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摭遗(22):中国古典小说艺术鉴赏辞典:刘越石婢(语林)

南开大学宁稼雨的雅雨书屋:青灯摊书、传道授业、以文会友、闲情雅致。


旧文摭遗(22)
弁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陆续为若干种古代小说工具书撰写词条约几十万字,为我后来撰写《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奠定了重要基础。但这些词条撰写时大多用纸本手写,原稿交出版社而手里没有底稿。好在现在有了先进的技术措施,把出版物中的文字复制下来变为文档已经不是多大的难事。所以希望能把这些文字重新采撷下来,保存起来,公之同好。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8

二、《中国古典小说艺术鉴赏辞典》(全一册)

主编:段启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副主编:华森、唐志辉

本人忝列编委,撰写二十六条,并组织部分词条编写工作。

***********************************************************

刘越石婢

(原文)

桓温自以雄姿风气,是司马宣王刘越石一辈器;有以比王大将军者,意大不平。征符犍还,于北方得一巧作老婢,乃是刘越石婢女。一见温入,潸然而泣。温问其故,答曰:“官家甚似刘司空。”温」大悦,即出外,修整衣冠,又入,呼问:“我何处似司空?”婢答曰:“眼甚似,恨小;面甚似、恨薄;鬓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宣武于是驰冠解带,不觉幡然而睡,不怡者数日。

选自《古小说钩沉》鲁迅全集出版社1947年版
这篇故事是《语林》现存佚文未收入《世说新语》的故事中最精彩的一篇。
在魏晋人物品评的风气中,“声名成毁,决于片言”,上流社会都很重视别人对自己的人身评价。文中的司马宣王即司马懿,刘越石即刘琨,都是当时人们评价极高,声誉极大的人物。桓温虽然是东晋时掌握实权的重臣,但由于他滥用兵权,专擅朝政,为士族文人所不齿。文中通过桓温自我感觉与外界评论的严重龃龉,刻划了桓温这个既可笑又可悲的角色,深刻反映了人物品评风气对人们理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有以下几点值得称道:厘首先是悬念的设置。作者最终是要否定桓温这个人物的,但开始却含而不露,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故意详细交代了桓温本人的自我感觉。作者明白,这种自我感觉越高越好,以后对他的打击也就越大。这样写本身就隐含着对框温自不量力的戏弄,同时也为以后的悬念设置了伏笔。刘越石婢出场后,立即先声夺人,反客为主,通过她的一泣一答,马上把桓温和读者都带入一个未知的问号中,从而正式交代了悬念。可作者仍意犹不足,又通过“温大悦,即出外,修整衣冠,又入,呼间:'我何处似司空?”把已经崩紧的悬念,又牵拉到极至。然后,作者才让婢女以痛快淋漓的奚落,辛辣无比的揶揄,戳破了桓温那急迫期待的梦幻,漂亮地结束了这个悬念。
其次,对比手法的运用,是作者达到奚落桓温目的的重要手段人物品评本是上流社会的事,可作者却偏偏让一位社会地位低下的婢女,来对桓温这位叱咤风云、杀人如麻的一代枭雄发出如此分文不值的评价。二者社会地位的悬殊对比,又使这种评价的深度和力度大大加强。同时,作品又通过桓温在悬念解开前的“大悦”和悬念解开后“不怡者数日”的对比,很好地刻划了桓温的可悲性格
第三,寓悲于喜的风格。表面看来,这篇故事是一出轻松偷快的喜剧,但透过这喜剧的帷幕,却可以发现其悲剧的内涵。本来最初的人物品评,是为了表彰那些卓然不群,个性突出的文人。但后来的士人却为了得到别人同样的评价而采用东施效颦的办法去摹仿别人,不惜牺牲自己的个性。这就使他们对个人名声的追求蒙上了一层可悲的色彩,桓温正是这样一个人物。这个可笑的人物之所以显得可悲,原因正在这里。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喜剧往深里挖就是悲剧。”(宁稼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