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军:关于“空中调水”设想的商榷

【编者按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是每一位水利人的职责、使命与担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则是本公众号创办的座右铭,也是奋斗的目标。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推文质量、品质放在第一位,精挑细选。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宗旨,为更好地丰富平台内容与专业水平,力求打造水利行业精品公众号平台之精神,【水利参阅】开办【百家论水】专栏,专栏集各位专家智慧,进行热点解读、独到见解、沙龙研讨、案例或经验总结、分析等原创分享。本期为第10期,分享人是刘亚军老师,本文经作者授权同意本平台发布,让我们一起致敬分享者并与诸位分享、交流。

一 作者简介

刘亚军老师近照
作者:刘亚军,男,1953年出生,北京人。现任国际水生态安全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北京能源协会节能减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利企业协会智慧水利分会专家组副组长。

二 文章全文

近年来“空中调水” 的大胆设想为众人热议。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都在探讨劈开喜马拉雅山脉,开辟一条大气环流通道,将印度洋暖湿气流引入我国西北,改变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变戈壁沙漠为绿洲,创造恒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人间奇迹。

对此,我深不以为然。


学术自由争论是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前提,因此我冒昧谈谈自己的一知半解。
法国史学界年鉴学派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指出:在几百年内,人们困守一定的气候、植物、动物和文化,以及某种缓慢形成的平衡(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脱离这种平衡,一切都会成为问题。

远古时期,人类在自然面前极为弱小,随时受到自然神秘力量驱使和压迫,处于被支配地位。人类对自然的依顺是维持生存的前提。人类文明特别是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人类改变了与自然的关系,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将自己置于自然的对立面,凌驾于自然之上,意图“征服自然、控制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使一切自然资源满足人类不断奢求的财富需要,由此产生了资源与生态安全危机。


我认为,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自然生态安全首要的定律就是遵重自然法则,不人为地破坏自然运行规律;其次,人类社会繁衍发展量级必须与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再生能力匹配;第三,保持自然资源与自然运行规律的周期性、原始性、稳定性,不因人类活动使其陷入紊乱;第四,维护人类尚未完全认识的,或许是由物质、运动、重力、物理结构、生物结构、外层空间等共同作用诞生的这颗星球运行的源动力。其中任何一条的改变都会带来地球本身以及空间天体环境的连锁变化,“上帝创造每一片土地,都会赋予其存在的意义”。

我们知道,我国气候、地理,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等等,其形成与分布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作用于大气环境决定的。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综合地理分界线,影响着降水、气候、植被等很多重要的自然形态,形成了我国亚热带、暖温带和大陆季风气候的基本特征。有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提出把是否喜马拉雅山脉劈开,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汹涌南下,彻底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问题,改变内陆地区气候条件。我认为这个大胆臆想可以直接预判的后果很多:

一是印度洋暖湿气流南下,势必影响青藏高原雪山与冰川形貌特征变化。而青藏高原雪山、冰川不但对调节地球气候变化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可能对地球运行源动力有影响度。一旦现有的地质形态发生重大改变,雪山冰川迅速融化,有可能直接影响地球运行的稳定,引发无法预料的自然灾难。


其次,我国是典型大陆季风气候。东南沿海暖湿气流沿气候分界通道北上,与西北南下冷空气对撞,形成锋面降水条件。但倘若人工引印度洋暖湿气流南下,与东南沿海北上的暖湿空气相遇,原有的季风降水条件不存在了,西北高原干燥地区只能出现两种情况:或是远古时代一片汪洋的“未来水世界”;或是无法形成降水条件,使西北地区更为贫瘠干旱。另外,倘若如其所想,西部戈壁沙漠地区历经多少年人为努力,真的成为湿润绿洲,那么对中原及沿海地区的气候与自然生态会发生哪些影响?倘若地球水汽资源总量不会改变,那么会不会疆、藏、甘、青等地区渐趋湿润,并且气候带发生位移;而其他地区会发生此消彼长的自然变化?
再次,地球是一个互为依存、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生态圈。
狭义的生态环境,包括了人类所有的生存条件和空间。土壤、空气、阳光、温度、雨水、河流、湖泊、海洋、湿地、冰川、林木和生物的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基本组成。还包括类别属性相同或相近的子生态圈。如水、湿地、坡岸涵养区及水生植物、水生物、有机与无机物质等共同构成的水生态环境。

广义生态环境包括了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自然生态不仅仅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命运共同体,更包括土壤、空气、阳光、温度、湿度、地质结构、微生物、生物、动物、植物等各个物种链条共同构成的广袤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生态圈。
每个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态,都有它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目前,全球的荒漠化面积达3,600 多万平方公里,分别约占地表陆地面积和地球总面积的24.2%和7.1%。这些沙漠的形成都遵从了一些必然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这些沙漠的存在也具有我们迄今尚未完全认识的生态功能与作用。事实证明,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很肤浅,如今我们面临的许多严重生态灾难大多是试图“人定胜天”、去盲目改变自然环境与运行规律所造成的恶果。多年来我们盲目以透支资源、损毀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不可持续的短期经济增长,已经受到并将继续遭受大自然的加倍惩罚。那么我们仅仅损毁地表生态、地下生态还不够,又将贪婪索取的目光转向空中,转向护佑这颗星球的稀薄的大气含水,可知将对地球生态造成怎样无法预知的紊乱和灾难?

第四,地表水是战略性稀缺资源,大气含水同样是战略性稀缺资源。在自然运行条件下,降水是自然作功的结果。但是在水资源总量恒定的前提下,人为地去争夺属于地球公共资源的印度洋大气水量,改变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大气环流,将对全球气候、降水、生态环境以及国际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我曾经说过,十九世纪世界争夺的战略资源是煤,二十世纪争夺的是石油,二十一世纪争夺的将是水。水资源是本世纪最重要的战略性稀缺资源。倘若利用气候战争手段攫取原本不属于你的水资源,并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拥有,难道不会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


第五,地下、地表、空中水资源量与地质地理条件等其他物质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的物理场、化学场、生物场平衡,最明显的就是板块结构及其变化。根据中科院 2016 年发布的《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成果,发现现代西风与季风相互作用系统在青藏高原形成后产生连锁式环境效应。研究指出“青藏高原隆起后使西风发生绕流并加强了印度季风的强度,全球变化通过改变和影响这两大环流及其带来的气候条件,对高原的地表过程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通过地气作用影响着更大范围的气候环境”。研究证明,“季风模态、西风模态和过渡模态对青藏高原具有连锁式环境效应”,同时对更大的广域环境效应也有重大影响。这就说明,“空中调水”将引发的包括大气环流、全球降水量均衡、冰川变化、地下水与地质结构的改变以及这一切对地球板块运动的影响,是人类所无法预测的。

人类必须认识、了解和遵从自然,敬畏自然,在承载力、包容力允许的边界范围内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开展生产生活活动,珍惜和维护由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岩层、土壤、植被、生物、地形地貌等已知及未知因素相互作用影响构成的生态圈,保持平衡、稳定、有序,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相依存,延续人类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应“两翼齐飞”;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践活动需“齐头并举”。我们在研究、论证过程中,需要跳出单一学科、工程技术的微观专业局限,走出单一行业视角,进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水利、环境、环保、地质、地球物理、大气水文、哲学、历史学、经济学、国际政治学......等广泛学科跨界融合,学术交流,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自然科学规律,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基本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以人类健康繁衍生息为目标。由于愚昧与贪欲,我们或许已经走向了一条最终毁灭自己的不归之路,重塑生态文明将是人类社会对于自己的“救赎”。
今天的“百家论水”专栏系列就到这里了,期待各位下期再见。
编者:薛国强
校审:刘亚军
【百家论水】专栏与您真诚相邀
本公众号设有【百家论水】专栏,诚邀各位专家投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