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僧人神秀与其师兄慧能对话,写下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而慧能看后,回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说的竟是比神秀更高了一个境界。
他们一为“渐修派”;一为“顿悟派”,各自都有自己的道理。但他们却是都提到了菩提的意象。
在梵文中,“菩提”一词是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多寺院都种有菩提树,并且也因菩提而得名。
芒市地处云南西部,傣语称“勐焕”,是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首府,也是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很多人来到云南,只为了去丽江或者西双版纳,其实芒市也是一个地域风情浓厚、文化底蕴深刻的城市。因其自然风光旖旎,景色宜人,芒市更是被评为云南四大旅游集散地之一。
远远看去,菩提寺层楼叠阁、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你会觉得这座寺庙好似融入了汉式、傣式、梵式的建筑风格于一体,构思很是巧妙却又不显突兀。
菩提寺初建于康熙十六年(1667年)。叫做菩提寺,自然是因为寺前有一株茂盛的菩提树。傣语中也有称之为“奘桐”,意思是宝石寺,大抵是因为这座寺庙的装饰格外精美。
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菩提寺屡遭浩劫、又屡次重建。到今天,菩提寺是芒市地区现存较好的一座佛寺,也是德宏地区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一座寺院。
菩提寺有三个佛殿,独立而又相连相通。正殿十分开敞,几个金色的柱子支撑其中,正中央供奉着一尊释迦牟尼像。细看佛像的背后,是一幅巨大的菩提树油画。枝叶茂盛、生机勃勃,象征着佛祖诞生、顿悟都是在菩提树下。
和内陆很多大乘佛寺不同,释迦牟尼佛像前方的两座菩萨不是普贤和文殊,而是一位司善恶之神,一位土地之神,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座佛像宝相庄严、栩栩如生,分别寄予了信徒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也表达了他们对善的追求。
在庙中,我们见到了几个小和尚。
他们穿着僧袍,虔诚地跪坐。这些孩子是由大人带来见庙里师傅的,可能是要这里出家。凝重、虔诚的表情感染着周围的人。
这原本是一座砖石砌成的塔,高约十余米,整体呈八角形,神龛内竖着佛像。和其他我们常见的石塔并没有太大区别。
据历史记载,这座塔是芒市第十七世土司放愈著为纪念一场战争的胜利而修建的,距今大约两百多年。
妙就妙在,日久天长的风吹日晒之后,砖砌的塔身出现了裂缝。而一粒榕树种子,恰巧被风或者鸟带到了塔缝中。
春雨滋润之下,顽强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于是古塔就渐渐就被榕树包了起来,形成了树包塔的奇观。
抬头仰望,如今塔顶上的树已高达30余米,树冠覆盖近1000平方米。嫩绿的枝叶就像一张柔软的大网,将璀璨的金色阳光切割得细细碎碎,洒下一地的金子。遒劲的树根盘桓在石塔的底座上,就像是暴起的青筋,用尽每一丝力气紧紧抱住石塔。你几乎分不清哪里是塔,哪里是树。又或许,它们早已成为了一体。
如此情景,简直堪称神迹。若不是自然一双鬼斧神工的巧手,加上时光岁月的优待,我们怎能看到这震撼的一幕。
我们信仰宗教,是因为信仰让我们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使人生充满意义。而今看到树包塔,让人无端生出无数的感动来。你看,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缘法,这不正是佛的奥义吗。
最后,算是这趟芒市之旅的一点意外收获——泡鲁达。
偶然在芒市斑色路遇到了一家小店,店里人头涌涌,桌上冰粉、凉虾各色准备好的食材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店主娴熟地加料,调味,一杯冰凉甘甜的泡鲁达就做好了,盛在透明的玻璃杯里。泡鲁达,也有叫做泡乳达的,是芒市著名的小吃,价格并不贵。据说是从泰国传过来的,但我去了泰国那么多次,一次都没喝过,还挺神奇。
细细品尝,可以吃出里面有冰粉、凉虾、西米、黑糯米、椰丝、牛奶、面包干等。甜甜的牛奶里融合了椰丝的奶香、面包干的酥脆,一口下去,口感很特别。再多泡一会,原本硬实的面包干吸足了牛奶,变得软滑,碰撞上其他的材料,冰凉清爽、甜而不腻。你只想再来一杯。
在芒市走走,发现自己突然就爱上了这座可爱的小城。它并不是那么出名,却有着自己的特色,若你愿意耐心解读,就会收获一份独特的美丽。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