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字为何自上而下,从右到左读写?

  如果去读一本中国古代的线装书的话,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恐怕就是正体字(繁体)那自上而下,从右到左的阅读顺序了。那么,为什么古汉语的书写阅读顺序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如此之大呢? 

  关于古代汉语形成字序向下,行序向左这样的排列方式,历来都有很多种猜测和假想。为什么要竖着写字?从右向左书写的话,对于使用右手的人来讲,手臂难道不会遮挡已经写好的部分吗?关于这一切的解释,目前最有影响力的说法,是从古汉语的书写载体——竹简所入手的。

   根据台湾文字学家许进雄所著的《简明中国文字学》的说法,在使用了竹简这种书写材料之后呢,被截成长条状的竹片,出于纹理的原因,适合自上向下书写,同时,对于被卷成筒状的竹简来讲,竖着拿,横着展开是最适合人阅读的装订方式。因此,文字自上向下竖着排列,是最适合竹简的。
 
  而行序自右向左,也是和竹简的特殊装订形式有关。在使用右手写字的时候,左手向左展开竹简,是恰当的配合书写的动作,一行写完,下一行自然从左边开始。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汉字下行向左的书写及阅读顺序。



  再后来,虽然纸取代了竹简,毛笔取代了刻刀,但是长久的习惯使得这种写法延续到近代。
  直到1956年1月1日,大陆《人民日报》改为横排汉字并编造出简化字,责令全国响应,汉字的书写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右行向下。
  
  不过,港澳台地区和日本,继承了中国的古代文化,则继续使用古正体汉语和书写排列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