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食管炎、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
一、食管感染性疾病
1、概述
食管感染多见于免疫缺陷人群中
(1)危险因素
恶性肿瘤、放化疗后
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治疗
HIV感染、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
某些慢性疾病(糖尿病、再障等)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明显糜烂或溃疡
酗酒、高龄
(2)病原体
真菌性食管炎:白念(最常见)
白念:咽喉部共生菌,免疫抑制时可成为致病菌
病毒性食管炎:HSV-1及CMV最常见,仅次于白念
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巨细胞病毒(CM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HZV)、人乳头瘤病毒(HPV)、EB病毒等
HPV感染是食管鳞癌危险因素之一
细菌性食管炎:乳酸菌、β溶链
严重免疫抑制患者中,细菌常合并病毒、真菌感染而被忽视
梅毒性食管炎:极为罕见
(3)主要表现
吞咽痛,可伴吞咽困难、消瘦、消化道出血等,部分可无症状
口腔损害:鹅口疮(白念)、口咽疱疹(HSV)、阿弗他溃疡
全身表现:可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
并发症:食管狭窄、食管瘘、 食管穿孔等
(4)辅助检查
影像学
诊断价值有限
钡餐:可为正常,或为非特异斑块、溃疡、瘘或肿块
念珠菌:黏膜呈长绒毛状
HSV:无数火山形小溃疡
CMV或HIV:线性深溃疡
内镜
念珠菌性食管炎
充血、散在黏附紧密黄白斑,可进展融合成大片斑块溃疡、管腔狭窄和穿孔,多位于远端1/3食管
HSV食管炎
散在火山样浅溃疡(<2cm),疱疹破溃形成,主要累及食管下半部分。
CMV食管炎
线性溃疡(>2cm),单发或多发,位于食管中远端,溃疡边缘清晰,溃疡之间的黏膜相对正常
EB病毒性食管炎
广泛性溃疡,累及食管上中1/3
HPV感染
中下端食管,红白色斑点、结节状或分叶状隆起
(5)治疗
针对病原体治疗
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等
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
激素和免疫调节剂:泼尼松、沙利度胺
治疗基础疾病
2、假丝酵母菌性食管炎(霉菌性食管炎)
(1)概述
白色假丝酵母菌(白念)(主),光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
可见于HIV患者(CD4数<100/μL)、血液肿瘤、移植后、化疗后,长期使用激素患者
(2)临床表现
特征:吞咽痛,胸骨后区域
口咽病变:鹅口疮
内镜特征
不连续点状及岛状白色豆腐渣样物质附着,不易冲洗,严重可呈连续性病变
采用Kodsi分类
确诊性活检:存在酵母菌和侵犯黏膜细胞的菌丝,培养检出假丝酵母菌
(3)诊断及鉴别诊断
免疫功能低下+鹅口疮:可基于病史和体检给予口服氟康唑治疗,如果72h后症状未见改善,则应行内镜检查和活检
鉴别诊断:其他感染病因(CMV、HSV等),药物性食管炎,嗜酸细胞性食管炎
(4)治疗
原则
有症状的假丝酵母菌性食管炎患者需要抗真菌治疗
没有症状时,需食管刷检判断定植还是活动性,做出个体化决策
治疗方案
初始应行全身性抗真菌治疗
氟康唑,400mg口服/静脉d1,之后200-400mg/d,疗程14-21日
氟康唑有效率80-90%,其他唑类效果与氟康唑相当而副作用更多
氟康唑无效患者应在内镜下取样行培养和药敏试验
3、单纯疱疹病毒性食管炎(HSV)
(1)概述
病因
食管炎最常见病因:非感染疾病(如GERD)
食管感染主要发生于免疫受损患者,最常见病因:白念、CMV、HSV
HSV
HSV感染常见于免疫功能受损(器官和骨髓移植最常见,HIV不常见)患者,偶见于免疫正常患者
大多为HSV-1型,偶有HSV-2感染
可由口咽部感染蔓延至食管引起,也可通过原发HSV感染再激活
(2)临床表现
吞咽痛、吞咽困难
发热、胸骨后疼痛
可存在唇疱疹、口咽溃疡
并发症:出血、食管瘘、食物嵌顿、难治性呃逆
(3)诊断:内镜+病理学检查确诊
钡餐
内镜
病灶融合形成溃疡(<2cm),边界清楚,呈“火山口样”,溃疡之间的黏膜正常,病变进展而逐渐出现融合
可出现渗出液、斑块或弥漫性糜烂性食管炎
病理
溃疡边缘活检
组织学发现:多核巨细胞,细胞核呈毛玻璃样且含有占核体积多达一半的嗜酸性包涵体(Cowdry A型包涵体)
其他
针对HSV糖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也可能有助于诊断
PCR来检测活检样本的HSV DNA
(4)治疗
免疫功能受损
阿昔洛韦 400mg 5次/天 po 14-21d,必要时根据肾功调整剂量
泛昔洛韦(500mg tid)、伐昔洛韦(1g tid),但经验较少
免疫功能正常
通常1-2周自行缓解
短期口服阿昔洛韦(200mg,5次/d;或400mg,tid,7-10日)治疗可能加快缓解
严重吞咽痛或吞咽困难
不能吞咽:阿昔洛韦(5mg/kg,q8h,7-14日),缓解后改口服完成疗程
吞咽痛:利多卡因/口腔局部溶液联合或不联合抗酸剂缓解疼痛
4、AIDS相关性CMV胃肠病
(1)概述
巨细胞病毒(CMV)胃肠病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AIDS并发症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问世前,CMV胃肠病累及5%AIDS
危险因素
AIDS晚期免疫抑制状态(CD4细胞计数<50/μL)
血液中存在CMV(培养、CMV DNA、抗原检测确定)
(2)临床表现:CMV相关胃肠受累部位是食管和结肠
CMV食管炎:吞咽痛,可伴发热、恶心、胸骨后烧灼痛,食管下段多发性溃疡
CMV胃炎:胸骨后、上腹部烧灼痛
CMV肠炎:广泛性腹痛、腹泻
腹痛、暴发性水样泻、低热、消瘦、厌食
频繁少量腹泻、里急后重、便血:提示远端大肠受累
广泛黏膜出血、穿孔是严重并发症
其他:口咽部、肛门疼痛性大溃疡
(3)诊断
CD4计数<50/μL且有消化道症状,疑诊CMV胃肠病
内镜
CMV食管炎/胃炎:大而表浅溃疡或糜烂
CMV结肠炎:
轻症:点状表浅糜烂
重症:深部溃疡、坏死性结肠炎
病理
炎症坏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存在核内和胞质内包涵体
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特征性巨细胞(含有嗜酸性核内包涵体且常含有嗜碱性胞质内包涵体的大细胞)
其他
血CMV培养、CMV抗体、PCR
眼外CMV疾病患者通常合并CMV视网膜炎
(4)治疗
原则
有症状CMV胃肠病患者都应接受抗CMV治疗
包括:诱导治疗、启动ART、特定患者维持治疗
CMV治疗
首选更昔洛韦(5mg/kg,q12h ivgtt)
次选膦甲酸(60mg/kg q8h或90mg/kg q12h ivgtt):可用于更昔洛韦禁忌证或耐药时
疗程:HIV患者CMV胃肠病治疗为3-6周
ART启动时机:取决于是否合并CMV视网膜炎
已排除CMV视网膜炎,在口服药物后2周内启动ART
合并CMV视网膜炎的患者启动ART的时机还不太明确
维持治疗
不推荐CMV胃肠病长期维持治疗
除非合并视网膜炎或诱导治疗后CMV胃肠病复发
二、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
1、概述
正常食管无嗜酸性粒细胞,但能募集嗜酸性粒细胞应答各种刺激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EoE):慢性、免疫介导的食管疾病,以食管功能障碍、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为特征
GERD与嗜酸细胞性食管炎通常同时存在
亚型
EoEe1:病情轻,食管外观正常,组织学和分子学变化较小
EoEe2(类固醇难治型):炎症细胞因子和类固醇应答基因表达程度最高
EoEe3(纤维狭窄亚型):食管径缩小,内镜和组织学表现最为严重,上皮分化基因表达程度最低
2、流行病学
寒冷干旱处患病率更高,症状呈季节性发作(可能气源性致敏原有关)
主要为20-30岁男性(可能与X染色体基因变异有关)
危险因素
吸烟、使用NSAID、Hp感染与嗜酸细胞性食管炎可能性更低
儿童期使用抗生素、抑酸药物、入住新生儿ICU可能性更高
3、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
成人:吞咽困难、食物嵌塞、胸痛(抗酸治疗无效)、难治性烧心、上腹痛
儿童:喂养障碍、呕吐、腹痛、吞咽困难、食物嵌塞
严重并发症
Boerhaave综合征:胸内压及食管内压突然升高导致的自发性食管穿孔
贲门撕裂
关联疾病
与过敏性疾病(食物及环境过敏、哮喘和特应性皮炎)密切相关
与乳糜泻存在关联
4、诊断
(1)诊断思路
存在食管功能障碍慢性症状、狭窄扩张术后穿孔、重度疼痛病史应怀疑
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存在吞咽困难、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家族史应高度怀疑
胃镜+病理,且排除其他原因后可确诊该病
内镜表现(内镜特征敏感性低(15-48%),特异性高(90-95%))
(纵行沟、环形沟、白斑、肿胀、血管网消失、铺路石样改变)多层圆环(“猫”食管/环形沟):44%
白色丘疹(白斑:4个以上嗜酸性粒细胞微脓肿):27%
狭窄(尤其是近端狭窄):21%
上皮下血管较正常情况减少:41%
线性沟纹(纵行沟):48%
病理表现
食管远端、中段或近端分别采集2-4个活检标本
没有临床特征时,嗜酸粒增多不足以诊断EoE
标准:至少1个活检标本嗜酸粒(峰值)≥15个/HPF
钡餐
诊断EoE不敏感,可显示狭窄和食管环,排除症状的其他原因
实验室检查
50-60%EoE患者血清IgE会升高
40-50%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程度较轻
(2)诊断标准
食管功能障碍症状
食管活检:嗜酸性粒细胞为主(≥15个/高视野(HPF)
排除其他导致食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病因
GERD鉴别:单用PPI治疗后,密集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消退
EoE嗜酸粒更多:20/HPF
GERD相对较少:5/HPF
反复呕吐、寄生虫和真菌感染、克罗恩病、动脉周围炎、变应性血管炎、药物损伤、结缔组织病等
5、治疗
膳食疗法:膳食剔除和要素膳,来避免变应原
药物
PPI可作为一线药物治疗
标准剂量*4周,症状未改善则将剂量加倍至8周
局部用糖皮质激素
氟替卡松(2揿(440ug) bid)、布地奈德(2mg/d)
全身用糖皮质激素
对EoE作用有限
泼尼松比局部氟替卡松略有效,但副作用更多
食管扩张
有效地缓解吞咽困难,但对基础炎症无效,用于保守治疗失败者
每次扩宽程度<3mm,多次扩张达目标直径(15-18mm)
并发症:深层黏膜撕裂、食管穿孔
三、食管裂孔疝
1、概述
定义
腹腔内脏器通过膈的食管裂孔疝出
分类
滑动疝(I型)
胃食管连接部移位至膈上,胃保持正常位置,胃底仍处于胃食管连接部之下
食管旁疝:胃底经膈食管膜缺损向上疝出
II型:胃底疝处
III型:兼具I型和II型,胃食管连接部和胃底均经裂孔疝出
IV型:疝囊内存在胃之外的其他器官
2、临床表现
滑动型疝
较小没有症状
较大可出现GERD症状(烧心、反流、吞咽困难)
食管旁疝
没有症状,或不明确的间歇性症状
最常见: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餐后饱胀感、恶心干呕
GERD症状少见
3、诊断
钡餐
滑动型疝:吞钡造影中B环不明显,但可见至少3条皱襞穿过横膈膜
食管旁疝:食管吞钡造影中可见胃底的一部分沿远端食管疝出
胃镜
滑动型:SCJ与膈裂孔压迹间的距离大于2cm
食管旁疝:反转见胃的一部分经邻近内镜的膈向上疝出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食管压力分布图(EPT)
膈脚与LES间存在低压槽
4、治疗
滑动性
无症状I型:无需手术修复
有症状I型需要治疗GERD
食管旁疝
无症状食管旁疝手术修复存在争议
有症状食管旁疝患者需进行手术修复
参考文献
实用内科学 林果为等
胃肠诊断图谱Ⅰ 八尾恒良
成人食管假丝酵母菌病 up to date
食管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up to date
AIDS相关性巨细胞病毒胃肠病 up to date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up to date
食管裂孔疝 up to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