆挥之不去,难以忘却。脑海里时常浮现出历史的影子,结合参考一些历史资料,访问一些健在的高龄老人,挖掘回忆,现将明光一些老字号店铺商家叙述出来,力争尽量真实准确地再现历史,还其本来面目。
先说同业公会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要把历经战乱、满目疮痍的旧社会整顿有序,建立起一个由人民当家作主,平安稳定的新社会,需要有一种组织形式和手段,1949年5月成立了明光商会,1951年改组成工商联合会。然后在县城明光将1100多户私营工商业者,按不同行业归类整合,建立了诸如织布业、京货业、铁铺业、酱园业等40多个同业公会。其职责是教育引导工商业者爱国、遵纪、守法,定期开会,民主评议应交税款额,并主动积极缴纳税金,积极参加各项中心工作和社会活动。
艺工业同业公会包含了照相、钟表、印刷、刻字、金银首饰、磨理发推子和化学浆糊等七个行业计21户,有从业人员27人。同仁们认为张公孚先生有文化,能写会算,其印社所处位置又适中,遂一致推选家父为艺工业同业公会主委。由于同仁们常到我家来开会、办事,父亲有时也带我去艺工业各店铺走走,因此,我认识所有的27位师傅。虽然已时隔六七十年,至今我依然记得他们所有人的姓名,因为他们都是父亲的同仁,都是我称呼为伯伯、叔叔的长辈。其中更还有一位老者一一刘美森老爷子,我应该叫他刘爹爹(明光方言爹爹即爷爷),他就是著名老字号田海山照相馆的创始人。
田海山照相馆

刘美森老先生(189?一一1963),生于清朝光绪年间,老家在江苏扬州东门外施家桥。刘老年轻时,在扬州城里学过修理古式大座钟,后去上海闯荡,又学会了修理钟表、镶牙和照相技术。为养家糊口,谋求生路,就四处“跑码头”,1922年,刘老来到安徽明光,先是在大巷口开了一间小小的修钟表铺子,之后又发展了镶牙和照相,生意渐渐做大了。起初并无招牌字号,日子长了,有朋友建议,起名为“田海山”,意思是田多能丰产,海大有财源,山高基础稳,而这个词意又概括了祖国的山河风景优美。于是“田海山”的招牌就这样挂出来了。
我幼时见过这块招牌,是铁皮做的圆形的,那高高悬挂的圆形招牌,远远看去像是钟表,又像是照相机的镜头,近看,上面用彩色油漆画着青山绿水和农田。中间有三个醒目大字“田海山”,沿着圆圈框内写着“照相  镶牙   修理钟表”的字样。这创意十分独特。田海山招牌一直挂到1956年合作化时。“田海山”是店铺的字号,并非主人姓名,当时不少人误以为老板姓田,喊刘老先生为田老板,其实非也。
刘老爷子精通多种技艺,又是独家经营,生意日渐兴隆,店铺的地址就在大马路中段(原新华书店旧址附近),在民国时期生意一直红火。抗战爆发后,明光沦陷,日伪统治时期,有几名外地人陆续来到明光,先后开设了“大陆”、“大光明”、“良友”三家照相馆,与“田海山”唱起了对台戏,企图分一杯羹。由于这些新来的人都比较专业,技术设备都不错,对“田海山”压力很大,使得“田海山”的生意渐渐清淡,几乎被挤垮。刘美森老先生,遇事不慌,沉着应对,好在他的长子刘锦海先生已长大成人,还有女婿姚云星先生也从临淮来到明光,他们已跟刘老先生学会了照相技术,继续撑起田海山照相馆的门面。在大马路小桥西边(原大戏院对面),重新找了几间草房,东山再起。在这儿挂起“田海山”的招牌。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直至明光解放,而“大陆”等三家照相馆,却因为经营不善等各种原因而先后关闭走人。
建国初期,田海山照相馆以诚信为本,优良服务,人气渐旺,生意逐年转好。1952年又有石坝人方家垣先生在中心路银行隔壁,开了一家美光照相馆,1954年又有南京人李汉洲先生在大马路17号(刻字社原址)开设新利照相馆。当时这三家照相馆用的设备都是三脚架式的德国照相机,黑白照片,可以放大,着彩,屋面安装玻璃,采用日光拍照,竞争也很激烈。
1956年1月,明光进入合作化高潮,这三家照相馆就合并为一家,并入到田海山照相馆联营,改名为明光照相馆。新并入的店员有“美光”老板方家垣及其外甥邵承方,“新利”的技师李汉斌,加上原田海山照相馆的人员总共有十来个人。联营后,方家垣、姚云星两位技师去上海采购了新的设备,更新的相机是下面带轮子的座机,还有全套的灯光设备以及布景,摄影室改用灯光拍照。原有的三脚架相机则由于携带方便,用它经常到野外、学校和单位拍照。刘老先生的次子刘锦安先生正值青春年华,精力充沛,记得他总是多外出拍照,而且还专门负责在底片上写字,比如某学校毕业留影纪念,某单位或某会议留念等等。刘美森老先生此时年事已高,照相馆已经是人才济济,不用他再操心,由他的长子刘锦海先生负责,刘老爷子参加到合作化的工艺钟表店里,专干修理钟表去了。我少年时常去钟表店玩,见过刘老爷子,冬天头戴皮帽子,围着长围巾,脚穿皮靴,很有精神。夏天爱穿一身黑色油绸的衣裤,手捧一个精致的紫砂小茶壶,还爱穿牛皮凉拖鞋。张嘴说话时,露出满口金牙,笑容可掬。
刘老先生把修钟表、照相、镶牙这三种毫无关连的业务集于一身,支撑了几十年,充分显示了扬州人的聪明、勤劳、睿智和自信,用当代的话说,就是有经济头脑。要知道,钟表、照相、镶牙这三种产品和行业都是高消费的奢侈品,穷人是很少光顾的,试想,当年有几个穷人能买得起钟表?穷人照相的也不多,牙病虽不分穷人富人,但能包金镶银(牙)的更绝非穷人!能光顾的绝大多数都是富贵之人,舍得花钱,也花得起,这就是刘老先生的高明之处,实践证明他的抉择是明智、有效、适时、正确的。
在明光所有的老字号店铺中,“田海山”是历史最悠久、最出名的一个,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虽然从1956年合作化后不再挂此招牌,在文革期间,一度被改名为东方红照相馆,后又改成工农兵照相馆,但营业地址、员工都没有变,其技术力量雄厚,一家独大维持多年。刘锦海、姚云星等老的技师退休后,还有在60年代初招收进店的李提文、丁於义、杜雯、刘世美、杨德林等人,后继有人。如今明光7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田海山照相馆的。
田海山的传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刘美森初到明光集闯码头时,曾有两位年轻的扬州同乡跟他学过修理钟表的手艺。其大徒弟叫李广桥,李从扬州到明光创业,先在大马路租房开了一家荣光旅社。李学会修理钟表技术后,就在自家门面房开了修钟表店铺,旅社则交给家人打理。另一位二徒弟人称杨老四,跟刘老爷子学会修表技术后,到滁县(今滁州市)发展,在滁县东大街开店营业,渐渐出名,扎下根来。
2004年,在明光双拥路,人们发现了久违的“田海山”老字号招牌,主营内容是照相和广告设计,业主名叫刘毅,乃刘美森老人的长孙。刘毅1950年生于明光,自幼聪明好学,受其祖父、父辈影响,喜爱摄影,酷爱美术,字也写得非常漂亮,六、七十年代时兴用铁笔、钢板在腊纸上刻字,然后用油印机印出纸质的文字材料。某单位请刘毅帮忙刻印宣传材料,当时只有十六、七岁的刘毅,不但在腊纸上刻写出漂亮、工整的方块字,还刻画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画像,十分逼真,彰显其才艺高超。刘毅参加工作后,在县针织厂从文字、宣传工作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工作踏实,积极努力,一直干到厂级主要负责人。企业改制后刘毅下岗了,后来就挂起了“田海山”老字号的招牌。
刘美森老人的外孙姚同庆(年长我三岁),自幼受其外公熏陶,耳濡目染,得其真传,久而久之,熟练掌握了修理钟表技艺。同庆兄姊妹众多,他是长子,参加工作较早,60年代在县食品公司工作。1975年县城老百货公司设立钟表专柜,选调了两名修表技师,姚是其中之一。另一位是从县工艺钟表社调来的李明伦,他父亲是原新利钟表店老板李汉洲先生,南京人。1976年新建的县百货大楼开业,设置了宽敞明亮的钟表专柜,李、姚二位技师随之移至百货大楼工作,直到2006年,大楼拆迁时止。后来同庆兄在车站路原五交化大楼北侧,面对南湖公园,开了一间修理钟表门市部,挂起了田海山传人的招牌。如今同庆兄年事已高,力不从心,由其爱女接棒传承。
“田海山”还有一项镶牙技艺,如今也后继有人,他就是刘毅之子刘政(刘美森老人嫡曾孙),今年44岁,2000年退伍后,响应政府号召,走自谋职业之路,在大马路与林泉东巷路口开了一间田海山镶牙店,使这百年老号后继有人,世代相传。
春蕾照相馆
1956年从新利照相馆并入合作化明光照相馆的李汉斌技师,当时还年轻,精力旺盛,工作积极上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82年,县饮服公司在新建的明光旅社大楼一楼新开了一家国营春蕾照相馆,从工农兵(即原明光)照相馆借调来技师李汉斌,春蕾照相馆以其全新的装潢、全新的设备,吸引人们的眼球,一时间轰动全城,生意火爆。1986年,在银行、税务等部门的支持下,自筹并借贷1.9万元,购置了一台彩扩机,扩大彩照、彩扩业务,营业额和利润迅速增长,成为明星企业。由于工农兵照相馆系集体所有制企业,老职工多,已不堪重负,根本无力上马彩照,生意日渐清淡,人员老化,陆续退休。不久又逢该店土地被政府征用拆迁而就此停业。虽然后来在市总工会对面置换到了门面房,让工农兵照相馆能够复业,但已时过境迁,此时已全面进入彩照时代(连乡镇都有了彩照),传统的黑白照相江河日下,纷纷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后“春蕾”一家独大,越发的红火,蒸蒸日上。2006年由于百货大楼和明光旅社都被拆迁,加之电脑普及,电子数码相机取而代之,传统胶片包括柯达胶卷都被淘汰,彩照、彩扩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蕾照相馆在红火了20多年后,也消失在改革大潮之中。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