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说一说,书评到底应该怎么写?
一口气写了三十篇书评,说实话,关于怎么写书评这件事,是越来越糊涂了。
步入正文之前,先自己给自己显摆+鼓励+安慰一下吧,此处应当有掌声。
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职位,哪怕是一个好人也没有用:《在华五十年》;
如果可以早几年遇到这本书,大概会有些不一样吧?《飞跃五千年》;
用两百页写完了五百年的巴尔干历史,是什麽水平?《巴尔干五百年》;
原谅我不羁放纵爱自由:《安第斯山脉的生与死:追寻土匪、英雄和革命者的足迹》;
老规矩,粗粗整理了一下,一共72,578字,平均每篇2,419字。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字,但是心底的疑惑正如文章开头所说,书评到底应该怎么写?不仅没有更清楚,反倒是越来越模糊了。那就索性竹筒里倒豆子,一并取将出来,大家一起倒饬倒饬,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广义的书评,就字面来说,似乎就是书的评论,但是如果细细分辨,似乎又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最正宗的书评,应该就是介绍这本书的文章。理应包括作者介绍,内容概览,这两部分当然是最不可或缺的内容。一些更加讲究的书评,则会加上版本的介绍,出版社的介绍,如果是翻译作品的话,则必不可少的包括关于译者的介绍。
前面两者一般不会有任何疑义,所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出版社和版本。比如同一本书,商务印书馆和中信出版社两家不同的版本放在一起该如何选择,对于书蠹来说那就不是一个问题了。又比如想买白先勇先生的书,还有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更好的选择嘛?
此外,还有一种类型,与其说是书评,不如说是读后感。除了第一种类型必备的内容之外,更多的掺入了作者自己的想法。可能是对于书籍内容的延伸解读,也可能是对于作者的深入剖析,或者干脆就是借着书籍本身发散开去,信马由缰,大有神游八方终不悔的味道了。
这样写下来,自然会倾注更多的感情在文章本身。不仅要把书读完,恐怕还要读通,读透,达到合上书页之后,所有内容会如同看电影一般静静的流淌在眼前。除此之外,恐怕还要跳得出来,方可对于书籍本身有所评论,真正的评论,而不仅仅是千篇一律的套路话。
如果过得此关,那么再往上就厉害了。《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曾经谈到过一种阅读方式叫做“主题阅读”:圈定一个感兴趣的领域,然后搜集这个领域可以找到的图书,论文乃至视频音频等等进行一系列阅读。比如我对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世界范围内的黄金白银流动这个主题很感兴趣,那么需要阅读的书籍就要从美洲殖民史到丝绸之路贸易史统统都要有所涉猎,中间或许还应该包括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香料之路的开发,非洲的黑奴贸易,中亚各个王朝帝国的兴衰,诸如此类。
这么一篇文章洋洋洒洒写下来,所耗费的心血已经不亚于一篇学术论文。不仅需要就当时阅读的书籍细细琢磨一番,更大的精力恐怕还是在那些不断外延扩散开来的研究之上。其中个人觉得尤为重要的又莫过于主题本身的选择,一个好的主题,会让我们食髓知味,欲罢不能,当然,反之亦然。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点,可能最开始诱发兴趣的主题未必就是最后成文的主题,中间还有可能会存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调整。
这样子写下来,才是写书评对于作者最大的乐趣吧。
不过对于读者来说,尚有一关。书评,不管哪一种,是一种很具象化,很个人化的体验。换言之,如果你没有读这本书,通常情况下,是很难对于书评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同样可以把这种挑战当作对于书评作者写作功力的考验。写得好的书评,读者不仅会对文章点赞,还会去读这本书,然后再来和作者切磋一番,你来我往,不亦乐乎。写得不好?那恐怕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可以说写一篇好书评,最大的难点就莫过于写出感同身受的效果。
经常写作的朋友想必对于这句话深有体会:“想得到不等于写得出,写得出不等于写得好。”那些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有时候无疑是对自己的一种锤炼。纵然是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可是绞尽脑汁写不出来的时候,辗转反侧写不好的时候,真的是好辛苦。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那一刻。心中之畅快欢喜,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与诸位同道中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