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占位影像鉴别诊断
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前部以室间孔与三脑室相通,侧脑室形状很不规则,大致与大脑半球的外形一致。按照侧脑室的形态和部位。可分为前角、体部、后角和下角四部。
前角为侧脑室室间孔以前的部分,向前外下方伸入额叶内。故也称额角.在冠状面上呈三角形,其顶壁及前壁由胼胝体形成,内侧壁为透明隔,外侧壁为尾状核头。
体部为室间孔到胼胝体压部之间的部分,呈斜位的窄裂状,其内上壁由胼胝体和透明隔构成,外侧壁由穹隆、侧脑室脉络膜丛、丘脑背面的外侧部和尾状核构成。
后角为侧脑室向后伸入枕叶的部分.也称枕角,发育变化较大,两侧常不对称.也可以缺如,也可以呈长管状。
下角为侧脑室体部向前下方伸入颞叶的部分,也称颞角呈弓状,由丘脑后端弯向前,再转向下内方,尖端距顾极约2.5mm,下角长轴约与颞上沟一致,其顶壁外侧大部由胼胝体构成.内侧小部由尾状核尾构成,底壁外侧部是侧副隆起,底壁的内侧部为海马构成。侧脑室后角、下角和体部交界处呈三角形。称三角区。
富于血管的软脑膜突入侧脑室.被覆有室管膜,形成侧脑室脉络膜丛,侧脑室含有丰富的脉络膜丛,尤其是三角区脉络膜丛最发达,常呈球状,称为脉络膜丛球,有时也可见于第四脑室,脉络膜丛球大小3-22mm,两侧侧脑室脉络膜丛的大小和钙化程度可不对称。
双侧侧脑室被两侧透明隔分隔,绝大多数情况下两侧透明隔互相融合,偶尔也可未融合其间充满脑脊液,形成透明隔腔。透明隔腔向后延伸超过室间孔,形成第六脑室。透明隔腔的脑脊液通过室间孔进人脑脊液循环。另外一个正常变异的脑脊液腔是中间帆腔,位于第三脑室顶的后部,与四叠体池相通。
C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斑点状钙化很常见,约占50%。肿瘤多为不规则形,边缘不光滑或呈分叶状,与侧脑室室壁之间常有广’基相连或跨壁生长。肿瘤内可有囊变,但较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少见。 MR T1加权图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图为稍高信号。信号不均质是室管膜瘤的特点与肿瘤内钙化、囊变、出血、坏死有关。 CT和MR呈显著不均质强化。
侧脑室囊性占位主要为神经上皮囊肿。 神经上皮囊肿可见于任何年龄,但绝大多数脉络膜丛囊肿于成年时发现,平均年龄30岁左右。 神经上皮囊肿可以位于脉络膜丛和脑室,偶尔也可以位于脑实质内。 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的典型位置在侧脑室后部。 CT平扫时表现为局部侧脑室扩大,囊壁可不显示.若显示时呈薄线状等密度影。 M R T1加权图及质子图常能清楚显示部分囊壁,呈弧线状等信号.位于侧脑室体部凸面向前。囊内液体在各序列MR图像上均呈脑脊液信号.弥散加权图也呈脑脊液样低信号。 增强扫描不强化。 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的诊断主要依靠囊壁的显示。 仔细观察钙化的脉络膜丛有无移位对确定诊断很有帮助,有移位说明有囊肿存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