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已逝,浮生如梦 ——《芳华》影评
每个人的芳华终将逝去,徒留岁月的痕迹,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站立潮头的弄潮儿,还是漂浮在潮面上的浮萍,都有个体局限性的差异和悲哀,都有个体的人生在特定时代夹缝中的困厄和那些青春懵懂的往事。影片《芳华》无疑是展示了个体性的人的差异和价值,在被时代潮流裹挟在一个神秘的黑洞里,让人的无力感,人的思想意识,在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的青春岁月里呈现出了如泣如诉,如诗如歌的人生境遇和特定的时代记忆。
电影《芳华》出自文艺女兵出身的著名作家严歌苓的手笔,是带有严歌苓个人自传性的青春追忆和时代纪实性的叙事。她记录了60后、70后那一代人的青春、伤痕、无奈和残酷的时代壮歌。很难说她们是那个时代的宠儿,也很难说她们是那个时代的弃儿!但她们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都被时代环境左右,将芬芳的年华毫无察觉地碾碎在那个时代的车轮之下。观影期间,我数度落泪!影片《芳华》也试图将个体人生的思考带入到时代背景中重新加以审视和考量,阐释了人的脆弱,人的芳华已逝,和时代转换过程中人的意识困境和现实际遇。导演冯小刚也同样出自军队文工团,两人对自身青春往事的缅怀、深沉的怀旧和反省,都融入到了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和细节里,此部影片她们无疑是最用心的。
电影女主角何小萍从小遭受欺凌,不被善待,母亲改嫁后,遭受继父排挤,家庭生活冷落。她带着一颗不被家庭和社会理解的心,进入文工团后原以为不会再被欺负,但却成为了所有人的笑柄,遭受到集体嘲讽和挖苦。当我看到影片里一位备受冷落,不被理解的姑娘何小萍裹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偷偷地流着泪给自己还在干校劳动的亲生父亲写信,诉说自己的委屈和遭遇时,我也深深地流下了泪!那种愤懑与委屈只有切入到个体的具体生活里,方能理解到别人的屈辱和羞愤!
按照集体意识冲锋在最前沿的刘峰却成为集体意识里的活雷锋和时代标兵,成为人人学习和垂范的楷模与英雄。但现实里的精神模范却不能有个人的情感需求,当他无意识地抱了林丁丁后,遭到处罚,被调配至作战部队。在战场上的刘峰为了救落入泥淖的战友丢失了右臂,成为一名残疾军人,在改革开放和时代变革过程中,他乐善好施的淳朴意识未变,依旧贫穷。为了洗白自己,以求自保,为了继续能留在集体团队里的林丁丁主动揭发刘峰抱了她,颇有投机取巧的嫌疑。此情节也揭示了个体隐私一旦被群体曝光,被抛到群体之外,会立即成为群体的议题和对立面,而不被群体接纳。也反映了个体人性的脆弱在集体权威下的不堪一击。同时,也展示了人性自私阴暗的一面。林丁丁选择了站在群体的一边,将刘峰凸显了出来。刘峰被彻底的甩出了集体之外,成为集体意识里的牺牲品。而投机者林丁丁在随后的时代巨变中,凭借自己的善变和蝇营,立即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变革时代中那个群体中最富有的人!价值观的转变在时代的转变过程中最能彰显人的高尚和丑陋的品性。但现实是残酷的,理想在充斥理想的时代里,它会成为时尚和潮流,正如彼时的刘峰。而此时的林丁丁凭借自身的钻营本领占领了这个不断在转变着的时代,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时代就是这么诡谲,而人性就是这么的残酷!
当何小萍和刘峰经历了残酷的战争洗礼,在充满血腥的人性考验面前,备受欺凌,备受屈辱的柔弱女孩何小萍心灵受到巨大冲击,精神直至崩溃。两个处在芬芳年华里的年轻人,却受了那个时代里最大的创伤,一个心里受了伤,一个身体受了伤,两个受伤的人可能最能理解这个时代的最大创伤,也最能理解芳华里每个个体的创伤。她们走在一起,相互扶持,相互取暖,相互安慰,也最符合故事的内在逻辑。
在一群青春激扬、烂漫奔放的青年男女身上,故事叙述者萧穗子拿着她喜欢的男孩子给她的西红柿,站在夕阳余晖的曼妙柔光中,淡红色的光线映射着青春洋溢的脸。她吃着西红柿,眺望着远方,想象着未来,那种充满文艺气息的幸福感,也只有文艺女性对青春情感的微妙理解所做的最全面,最深刻的洞察和漫化追忆,她真切的表达了女孩的春心荡漾和内心里的涟漪。而当萧穗子终于要鼓起勇气,给喜欢的男孩子传递情书表达爱慕时,却听到了室友和喜欢的男孩在一起,那种内心的失落和悲愤,那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和委屈,在一车人深夜熟睡之际悲愤地啜泣,并将情书偷偷的撕碎,抛洒在风里,这种最具文艺气息的处理手法让人看到青春的痛苦和芬芳年华里的无声代价。
浮生如梦,芳华已逝。在如今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度过自己的芬芳年华?如何安顿自己的人生?如何安排自己的个体生活和心灵活动?如何将自己的个体生命与时代潮流做到最佳的调适?这都将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重要的课题。对于当下,您是否已踌躇满志?你是否还在疗伤?您是否还在准备?您是否已经出发?
作者简介:陈清,1980年生,陕西洋县人。2012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诗歌、散文、文学评论。文学爱好者,喜欢用诗性的文字品味人间的真爱,阅读人世的美好。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