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一升,耳鸣脑鸣!中医前辈的方子,湿气散,鸣声止
这个患者,医案记载,姓朱,男性,55岁。
什么毛病呢?就是总觉得自己耳鸣、脑鸣。耳边和脑海中不断有响声出现。与此同时,伴随口干、吃不下饭、腹胀、心悸心慌的现象。
此人走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医生,西药和中药吃了很多,效果很差。
面对这个人,李师仔细诊察。他发现,患者脉象缓滑,舌头无苔。李师寻思了一下,开出一张方子。这个方子,医案中保留得十分清晰——茯神,茯苓,炒枣仁,竹茹,天麻,姜半夏,陈皮,六曲,白术,酒白芍,郁金,远志,菖蒲,炙甘草。
结果,患者药用三剂以后,耳边和脑中鸣声几乎消失。后来,李师遵原方稍作加减,患者最终诸证悉平,胃口见好,生活恢复正常。
这张医案,是我早年在学习中医内科学、研读名家医案的时候,看到的。对这张医案,我的老师曾经给我很多点拨。
这里头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患者的问题,就在于湿气升起来了。
朋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你走路时的背包里,有灌了半瓶子的水?
你走路的时候,是不是会听到瓶子水中那咣里咣当的声音?
没错,我们都会听到的。这就是容器里有水,水和容器相互碰撞的声音。瓶子里的水如此,人体里的水,也是如此。
如果把我们人体也比喻成一个“瓶子”,那么体内那些无法化散的水湿之气,就成了那“半瓶子水”。于是,它们在我们体内就会出现“咣里咣当”的声音。这个声音,就是耳鸣、脑鸣。
这是一种形象的解释方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有助于你的理解。
因此,我们在治疗耳鸣、脑鸣病的时候,就会考虑到是不是要化散水湿之气。用中医行话讲,就是水饮之邪上扰“神明之府”了。水湿之气升起来,我们就脑鸣耳鸣。
现在,你看看上文的患者,他就属于这个状态。
第一,脉象滑缓,这个是典型的水湿内积之象。滑,主水湿痰饮。水湿痰饮阻于脉道,则血行不利,于是脉象滑缓。
第二,口干纳呆,没舌苔。因为水湿内停,无法被转变为津液来滋养身体,于是我们就会口干。津液无法上潮于舌,
于是没有舌苔。水湿内停,源于脾胃阳气不足,脾阳难以运化水湿。脾阳不足,则胃气不降,于是纳呆、吃不下饭。
第三,心悸心慌。这个是水湿之气上蒙于心,心神不安所致了。
这里头,心神不安和耳鸣、脑鸣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中医讲,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啊。心神不定,脏腑不安,气机不和,鸟叫声就不绝于耳。这就相当于,你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啥都觉得不顺眼。相反,你要是心神安定了,心平气和,杂乱之声反倒会被压制下去。
这个时候怎么办?自然要化痰湿,安心神。
再看看李师的配伍——茯神,茯苓,炒枣仁,竹茹,天麻,姜半夏,陈皮,六曲,白术,酒白芍,郁金,远志,菖蒲,炙甘草。
这个配伍,严格讲,就是半夏天麻汤加减、
其中,化湿浊的事儿,交给茯苓、竹茹、半夏、陈皮、白术、六曲、酒白芍、菖蒲这些药材。它们可以健脾、燥湿、利水、理脾胃、恢复脾胃对水湿的运化之能。
安心神的事儿,交给茯神、枣仁、郁金、远志这些药材。它们可以安神、悦志、宁心。心静了,一切都安静了。
方中天麻,可以洗头面之风,有镇静的作用。脑袋上的一些问题,比如眩晕、迷糊、鸣叫等,我们可以靠它来改善。
这就是我的解读。不一定百分之百的准确,但大体上,就是这个意思。
我把这个讲出来,就是给大家伙,提个醒。现如今,耳鸣和脑鸣,这都是十分常见的病症了。这是顽症,是疑难杂症,是虽然不要命,但是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得病。不少人受此折磨日久。我不敢说,此类水湿痰饮上犯所致的情况,一定也会在你的身上出现。但是,这种治疗思路和想法,是很有借鉴价值的。因为临床所见,确实有很多耳鸣、脑鸣的人,用了多种方法都不行,最后尝试化湿安神之法,有效果了。
而且,说实话,这类的治疗思路,在中医临床中早就不新鲜了,而是不少业内人都懂的道理。它有广泛的临床基础。所以说,上面的医案和方子,就留给你做个借鉴和参考吧。说不定,它真的可以帮助你。当然,前提是,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这里有大量的化湿浊的药材,性偏温燥。真要是因为有火热之邪导致的耳鸣、脑鸣,用此类方法是完全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