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志青年教师,决不跪着教书

学习丨工作丨共处丨生存

1、学会求知(学习)的能力。

2、学会做事(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3、学会共处(在人类活动中,与他人一起参与)。

4、学会发展(生存、做人)的能力。

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四种能力。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习——财富蕴藏其中》

教育的四大支柱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四周能力。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也称之为教育的四大支柱。

1、学会求知的能力,也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

要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要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要学会广博与专精的结合,由博返约的学习方法,这就是终身教育的根本。

2、学会做事的能力,也就是要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要善于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学会做事的能力,不仅要学会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种综合能力——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具体合作的态度、主观能动性、管理能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3、学会共处的能力,也就是在人类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参与。

现代社会既充满了竞争,也离不开合作。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既要尊重多样化的现实,又要尊重价值观的平等,增进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加强对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

4、学会发展的能力,也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能力。

要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每个人若要求得有价值的生存和发展,更有效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教师专业化

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和专业的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证制度和管理制度。

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这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应该具有课程意识。

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增长实践智慧。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不是教师取得了多高的学历、发表了多少科研成果、获得了多少荣誉,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所谓实践智慧,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育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它来源于实践,通过对具体的教育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践智慧不等同于教育经验,也不等同于教育理论,而是二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完美结合。

教育实践智慧的特征

1、独创性

教师实践智慧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体现为不同的教育风格,教师对自我实践经验的感悟、总结、提升,是形成实践智慧的主要途径。

2、生成性

教师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灵活运用教育方法,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是教师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中。

3、内隐性

教师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种潜在的思维活动,难以通过传媒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教师的专业性知识结构包括三类:原理规则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和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美国教育家舒尔曼)一个案例,正确理解的话,不单单是一个事件或事故报道。称某事为一个案例就相当于做一个理论断言,断言它是某事的种一情况或更大类中的一个例子。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是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树立我能成功的自我信念。

赏识教育的精髓在于学会赏识。从诞生来源来方面看,是生命的体验;从教育角度来看,是心灵的解放;从思维方式来看,是观念的更新;从表达方式来看,是语言的突破。

赏识教育是呼唤善良、启迪智慧的教育。它让人学会感恩,赏识既是理念,也是方法。赏识是一种爱,需要找到施爱的方法和艺术,把对孩子的爱具体化,让孩子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理解、接纳、尊重、信任、赞赏、激励、宽容、提醒等。赏识教育要求老师相信自己,热爱孩子,以孩子为本,简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培养创新精神。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因材施教;通过发现闪光点帮助每个孩子树立自信心,在我能行,你也能行,我们大家都能行的赏识氛围中学会赏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如何开展赏识教育?

1、多看优点,常赞美

2、正视错误,多宽容

3、尊重相信,寄希望

数子十过,不如教师、奖子一长(清代颜元)。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说:“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定的去塑造自己。”教育者的期望是一种导向,是孩子前进的目标,是对孩子迷茫时的召唤,是孩子受挫时永不屈服的勇气,是孩子失败时永不放弃的追求,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基石。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有了缺点或错误,进行反思和借鉴,以后可以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是一个人一生中宝贵的财富,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学不来的,只能自己积累。

批评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批评是为了改进而不是指责。批评孩子必须以关心爱护孩子为出发点,以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到前途和希望。

中国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说:“孩子的荣誉感是很强的,但要培养孩子们通过老老实实的努力得来。荣誉一旦与钱权相结合,就会后患无穷。”教师要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能力的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寻找和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了解孩子发展中的需要,促进其优势智能的展示和发展,提升其弱势智能。

为了充分的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孩子生动活泼的发展,设立了多种评价项目,这充分体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性就在于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怀,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

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促进孩子生动活泼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培植关注的意识、发展的眼光、民主的风范、反思的习惯、诊断的能力、激励的艺术。

课程资源从范围和分类来看,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传统、社区、学校文化、环境等。

游戏开发:父母的辛苦——农活的情景剧(掰玉米、喷药物、插秧、收水稻)

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教材由专家走向老师(编写)、内容由学科知识走向孩子生活经验。教学过程成了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和利用和对内容的生成与转化,建构与提升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

1、老师要成为孩子学习的重要资源,老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孩子中的孩子王”,在本学科领域对教材理解扎实,知识积累丰富,成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创造者。善于利用已有资源、开发潜在资源和抓住创生资源并及时将其呈现在孩子面前。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利用。这一点不可替代。

2、孩子也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孩子的生活背景和经历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角度也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孩子个性化的思考、视角和理解方式构成了学生文化,这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学应从孩子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孩子个性化理解。

3、教学创新。叶澜教授倡导新基础教育——把课堂换给孩子,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把班级换给孩子,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换给孩子,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只有把教科书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将其与其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才符合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做到这一点,老师才算真正走进了新课程。老师和孩子一起开发课程、相互砥砺、共同分享、平等交流、真诚沟通,和新课程一起成长。老师应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认真研究教科书,我们会获得信息

1、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根据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改革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强调和现实生活联系。新教科书内容关注并充分利用孩子的生活经验,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注重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3、体现孩子的一些新特点。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4、新教科书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展示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是如何分解的,学习内容是如何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学科教学的综合化是如何体现的。课程标准只有一个原则规定——如果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那么就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研究。

把教科书作为平台建立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联系。课程是一个整体,各个学科(学习领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整合。特别是新教科书设计了综合活动教学内容,为学科之间建立联系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基于教科书再生课程资源。教学不仅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除了搜集、加工课程资源,密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外,还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和孩子的实际。让孩子依据教科书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激发其创造潜能,使得老师和孩子更好地共同开发和创造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只有引入时代的活水,才能永远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孙双全)。孩子的体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老师教学的起点。知识只有和孩子的体验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经验才是最有价值的。孩子的发展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体验的不断拓宽和提升。老师要倡导孩子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合作交流,丰富和发展孩子的体验。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鼓励孩子在学习中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激发孩子生命活力,促进孩子进一步成长。如何开发和利用孩子的体验这一无形的课程资源呢?

1、激发孩子体验的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人的心灵里,都存放着好学和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火药。”一旦点燃了孩子的火药,参与体验的冲动就会爆发,思维就会激烈冲荡,产生难以想象的激情。校园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老师要合理的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布置学校实验室、建立科技网站等)。丰富孩子的人生体验,促进孩子的个体发展。

2、拓展孩子体验的空间。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课堂学习的内容具有广阔的延伸性。教学要突破教室和课堂的生活圈子,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让孩子的广泛的空间里面吸纳独特的感受,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形成正确态度。孩子在走出校门的学习中体验社会、体验自然,孩子进一步关注社会,亲近自然,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3、开发和利用孩子独特的生活体验。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在与家人、伙伴相处或独自活动时,都会伴随一种不可重的经历和体验。当老师将其视为课程资源时,它们就会被调动起来重新内化为新的生命体验。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都渴望能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绚烂的人生。新课程赋予各门学科的内涵就是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感与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源于孩子对生活的体验)。让我们从心开始,引领孩子体验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4、情景与环境也是课程资源。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课程要面向孩子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老师和孩子不仅要注重文本课程,更要注重情感体验和环境熏陶。老师要引导孩子与文本、与作者、与同学、与老师进行对话、交流、碰撞,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入情入境,入理入心。在互动中,开放了学习空间;拓展了学习思路;激活了学习热情和生命潜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