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将至!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向可降解塑料投怀送抱!

禁塑新观察报道

“双11”购物狂欢节已进入第13个年头,在今年双十一预售首日,仅淘宝单平台两大头部主播累积销售额就近200亿元,各大平台的新玩法不断催生电商消费新纪录的诞生。持续飙涨的数据背后,却鲜有人知道,伴随而来的是过度包装和“白色污染”的疯狂增长

我们都知道,为了保证在运输过程中物品的完好,一个快递包裹里,除了物品本身、还会有塑料包装袋、减震泡沫和裹得严严实实的胶带。在这些快递垃圾中,消耗量增长最快的快递包装塑料袋,因价格便宜使用广泛,但它含有塑化剂、阻燃剂等有害物质,焚烧时会产生二噁英,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造成大气污染。

而快递盒子里的填充物气泡垫,多数是由聚乙烯制成,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很难降解;封箱用的胶带,主要材料是聚氯乙烯(PVC),如果埋在土里,100年也降解不了。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快递量超600亿件,2020年达到830亿件,2021年预计超过1200亿件,快递包装垃圾增量已占特大城市生活垃圾增量93%,快递包装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让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与日俱增。

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纷纷行动,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可能。今年的双十一,各大电商平台也将“绿色”“减碳”等标签做为重要目标。

· 阿里巴巴对外宣布,今年的天猫“双十一”将致力于打造一届低碳“双十一”,让“双十一”不仅是一个盛大的消费场,更成为一个巨大的减碳试验场。

· 京东11.11”也将“更绿色”作为重要目标之一,通过使用更多绿色能源,包装减量和使用可循环包装,为每个包裹计算“减碳”账单。

· 苏宁在今年“双十一”为消费者推出大量绿色商品补贴,强化物流全过程的减碳增效。

平台为绿色商品打上绿色标识并给予优惠;商家用更小的快递箱、面单和更少的填充物、胶带发货;消费者收到快递后把纸箱留在菜鸟驿站循环使用……这些细微之处的变化,都预示着今年的“双十一”将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绿色试验”。

探路绿色电商发展,让“双十一”成为减碳试验场

“通过技术能力的提升,今年天猫'双十一’的每一笔订单在交易环节的碳排放,将在'618’降低17.6%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希望能够比去年降低50%。”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首席技术官程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程立认为,交易背后的碳成本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商品交易/数字交易本身的碳成本;二是物流运输中的碳成本;三是商品生产和消费中的碳成本。

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减碳,程立表示,对于这道题目,阿里巴巴作为电商平台的“解题思路”有3个方面。

一是把数据中心变得更加绿色,少用电,用更多风电、光伏等“绿色的电”;二是提高数据中心的利用率;三是绿色计算,通过算法优化降低单位算力的耗能,让同样的算力发挥更大的效益。

“数据中心的利用率其实非常低,特别是小的数据中心,利用率都不到10%。但云可以实现算力的共享和可调度,就能够让技术资源更充分地被利用。比如阿里巴巴将业务百分百上云之后,全部用云原生,让所有业务资源共享,这使得数据中心的利用率达到了40%~50%。”程立透露。

实际上,在今年“618”期间,阿里巴巴就开始量化单位交易的碳成本,并首次提出了绿色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网站成交金额)概念。而且程立强调,“双十一”不是“运动式”的减碳,也会贯穿日常,阿里的目标是今年实现单位交易成本下降10%,碳排放下降15%。

对于在商品流通环节减碳,菜鸟集团副总裁、菜鸟绿色项目负责人牛智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可以从减量、利旧和循环3个方面去努力。他举了3个小例子来展示阿里巴巴的探索。

一是越来越小的面单。电子面单让每个快递包裹有了数字身份证,才有了后续的集中分拣,配送链路节能化。1000亿个快递体量之下,菜鸟已经节省4000亿张纸,而快递面单还在继续变小。

二是越来越窄的胶带。仅仅去年“双十一”,菜鸟联动500多家商家少用的胶带长度就超过8600万米,可绕地球两圈。

三是越来越满的箱子。从包装箱设计到智能装箱,通过AI算法算出如何把箱子装得更满,以减少填充物的使用。而在运输环节,也是利用算法,找出最优路线并尽可能实现合单。

绿色减碳不仅是公益,更是“最潮”的消费趋势

10月27日,今年天猫“双十一”首次设立的绿色会场正式上线,所有标有绿色商品标识的产品都是天猫依据国家相关标准体系确认后,推荐给消费者。同时,天猫也会发放1亿元绿色购物券,鼓励用户购买低能耗家电及绿色认证商品;而闲鱼也将鼓励用户汰换高能耗旧家电,实现全屋家电绿色焕新,向全球消费者发出绿色消费主张。

作为今年天猫“双十一”方案的主策划者之一,天猫“双十一”项目负责人郑黎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今年已经走到第13年的天猫“双十一”,整个团队都在思考如何在创造消费者价值和商家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社会价值。

“推动绿色消费除了响应国家的倡议,也是因为看到近年来越发明显的绿色消费趋势。比如,'绿色’'有机’'循环’'可降解’等在天猫的主动搜索量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上升。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天猫'双十一’的推动,一方面鼓励做绿色商品的商家,另一方面也满足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郑黎清说。

一直致力于绿色消费研究的联合国环境国际资源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靳敏教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绿色消费虽然是全球发展趋势,但也会遇到一些发展阻碍,比如如何保证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如何让绿色商品的溢价能被消费者接受?

“一个健康绿色消费市场需要规则、技术和信任机制的建立。比如绿色产品首先要有质量的保证,但一直存在'假绿’和'漂绿’的问题。构建绿色产品的标准,除了依据监管部门对产品的认证,平台方也需要进行二次监管,从而构建完整的市场监督机制,比如阿里已经有的消费者评价机制和投诉机制就是很好的补充。”靳敏说。

“在整体减碳目标中,优化能源的产出和使用,只占据一半;剩下的一半要来自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ESG负责人陈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平台型企业,除了自身实现减碳之外,也应该做更多,去帮助供给侧和消费侧有效链接,把生产绿色商品的商家和喜欢绿色商品的消费者串联起来。连接供给,才能让绿色的价值实现流转。这既是平台公司的责任,也是巨大的机会。”陈龙表示。

养成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心智和习惯,不只是一个“双十一”,更需要全社会的长期努力。“'双碳’不只是大国责任,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对于国家如此,对企业也是如此。从长期来看,企业在社会责任上的投入是会变成商业竞争力的。”牛智敬认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