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大墓发掘记:A级通缉令,抓获22名盗墓贼,出土三千件宝贝

2017年7月31日,一则《公安部通缉嫌犯盗挖古墓群,雷管炸盗洞》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山东滕州市官桥镇大韩村遗址的关注。盗墓团伙采用爆破方式炸出盗洞,挖走春秋时期的鼎、鉴、编钟、编磬、壶等珍贵青铜器169件。

早在2011年底,大韩村遗址就被公布为枣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认为是四五千年前龙山文化至汉代的生活遗址,并不知道是一处古墓葬群遗址。如果不是被盗,其地下埋藏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群,仍沉睡于地下而不为人知。

古墓被盗

2017年2月,滕州市公安局接到当地村民举报,说在官桥镇大韩村的田间发现了几个深深的地洞,旁边还散落着碎陶片,怀疑有人在盗挖文物,此事引起当地文物部门的高度关注。

田野间的盗洞

滕州市官桥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是距今7300多年的北辛文化发祥地,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先后涌现出了造车鼻祖奚仲、招贤纳士的孟尝君、脱颖而出的毛遂、汉家儒宗叔孙通等历史先贤。

所以,地下具有丰富的文物古迹。这里也是盗墓分子经常出没的地方。在当地公安部门接到报警后,当地文物部门也立即采取行动,派专家前往现场,一探究竟。考古专家在现场收集了大大小小几十件文物残片,有青铜器、彩陶、尸骨碎片等,令人痛心疾首。专家由此判断,地下很有可能埋藏着不同寻常的古代墓葬。这些重大的发现,也让现场的盗洞显的犹为刺眼。究竟有多少珍贵的文物被盗走?它们此时又身在何处?

其实,早在2016年12月13日,就有陌生人来到大韩村村东的麦地里(大韩村遗址),采用金属探测器和洛阳铲探,铁锨挖等方式,盗挖了两座浅层土坑墓。虽未挖出文物,但滕州市文物部门说,该盗掘行为已经对文化层造成严重破坏。最终三名被告人于2017年5月被滕州市法院以“犯盗掘古文化遗址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而此次,盗墓工具从铁锹“升级”为特制炸药爆破,这样地下土会直接往四周炸开,地面不会有多余的土,更难被发现,而且声音小。

盗墓分子的设备越来越专业,且分工明确。考古是按照文化层,逐层进行人工解剖,可能需要两三个月,甚至数年,而盗墓分子直接挖个洞直达墓室,一两夜就挖好了。除用金属探测仪外,还用上地下成像仪,能看到地下是什么情况,非常专业。

公安部A级通缉令

情况紧急,考古专家立刻与警方进行沟通。由于此案涉及文物数量众多,级别较高,所以此案被列为公安部重点督办案件。公安部发布了A级通缉令,追捕在逃案犯。

历时半年,官桥镇大韩村特大盗墓案告破,22名嫌犯全部落网。令人欣慰的是,所有被盗文物全部追回,共计有169件,有青铜器、陶器、石罄,琳琅满目,经鉴定,它们都来自东周时期。这些被追回的文物中包括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46件。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一件青铜戈,长28厘米,宽11.5厘米,它是古代主要兵器之一,向后能勾,向侧能斫,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盛行。

部分追回文物:

编钟

“郳公克父”字样的青铜戈

“郳公克父”到底是谁?

大韩村竟然出土郳(ni)国国君的兵器,这让考古队员非常兴奋。它是否意味着大韩墓里埋葬着一位郳国国君,并由此填补一段历史空白呢?

据史料记载,郳国地处山东滕州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由于国力较弱,郳国只能在大国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许正是因此,史料中于郳国的记载只有只言片语,其中更是完全没有出郳公克父的身影。那么,这只青铜戈的故事该从何说起呢?这处墓地真的与曾经弱小的郳国有关吗?

大韩村,位于山东省枣庄市下属的滕州市官桥镇。官桥镇地处苏鲁豫皖交能要冲。在这片面积仅为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省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二十余处。大韩墓地周边古国林立,西面距薛国故城5公里,东北距小邾国墓地18公里,西北距滕国故城有18.5公里。如此近的距离,大韩墓的文物器型特征,应该与同时期周边古国的器物非常接近。然而,追缴回来的青铜器却与滕国、小邾国、薛国出土的青铜器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形制风格上别具特色。

从追缴回来的器物上,根本无法判断大韩墓地的属性,大韩墓地到底属于哪个诸侯国,刻有“郳公克父”字样的青铜戈究竟意味着什么?仅凭追缴回来的这些文物,显然无法揭开谜团。

抢救性发掘

2017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考古队进驻大韩村,对大韩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经过全面勘察,大韩墓地的整体面貌渐渐清晰起来。在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70米的区域内,分布着大大小小近200座墓葬。其中,浅层是100多座战国末期的小型贫民墓葬。小型墓葬下面,则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的大中型墓葬。这些大中型墓葬共有46座,以M57、M208墓葬最为引人注目。它们不但位居整个墓地核心,而且面积最大,墓葬开口达到近50平方米。这两座墓葬左右相邻,它们的墓主人会是谁?其中会不会有“郳公克父”呢?

遵循考古工作的原则,对大韩墓地的发掘工作,从盗掘最为严重的东南侧开始,步步向前推进。他们以长5.1米,宽2.9米的M39号墓为起点,开始了对这里第一批大中型墓葬的发掘清理工作。

东夷文化:殉人

考古队员小心冀冀地清理着泥土,但是始终没有发现任何遗迹。当清理的深度将要过半时,令人匪夷所思的情况出现了,墓室西侧竟然出现了一颗人的头骨。考古专家推测,这应该是殉人。

殉人

殉人的出现意味着墓主人生前可能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考古队员发现,在大韩墓地的大中型墓葬中,以人殉葬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除了M39号墓,M64号墓是另外一座比较有代表性的墓葬。这里也清理出了殉人的头骨。这具头骨微微抬起,嘴巴圆张,洁白的牙齿尤为引人注目。成年人的牙齿数量一般是32颗,而这个殉人只有28颗牙齿。仔细观察,考古队员发现这具殉人的牙齿磨耗较小。于是,他们据此推断,这位殉人很有可能尚未成年。M64号墓中共发现了三具殉人的遗骸。

考古队员发现,这三具遗骸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双手交叉,有的蜷臂放在胸前,有的直臂接近跨部,有明显捆绑的迹象。殉人在下葬前,肯定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经过激烈的挣扎,有些随身用品竟然还能留在身上,一直陪伴到今天。这个殉人头下有一根长长有骨制品,它是绾头发用的簪子。

绾头发用的簪子

绾头发用的簪子

殉人,一般是墓主人生前的近亲、近臣、随身的侍奉者或是战争中的俘虏。这三个殉人分别在墓主人的周围,将墓主人围在中央。通过对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分析,发现这三名殉人还有另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棺葬,还上了大漆,有明显的漆皮,证明他们生前地位也是比较高的。

殉人在商代非常盛行,大中型墓葬中几乎都有殉人,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西周时期,殉人的现象已很少见。进入春秋战国时代,日益兴盛的儒家文化更是反对殉人。那以,为何距离孔子的故乡鲁国不远的大韩墓中,还保留着以人殉葬的现象呢?

春秋战国时期,同处山东的鲁国和齐国,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鲁国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不使用殉人葬俗,而齐国以东夷文化为根基,一直保持着殉人风俗。盛行于莒地的莒文化,更是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韩村的地理位置毗邻莒(jǔ)国,由此,考古专家推测,这处墓地具有东夷文化属性。

东夷人,是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东各部落的称呼。古代以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为天下中心,称周边四方为"夷、蛮、戎、狄"。"夷"的称谓最早文字记载来自于周代的《礼记·王制》:'中国(方位概念,居天下之中)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这种说法被现代权威学者证明是错误的),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部落首领有太昊、蚩尤、少昊、舜,主要以龙、蛇、凤、鸟、太阳为图腾,以鸟类图腾居多。

东夷文化是指东夷人所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主要发源地在山东的鲁中山区和沂沭河流域, 具体的范围包括了山东全境及其毗邻的广大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结束,东夷及其古文化在亚洲古文化的发源与交流中都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东夷文化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 ,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都是东夷人所创造出来的不同阶段的文化。

东夷文化从鸟图腾的崇拜,到各种手工艺、建筑工艺的发展,再到礼制的出现、聚落和城市的分化乃至早期国家的形成,伴随部族迁徙而将海岱文化传播到中华大地各个角落,一起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大韩墓葬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带有墓道。在46座大中型墓葬中,几乎都有一个长长的墓道,而且所有墓道都是向外的:向东、向西、向南、向北,墓葬形似“甲”字形。这些墓道呈斜坡形,从地面平缓下行进墓葬。这些墓道不仅是等级地位的象征,同时出具有实用性,第一,由于墓葬规模比较大,埋藏的比较深,有大量的土方需要运出,所以斜坡墓道便于向上运土,类似于现在的阶梯;第二,便于安放大型棺椁和众多的陪葬品。而这里的贫民墓葬都较浅,根本无需墓道。

墓葬形似“甲”字形

郳国的墓葬惊现燕国的兵器,是怎么回事?

2018年春,对第一批共计11座大中型墓葬的发掘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此时,M45号墓逐渐进入考古队员的视野。这是一座完全未被盗扰的大中型墓葬。然而,对于M45号墓的发掘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在发掘墓道时,考古队员遇到了令他们的困惑的情形:找不到墓道。按顺序,它的墓道应该在东侧,可东侧却找不到墓道,结果在西侧才找到了墓道,而且是弧形的。原来,它的东侧近邻着有一座墓葬,无法开挖墓道,所以只能选择在西侧,而西侧不远处还有一座墓葬,所以墓道开挖了一段距离之后又拐弯向南,结果就形成了一条弧形的墓道了,非常独特。

接下来的发掘工作就非常顺利了,墓内的器物相继出土。该墓的随葬器主要为仿铜陶礼器。在这些陶器中,彩绘陶器别具一格,有鼎、盂、豆、罐等多种器形。不过,它们并非实用器,而是明器。

方座龙形簋(guǐ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是M45号墓出土的独特器物,它的造型非常奇特,甚至有些诡异,看图。墓中还出土了一批青铜器,最有特点的是一把青铜戟。戟是矛与戈的组合体,也就是在戈的头部再装上被称作刺的矛尖,这样,戟就拥有了戈勾斫(zhuó)和矛刺击的双重功能。戟在商代就已出现,但在战场上被广泛使用,却是在战国时期。据考古考家说,这是燕国的兵器。

“郳公克父”字样的青铜戈

正是这件燕国的兵器,让考古队员疑窦重生。此前,大韩墓地出土了刻有“郳公克父”字样的青铜戈,考古据此猜测,这里可能是郳国墓地,如今出土的燕国的兵器,似乎将要颠覆他们之前的猜测。分属于不同诸侯国的器物,为何会出现在同一座墓葬?墓主人与燕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就在考古队员百思不得其解时,其他的墓葬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M126号墓出土了另一件燕国器物,一把纹饰精美的提梁壶,从壶口至壶底有四层动物纹样,因此它被称为动物纹样提梁壶。

提梁壶

提梁壶

这把具有典型燕国风格的提梁壶是大韩墓地艺术价值最高的器物之一。提梁壶是一件盛酒的青铜器。除了动物纹样的提梁壶,M40号墓里又出土了一件疑似燕国的器物:鸟柱盘。连续出土的多件燕国器物,令考古队员陷入新的迷雾之中,难道这里是一处燕国的墓地吗?

鸟柱盘

乐毅伐齐

根据历史记载,战国末期,燕国和齐国之间战事频繁。公元284年,燕国大将乐毅率领五国大军发兵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只差两座城池就将吞并齐国。而距离大韩墓地仅5公里的薛国故城就是当时齐国的领地。或许在那场遥远的战争中,燕国军队曾经到达大韩墓地所在的区域,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据《史记》记载,乐毅伐齐的时候,是鲁国趁机占领了这块区域,所以说,燕国就没有打到这个地方。考古专家据此推断,即便大韩墓地出土了燕国的器物,也不能说明大韩墓地是燕国的墓葬。

乐毅

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的猜忌,无奈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强齐伐燕:

公元前320年,燕国相邦子之发动内乱继承了燕王哙的王位,因为子之的执政燕国大乱(子之之乱是发生在战国时期,即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14年燕国的一次动乱。),此时十分强大的齐国趁机攻打燕国,燕王哙因此被杀,所以后来登基为王的燕昭襄王对齐国恨之入骨,而且把杀父破国的血海深仇铭记于心。

但是连番内外战乱,已经让原本不是强国的燕国更加的衰弱,于是燕昭襄王为了招揽天下名士,纡尊降贵礼贤下士。而乐毅作为魏国使臣到达燕国的时候,燕昭襄王也用了十分高级的宾客礼仪招待,乐毅受到了在魏国没有得到的最高尊重,虽然乐毅谦让推辞,但是燕昭襄王的诚意让他十分感动,所以便加入了燕国,燕昭襄王当即任命他为亚卿。

乐毅到了燕国之后,全力帮助燕昭襄王进行了燕国军队和国内政权的调整,而这个过程足足用了28之久,燕国的情况也得以好转,并开始逐渐强盛起来。而当时的齐国却因为君主齐湣王不体恤百姓,税收战事不断,让齐国子民怨声载道。

燕昭襄王认为伐齐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目前燕国的兵力和齐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这是乐毅向燕昭襄王提出了“与天下共图之”,应当联合赵国、楚国和魏国等共同进行伐齐的战略,很快得到了认同!于是乐毅先领命去和赵惠文王结成友国联盟,同时也派人前去楚国和魏国进行游说!后来赵惠文王还派人前去利诱秦国也加入了伐齐的队伍。因为这个时候列国都受到了齐国的压迫和羞辱,所以很快就和燕国达成了伐齐的协议!

燕昭王

燕昭王,战国时燕国国君,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职,春秋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燕王哙之子,燕太子平之弟,史称燕昭王,简称昭王或襄王。燕王哙死后,燕人共立姬职为王。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姬职即位后招贤纳士,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齐,占领齐国七十多城(齐国疆土只剰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国盛世。前279燕昭襄王去世,其子燕惠王即位。

越王州勾剑为什么会出现在山东大韩墓地呢

时间进入到2018年夏天,夏日的热浪和大雨轮流考验着考古人员。此时,大韩墓地的发掘工作进入了第二轮。M123号墓里,考古队员开始清理被盗墓分子破坏的陶器。盗墓者不喜欢这些陶器,所以随意破坏,而青铜器则被他们盗走了。在大韩墓中,考古队员清理出了很多墓主人的随身饰品,小件玉器、珍珠、骨器等。但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青铜兵器了,如戈、戟、宝剑等。

这一天,在清理M40号墓椁室底部时,考古队员清理出一把铜剑。出土时,这把铜剑就放在墓主人的胸前。宝剑的大部分还埋在土层中,在它的上面还有一块玉。锋利剑尖依稀露着当年的锋芒。一开始,考古队员认为它就是一把普通的青铜剑,但是当他们把出土的宝剑清理之后发现,这竟是一把价值连城的剑,剑上赫然出现了四字错金铭文、鸟篆体“越王越王”。翻过来还有四个字“州勾州勾”,此剑具有典型的越国剑的特征。在剑的颈部还镶嵌有绿松石错金,制作工艺之高超,令人惊叹。这柄剑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同时它还是越国北上争霸的历史实证。通过仪器对此剑进行合金成分的检测,让考古队员大吃了一惊。原来,这把剑不同部位竟然具有不同的硬度,不同部位锡含量有很大差异。锡含量的高低意味着硬度的高低,锡含量越高代表它越锋利,锡含量低的地方代表它的韧性越高,不易折断。刃部分要求锋利锡含量就高,剑脊部分要求有韧性,所以锡含量就低,使这把剑刚柔并济,实用性极强。

州勾(?─前411年)是越王朱勾的别名,是越王勾践的重孙,作为战国早期的越国国君,越王不寿之太子,杀死父亲越王不寿自立为君。州勾能征善战,带领越国一步步走向强盛。据记载,当时的越国都城会稽,位于现在的浙江绍兴一带。为什么越王州勾的剑会出现在山东大韩墓地呢?同时,还有更多的疑问,牵动着考古队员的心。为什么郳国、燕国、越国的器物同时出现在大韩墓地呢?这里究竟与郳国有着怎样的关系?郳公克父会埋葬在大韩墓地下吗?此刻,大韩墓地的发掘现场笼罩在一片疑云迷雾之中。人们不禁要问,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越式青铜鼎又出土了

带着诸多疑问,发掘工作继续进行。在M200号墓内,考古队员发掘出了一尊越式鼎。先是越王剑,又有越式鼎。越国器物在大韩墓地接连出现,这让考古队员倍感疑惑。自郳公戈出土以来,他们不但没有找到与郳国有关的答案,反面发现了许多来自燕国、越国的器物。这座神秘的墓地到底属于哪一个古国?

此时,考古队员重新把目光聚焦到M40号墓。此前,正是在这座墓内发现了越王州勾剑。如此重大的发现背后,到底预示着什么?这把剑为何出现在这里?大韩墓地与越国之间又有着什么关联?考古队员期待通过对M40号墓的发掘,找到这些问题的蛛丝马迹。然而,M40号墓的发掘结果令人大失所望。这座墓葬出土的青铜器较少,墓内大部分器物为陶器或仿铜的陶质礼器,还发现了一个殉人和三只鼎。根据这些发现,考古队员推测,墓主人的身份是“士”,这种身份级别在大韩墓地中非常普遍。

但是,为什么在这一座士一级别的墓中会出土刻着国君名号的宝剑呢?

文献记载,越王州勾是公元前448年至公元前412年在位,即战国早期。而M40号墓是战国中期一个士一级的贵族,那么这个墓葬出土越国国君级别的器物,考古专家认为这是战利品或赠品。

在东周时期,大韩墓地所处的区域,诸侯国林立,有薛国、滕国、小邾国等,由于国力有限,他们只能在齐国、燕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强相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吴国北上争霸,和这个地区关系密切。越国灭吴以后北上争霸,与这个地区也有关系。那么,后来楚国又灭了越国之后也北上争霸,曾经统治过这里一段时间。后来齐国到田文时期,田文分封于齐国的薛邑,就是这个区域。先后有吴、越、楚、齐四个国家都在这里交汇过。

田文

田文(生卒年不详),即孟尝君。又称文子、薛文、薛公。战国时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父亲靖郭君田婴子,祖父齐威王。战国四公子之一。

后得父赏识令主持家务,广罗宾客,名声闻于诸侯。父死袭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州市张汪镇官桥镇境内)。食客数千人,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鸡鸣狗盗之徒,无贫贵贱,皆招致之。齐湣王时,任齐相,采取远交近攻策略,联合韩、魏攻楚、燕。齐湣(mǐn)王七年(前294年)因田甲叛乱事出奔魏,任魏相,发兵联合燕、赵攻齐。

齐襄王继位后,他居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死后诸子争立。齐、魏共灭薛,绝嗣无后。或传一度入秦为相,遭谗被囚,赖其宾客盗狐白裘以赂秦昭王幸姬,才得以出关逃回。

东周时期,列强争霸的时代特征,造就了这里文化风格的多样性。也许正是因此,大韩墓地出土的文物才会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M64号墓,铜壶中出现清澈的液体,是酒吗

此刻,发掘工作已经推进到了大韩地的中心区域。正在进行发掘的是M64号墓,它紧邻面积最大的M57号墓,处于整个墓葬的中心。它是一座完全没有被盗的墓葬。墓里出土了三个殉人。墓葬的形制也非常清晰,墓道向东,三个殉人围绕在墓主人的四周,分别在南、北、西侧。在北侧殉人的旁边是放置墓主陪葬品的器物箱。像这样的布局也是大韩墓葬的典型特征。

南、北、西侧

向下清理几十厘米后,里面的彩陶、青铜器和石磬的轮廓渐渐显露了出来。由于器物箱早已在岁月的浸蚀下腐烂而坍塌,陪葬品散乱地堆积在一起,其中陶器受压破损严重。考古队员在清理一把铜壶时,有了意外的发现,在打开铜壶的盖子后,里面竟然保存有液体,而且非常清澈。清澈的液体占据了铜壶三分之二的容积。这把铜壶应该是盛酒的器皿。考古队员不禁怀疑,里面的液体难道是两千多年前的美酒吗?

为了检测液体的成分,考古队员请来了相关的鉴定专家,取样进行检测。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器物箱内的陪葬品的轮廓已初露端倪,大量的铜鼎惊现在人们的眼前。由于判断,这座墓葬的等级较高。铜鼎在那个年代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且,这些鼎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展现出了多元的文化特征,有的鼎上明显有楚文化的痕迹。

此外,M64号墓里还出土了三套组玉佩,佩戴在墓主人的胸前。

M43号墓传来了好消息:郳大司马是谁?

正当人们的焦点都集中的M64号墓中时,附的M43号墓传来了好消息。考古队员在这座墓葬中发现了四件郳国青铜器,这令考古现场的所有人兴奋不已。他们不曾料到,此前并没有显露出特别迹象的M43号墓中,竟然隐藏着如此珍贵的线索,或许与郳公戈有关的所有疑问,将由此找到答案。

M43号墓中共出三只鼎,另有铜盖豆、罍(lei)、甗(yan)、鈚(pi)、敦、盘、匜(yi)、剑、镞以及9件钮钟组成的编钟一套,其中鼎、鈚、盘、匜上刻有“郳大司马”的字样。铭文记录了这件青铜器的制作情况:“唯正月初吉,辰哉庚午,郳大司马,疆择其吉金,为其盥盘,故寿其身,眉寿无疆,曼即无期,子子孙孙永宝用之。”大意是说,择吉时,郳大司马选用上好的铜材料制作此物,希望他能够长寿,并将此荣华富贵恩择子孙后代,永远享用。

郳大司马万万也没有想到,这只选择吉时用上好铜料制作的铜盘,为后世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竟是“郳大司马”这四个字。

考古队员分析,郳大司马的称呼具有重要的意义。“郳”代表郳,“大司马”是当时的一种官职,是国家中军队的最高军事统帅,相当卿大夫级别。这样看来,M43号墓的墓主人应该是一国主管用兵的大司马。

那么,郳国是怎样一个国家呢?在流传至今的史书典籍中,有关郳国的记载很少,以至于郳国的疆域和沿革都难以考证。只能根据零星的记载,构建出一个粗略的框架。

郳国,初为兒地,立国时称郳,因为它是从邾国分立出来的,故而俗称小邾国。在近年的考古发掘中,一处直到2002年才被发现的墓葬,提供了关于小邾国的重要信息。

2002年,在距离大韩墓地18公里的枣庄市山亭区东江村,考古工作者发掘了6座古墓,墓主人的身份是小邾国的三位国君夫妇。这次发掘收获颇丰,共出土陪葬品93件,其中有铭文的青铜器多达24件。根据铭文的内容,考古队员确定了东江村墓葬的墓主人是小邾国的前三代国君。其中,开国国君叫邾友父。东江村墓葬的发掘,对揭开小邾国的神秘面纱,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线索。

东江村墓葬出土部分文物:

那么,大韩墓地会不会也是一处小邾国的墓地呢?如果此事属实,那么考古队员苦苦寻找的郳国便水落石出。但考古专家并不敢就此下定论。要想证明大韩墓地来自郳国,还需要更多证据。

特殊的兵器

此时,大韩墓地的考古发掘已进行了两个年头,诸多疑问仍未找到确切的答案,考古工作继续向前推进。在考古现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器物陆续出现。

在M137号墓中,出土了一件特殊的兵器,这是一件戟,连同刷了红漆的木杆也保存完好。

经过测量,这杆戟的长度近5米。普通戟的长度一般不超过3米。为什么这杆戟会有这么长?考古专家说,这杆戟并非实用器,而是明器陪葬品,用以证明墓主人的军事将官身份。

镇墓兽

随着考古发掘不断推进,惊喜接踵而至,在M136墓中,出土了一对鹿角。鹿角在大韩墓地,乃至山东地区的古代墓葬中并不多见。那以,为什么会出现鹿角呢?

这是一只梅花鹿鹿角,在鹿角的底部有榫卯结构的榫,很显然,它是用于插在某个物体上面的,但那个物体又在哪里呢?这种现象在楚墓中很常见,被称作镇墓兽。

在大韩墓地里,楚人的丧葬风俗并不鲜见,在青铜器、陶器上都有楚文化的显现。考古队员更加确信,大韩墓地出土文物的多样性,与当年群雄争霸的社会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

娱乐行酒工具:投壶

在M200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外形独特的陶壶,它既不是食器,也不是酒器和水器,而是一种娱乐工具,被称为投壶。投壶是古代投壶礼所使用的一种器具。战国时期,贵族宴饮时,经常会做一种投掷游戏,也叫投壶礼。大家往投壶里投掷器物,比试命中率,投不中的一方就要喝酒。投壶礼是贵族间的一种娱乐行酒游戏,在战国时期较为盛行。

投壶

M57号墓的发掘:器物箱

随着这些小件器物的出土,在大韩墓地的中心区域,考古队员对M57号墓的发掘进入了关键阶段。这是一座长方形墓室,是大韩村已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东西宽6.5米,南北长7米。此前,在M43号墓葬中出土了刻有“郳大司马”字样的青铜器,但是,作为一国之君的克父和他的郳公戈还没有找到出处;考古队员期待着对M57号墓的发掘中,能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

可惜的是,这座墓葬已经被严重盗掘,墓室中分布着大大小小共七个盗洞,仅器物箱内就有三个盗洞。不过,器物箱的面积非常大,它长约6米,宽约3米,大部分区域保存完好。如此巨大的器物箱,会保存些什么器物呢?

大铜鼎

发掘首先从器物箱内的一个盗洞开始。被盗扰的墓葬中,泥土十分松软。很快,发掘现场有了令人激动的发现,一只硕大的铜鼎耳朵惊现在考古队员的眼前。令人遗憾的是,这只铜鼎已经被盗墓者损坏了。如此硕大的鼎耳所对应的鼎应该同样体积巨大。它是否已经被盗走?

很快,一只完整的大鼎口沿显露了出来。令人惊喜的是,在这只鼎的下面还嵌套着另一只鼎。鼎的旁边还随葬着牲肉腐烂留下的兽骨。由于长期被青铜浸蚀,骨头已呈现铜绿色。经过进一步清理,M57号墓的整体显露了出来。

大鼎口沿显露了出来

兽骨

殉人竟然有器物箱

在长方形的墓室中,考古队员曾认为只有一个器物箱。经过发掘,他们发现器物箱其实有两 个,一大一小,前后相邻。墓内共出土5个殉人。其中一个殉人,竟然还有自己的器物箱和头箱,显示了这个殉人的与众不同。头箱里放着陶器,已破碎不堪。器物箱内放置着两件铜豆。腰部的位置有几块玉器,玉虎和牌饰之类。胸部右侧还发现了玉和绿松石组合的串饰,有八九件。

胸前玉牌

殉人竟然有器物箱:铜豆

玉饰

殉人的陪葬品都如此丰富,可见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怀着激动的心情,考古队员继续向下发掘。两个宽大的器物箱是他们发掘的主要目标。器物箱内竟管发现了两个盗洞,出土的文物依然如此丰富,其中青铜主要有鼎、鉴、盖豆、罍(lei)、敦、舟、盘、匜(yi)等,另外一些仿青铜器陶质礼器和骨瑟柱相继出土。可惜的是,盗墓对一些青铜器和陶器的损毁,有些完全无法修复。

墓中出土了三只巨大的鼎,从纹饰、器形看,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

三只巨大的鼎

石编磬

石编磬-2

此外,M57号墓还出土了一套石编磬。石编磬是一种石制的乐器,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它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再次印证了M57号墓墓主人身份的高贵。

墓主人身份成谜

但遗憾的是,在所有出土的器物中,并没有发现铭文。而且,由于盗扰,墓主人的椁室内也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墓主人的尸骸所剩无几,墓室中仅留有一些小的玉器饰品。这个状况令考古队员感动得失望。

为彻底探明墓主人的身份,考古队员决定发掘M57号墓旁边的M208号墓。希望能从M208号墓中找到与墓主人身份相关联的证据。M208号墓位于M57号墓的北侧,二者南北并列,面积相当。无论从规模还是位置上看,这两座都比较相近,因此,考古队中猜测,或许它们是一对夫妇并穴墓。

如果M208号墓中能有惊人的发现,那么M57号墓主人的身份也会随之破土而出。发掘初始,M208号墓出土10个殉人,比M57号墓多了一倍。这是否暗示M208号墓的规格将会比M57号墓更加令人期待。然而,M208号墓几乎也被盗掘一空。考古队员的期待又一次落空。

M208号墓

随后,又出土了用于棺椁四角的铜铺首衔环,由此可知,这座墓的规格比较高。另外,墓葬主人的骨架上发现了很多精美的玉佩饰,也可以印证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经过人骨鉴定,M208号墓的墓主人为男性。M208号墓内出土了兵器,而M57号墓内却没有发现兵器,因此考古队员推测,M57号墓内埋葬的极有可能是一位女性。

铜铺首衔环

M43号墓较小,出土有“郳大司马”字样的青铜器,该墓应该属于“卿”一级别的官员,而M57号墓和M208号墓的规模比较大,显然规格更高,应该是属于小国国君一类的墓葬。与此同时,在墓地旁边发掘出土了车马坑,从侧面印证了这个墓地的高等级别。

车马坑于2019年被发现,从位置上看,它不单属于M57号墓和M208号墓,而是从属于整个墓地。两个车马坑位于墓地的东侧,南北走向,一大一小,大的长25米,小的长9米,宽度都是3米半左右。小的坑里有3辆车4匹马,大的坑有9辆车14匹马。

车马坑的发现,再次印证了大韩墓地的墓主人具有较高的等级,再结合大韩墓地有可能来自小邾国的史实,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前面所说的在2002年枣庄市东江村发掘的三对诸侯夫妇墓,其中的男性墓主人被证实是小邾国的前三代国君。如今,在大韩墓地出土了5件郳国,也就是小邾国的青铜器。而M57号墓和M208号墓两座墓的等级又非常高,那么,大韩墓地与东江墓地之间会有什么关联?有没有可能从两座墓地的形制,出土文物和埋葬风俗上找到相似性,以便于对大韩墓地的性质做出判断呢?

昭穆制度:家族墓

考古专家说,这两处墓地所处的时代不同。东江墓地是春秋早期的,大韩这两座墓地是春秋晚期的;从墓葬形制上看,东江墓地的6座墓中4座有墓道,而大韩这两座墓地都有墓道,而且这两座墓葬都有器物箱;从出土器物来看,东江墓地出土的器物等级要比大韩墓地高出很多。

通过对比,无论从墓葬的形制规格,还是出土器物的外形特点上来看,考古队员都没有找到两处墓葬有关联的任何证据。尽管大韩墓地出土了5件带有“郳”字铭文的青铜器,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更有力的证据,因此无法最终认定这里就是郳国墓地。

大韩墓地作为东周时期一座高等级的贵族墓,共有46座大中型墓葬,前后持续时间近300年,从整个墓葬的布局结构看,墓葬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据考古专家说,每个同时期的墓葬,埋葬时都以墓地的中心,向四周左右对称,然后从内向外逐渐地排列。这种现象与文献记载和其他考古成果解释的现象是一致的,是一种昭穆制度的体现。

昭穆制度

昭穆制度是指宗庙制度之一。

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

延伸到民间,祠堂神主牌的摆放次序也就是昭穆制度,如: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六世为昭,七世为穆;二四六世为昭,三五七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墓葬的昭穆排列也如此。最终形成左右对称的布局。如此一来,大韩墓地的家族墓性质已经显露无遗了。在近300年的时间里,只埋葬了46人,如此低的埋葬频率也进一步说明,这里是一处家族墓地。留在考古队员面前的任务,是对于这个家族性质的认定,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他们又经历了哪些尘封往事?

墓葬左右对称的布局

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滕州市文物局于2017~2019年对大韩墓地进行了全面发掘,共发掘东周时期墓葬198座,包括战国末期小型墓葬150座、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大中型墓葬48座,出土陶器、青铜器、玉石器、骨角器、蚌器、铅锡器、漆木器、金器等文物3000多件,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通过3年多的发掘,这个跨越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的家族墓地,已经向世人讲述了很多过去的故事。考古队员相信,通过不懈地寻找和研究,大韩墓地中的谜题,终有得到解答的一天。

文物展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