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全球前1‰的学科,培养了22位院士,兰州大学的'秘密'让世界瞩目!

黄河滔滔,萃英山下。坐落在素有'黄河明珠'美誉之城的兰州大学,以111年的砥砺奋进,见证了大学之道的源远流长。回首往昔峥嵘,行至今日的她更显蓬勃之姿。叩问兰大闪耀百年的'秘密',得到的答案是如此令人瞩目——

何谓兰大?

——矢志一流,独树一帜!

清末,时任甘陕总督的湘军名将左宗棠在兰州萃英门设立甘肃贡院举办乡试。清宣统元年(1909年),甘肃贡院更名为甘肃法政学堂,这就是兰州大学的前身,近代西北文脉,由此滥觞。

甘肃法政学堂

从1909年到1949年的40年间,甘肃法政学堂数易其名,从甘肃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兰州中山大学、甘肃大学、省立甘肃学院、国立甘肃学院,一直到最后的兰州大学。在办学艰难的情况下,老一代的兰大校长们心怀教育兴国的志向,用心血撑起了兰大的发展。'建天下之大功者,全要眼界大,眼界大,则见识自别',为了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发展,一批批教育名家纷至沓来,开学科建设之先河,养精英俊杰之大成。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源于将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的兰大老校长辛树帜。依靠着'图书、仪器、顾颉老'为办学'三宝',辛树帜老校长奠定了兰大成为综合性大学的基础,江隆基、刘冰等校领导紧随其后,大力整顿教学秩序、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使兰大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辛树帜

江隆基

刘冰

前人奋进,吾辈自强,新时代的兰大人也正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着。新中国成立后,兰大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兰大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2017年,兰州大学首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名单,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乘势而为,内涵提升与外延发展并重,兰大按照'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着力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兰大学科门全类齐,文盛理彰。现有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是具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之一。

学校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和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物学、农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总论等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何谓兰大?是前人矢志一流、有力有为的抱负与坚守,更是后来者独树一帜、自强不息的追赶与超越,共同铸就了百年兰大的闪耀荣光。

何谓大道?

——初心不忘,自强不息!

顶天立地做科研,初心不忘为百姓。这是兰大人的初心与誓言,不断发扬优势,抢占机遇,在关键领域贡献出兰大的智慧。

科研创新,融入国略。从祁连山综合科考,为西部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打下科研基础,到多学科专家组建的五个不同研究方向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分队,兰州大学对青藏高原地区整体地质环境、生态系统进行了精准而全面的考察;

从建立由21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组成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观测网络与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到与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共建的国家子午工程二期兰州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站,兰州大学为西北地区中高层空间环境卫星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建立干旱气候和环境演变机理科学理论与自然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填补我国气候监测网在黄土高原建立综合观测站空白;

从粮改饲、粮草轮作等草地农业理念进入'十三五'规划等国家战略和国务院的具体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从传统'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新农业转型升级,培育多种新草种,治理退化草地360万公顷、退化湿地46万公顷、次生裸地2.8万公顷,建设人工草地1500公顷。到研发出风沙灾害治理新技术,兰州大学提出较传统格状沙障节约成本70%的'斑马线'形式铺设方法,推进沙漠化和荒漠化治理;

……

一路走来,兰大始终聚焦国家重大研究领域搞科研、想对策、出方案,用最新科研成果引领相关学科发展,为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贡献着兰大力量。

服务地方,彰显担当。兰大刘建全教授和陈发虎院士先后主持完成的'牦牛基因组及对高海拔的生命适应'与'农业革新促使史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项目入选2012、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兰大黄建平教授放弃美国安适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回校打造锐意进取的团队,创造我国高校大气科学领域多项第一,推动我国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走向国际前沿;

李凤民教授等研究人员系统研究提出旱作农田水肥热管理与产量提高的模式和机理,使我国西北旱地农业区从过去的粮食输入地一跃而变为粮食输出地。

……

不忘初心,兰大始终与国家、与脚下的这片黄土地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的教育振兴、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地方的发展和安定担负起了自己的使命。

兰大科研团队在南极科考时拍到的影像

精准脱贫,利民益户。兰大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合作,成立稀土功能材料研究院,举办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和产业发展研讨会、兰州自主创新高峰论坛;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落地注册企业8家、入驻项目团队12个,完成研发和技术转移项目16项;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规划建设签订招商合同49项,获得投资106亿元。

助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兰大首次提出'生计改善—生态恢复—灾害风险管理'耦合模式理论,新型耐低温水压式沼气池发明专利技术在贫困地区广泛应用,并被推广到30余个发展中国家;承担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重大任务、国家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甘肃省贫困县摘帽退出第三方评估任务等工作。

何谓大道?是兰大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表明,致力于服务区域的发展建设,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校自身发展,同时也能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提供更多的可能。

何谓至公?

——立德树人,为国育才!

'国之强弱,不在用兵,不在金谷,独在人才之多',兰大一直以来,坚持将'引大师'与'盖大楼'同步推进,用心用情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徐躬耦老教授,来到兰大为报国,建立理论物理、无线电电子学、磁学、半导体等专业,促进了祖国核科学事业的发展;任继周院士奠定中国现代草原科学根基,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九旬高龄仍心系农业发展;梦想'骑着白马为祖国探矿'的李吉均院士,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地理与地貌学家,而且门下培养出三位院士,创下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用行动守护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的佳话。

姚檀栋院士逐梦冰川四十余年,承受生命极限,在艰辛中探寻科学乐趣,成为亚洲首位获得'地理学诺贝尔奖'的学者,为我国冰芯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陈发虎院士作为'大先生'李吉均的门下弟子,在科研道路上不断锐步进取,带领团队发现16万年前古老人类丹尼索瓦人,揭开东亚人类演化研究的新篇章;张锦院士突破了碳纳米管结构控制与高效生长的难题,推动了我国纳米碳材料基础研究的进步。

五千崇师,吞江漫海。雄厚的师资力量作为坚实的基础保障,才使得百年兰大俊采星驰,代代英才。

37万余名校友从兰大走出,以浓郁的家国情怀、独特的坚守奋斗,赢得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生荣膺两院院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数量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根据艾瑞深校友会网所发布的《2020中国大学杰出学术人才校友排名》,兰州大学杰出学术人才培养能力表现突出,自1952年以来,培养造就的中国各类杰出学术人才校友人数达到188人,其中两院院士22人,院士候选人17人,国家杰青79人,杰出人文社科学家36人。

何谓至公?是兰大用办学多年的质量撰写出的漂亮答卷,云涌于长空,鹏飞于万里,让更多的英才栋梁从这里走出,肩负使命继续前行,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续写传奇与精彩。

巍巍兰大,大道至公。三问兰大,得到的答案是一座百年学府所展现出的永不懈怠的状态、敢为人先的担当和知行施教的热爱。回首百年,一代代兰大人以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精神,以勤奋求实进取的信念,以坚守奋斗的誓言,实现了办一所优质大学的教育奇迹。面向未来,所有兰大人将携手迈步从头越,更多'兰大传奇'等你创造,更多'兰大精彩'等你书写!

关注'兰州大学招生办公室'头条号,获取关于'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兰州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