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喜欢我的人,我也不喜欢你!”不成熟的人,往往不自觉讨好所有人
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
与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关系
所有的一切取决于自己
李雪琴在《脱口秀大会》上的一句:那些不喜欢我的人,我也不喜欢你!戳中无数人的心。
同事张燕把这句话设置成了朋友圈签,她说过去的32年,为了让大家喜欢自己,一味地退让和妥协,包括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也是碍于介绍人的情面。从今往后,想为自己活,简单一点,快乐一点。
真正能卡住命运喉咙的,确实只有自己,别人喜欢或不喜欢你,那是他们的事情。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作者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化身书中的青年,通过和哲人阿德勒的对话,解读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精髓: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需要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是谁呢?如果对他的名字没有印象,你应该知道他的一个著作《自卑与超越》,如果还是没有印象,需要记住,他和弗洛伊德、荣格齐名,并成为“心理学三大巨头”。
戴尔·卡耐基曾评价阿德勒为“终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他创立的个体心理学主张你的成功和幸福,与其他任何人无关,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
01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有一名男子多年闭门不出,因为他只要一踏出房门就会心悸,手脚发抖,家人为此很担忧。他也想改变,拥有一份工作,和陌生人交往,但也只能想想而已。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个男子也太可怜了,是不是小时候受到过巨大打击,导致了他不能出门的不幸。
如果你这么想,符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他认为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但阿德勒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这名男子是因为有不想出门的“目的”,所以才有了心悸、手脚发抖的症状。
因为他一旦出门,会成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没有人重视自己,也没有人会关注自己,而呆在家里,他的这些症状会让父母不安、紧张,他就是家里的焦点,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阿德勒心理学则否定心理创伤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因为我们过去坚信心理创伤学说,面对一段失败的关系,或者没有完成的任务,可以淡定地说:这种结果,我也没有办法, 因为我曾经受过伤害,所以无法战胜自己。
就像阿德勒本人,从小就体弱多病,身材矮小,严重驼背,长辈喜欢拿他和高大威猛的哥哥比较,他还是个学渣,运气又很差,5岁的时候得了肺炎差点死掉。
但他战胜了自卑,不仅考上了医学博士,还被弗洛伊德收为徒弟,跟着他学习了9年,最终成为了心理学大家,也可以说,他本人就是克服自卑、人生逆袭的成功典范。
02
一切烦恼源自人际关系
豆瓣网友评论说,这是一本读完之后浑身颤抖的书,犹如一把钢刀,就那么直接地刮着灵魂上的毒。
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否认心理创伤学说已经相当于一次刮骨疗伤,再看阿德勒的另一个观点:一切烦恼源自人际关系,更有一种想拍大腿的感觉。
阿德勒认为,人一生要面临三大人生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每一个课题都需要和人发生关系,谁都无法回避这三大课题。
而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来自,自己的课题别人妄加干涉和自己去干涉别人的课题,只有进行课题分离,我们的人际关系才会发生改变,烦恼才会减少。
那么该如何辨别这是谁的课题呢?
其实也很简单,只要辨别“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由谁承担”。
就像张雨绮在《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中讲到的:我知道很多人讨厌我,没关系,你讨厌我是你的事,我怎么生活是我的事。
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的课题,因为没有人会帮你承担好或不好的后果;别人怎么看你,那是别人的课题,因为脑子长在人家身上,爱怎么用那是人家的事情,和你没有关系。
也许你会说,这怎么可能做到?
别人好心好意指导你,给你意见,难道直接拒绝说:这是我的人生课题,你不要干涉吗?这太得罪人了,而且也不去关心别人,那不是连朋友都没了。
阿德勒强调说,课题分离不是说冰冷的对他人不管不顾,而是只给予适当援助而不是干涉。
就像一个古老的谚语“可以把马儿带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干涉甚至担负别人的课题,是一件沉重的事情,所以想要让人际关系简单清晰,先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这是为人生减轻负担的关键一步。
曾宝仪看完这本书,说:它期许我这一年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继续大胆地许下做自己的愿望,并勇敢实现它!
不止曾宝仪,陈文茜也推荐明星阅读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作为公众人物确实需要这种勇气,我们普通人也需要。
因为人生短暂,当我们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八面玲珑取悦他人,慢慢会陷入深度焦虑,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不知道自己是为谁活,更不知道自己是谁。
勇敢和过去的心理创伤说“拜拜”,梳理人际关系,是自己的课题努力做好,别人的课题尽量少干涉。
至于有人讨厌你,诋毁你,就用本书第三章的标题: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