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如果没有了网络,我们还能写作文吗
如果没有了网络,我们还能写作文吗
文/陆生作
【一】
发现自己的记忆越来越差,三五日前发生的事,不记得;半个月前看过的书,不记得;一些答应别的人事,忘了,没及时完成,等别人来问了才记起,好大的尴尬。事体总是越拖越被动的。
翻开一本书,先看目录,挑感兴趣的题目,翻过去才知道,原来看过的,当时还做了批注呢。看了批注,勾起回忆,才有了一些印象。
或者说,这些记忆都是浅记忆,像小饭店里的老板娘,几号桌点了什么菜,该收多少钱,当时记得清清楚楚,可收钱之后,忘得一干二净。
还是小时候记的东西牢靠,刻在脑子里:“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是我小学暑假蹲在家门口看的,我至今都记得当时穿着拖鞋,一只蚂蚁从我脚背上爬过,对它来说也算翻山越岭了。
【二】
有段时间特别喜欢《山海经》,买了书,翻了几页放着。
有段时间特别喜欢唐诗宋词,买了书,翻了几页放着。
有点时间还研究八卦,买了书,翻了几页放着。
就这么安慰自己: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把它们都养在书架上,会用到的。
或者这么安慰:一本书,能记住一句话就行了。事实也真是这样,读书读自己,能记住一句自己有印象的话,真就够了。读书,读对自己胃口的东西,倒胃口的就不要去拨拉了。
甚至还这么安慰:灰尘也需要一个落脚的地方,比如,帮它们买一本书。
【三】
我总在想,如果没有了网络,我们还能写作文吗?
想引用一句话,掏心掏肺记不全。网络一搜索就解决了。
想找点资料,网络一搜,任意挑选。
可没了网络呢?脑袋里边能拿出多少实心货?
【四】
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太大了,偏又弱化了我们的脑子。人总是偷懒的,所以才有了那么多创造发明。写作文,动手一搜就有的东西,干吗要背诵呢?于是依赖性就产生了,就没法独立了。
但就是如此方便了,还是有人“大言不惭”。
好多年前,在一个古诗词群里,有前辈发了一首七律,叫好声一片。我弱弱地说一句:这不是律诗,粘对都没有。没承想,前辈说:老子写诗都三十年了,还要你来教。
碰上这样事,能说什么呢?一个自称写诗三十年的前辈,连“粘对”都不知道,好奇怪啊。附庸风雅罢了。
现在爱作诗填词的人好像挺多的,但平仄押韵都不懂的也不少,自娱自乐很开心就好了。
我也填过。比如下面两首。
芳草渡·好还乡
多歧路,地为床。风捕梦,月捉光。青丝不见枕边霜。云霞醒处,贵纸镇咸阳。
弹旧曲,水磨腔。花落去,草流芳。马逢双燕客怀乡。天良夜,听软语,柳遮窗。
点绛唇·中秋
素月清辉,吴刚折桂花间醉。六街灯会,出入成双对。
切切嫦娥,又忆人间味。樱桃嘴,流相思泪,辗转无心睡。
填好之后,我自己也不记得了。因为真的都是凑出来的。
入声字背不下来,那就用新韵写呗。可真照着词牌格式填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字读第几声都分不大清楚,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而是从来都是糊里糊涂。
有些事,还是要点童子功的。虽说不怕起步太晚,但能坚持下去吗?能坚持下去的很少吧?
【五】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有多少人熟读了唐诗三百首?我连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都记不全。你记全了吗?
我还是挺佩服学生现场作文时,引用诗词名言,一字不差。至少说明他是记得的。
如果给我一张纸,一支笔,就这么写,估计有点玄。
老师也是这样的。我读书时,一次语文老师表扬班里某位同学作文中古诗引用得好,殊不知那是同学自己胡诌的,压根就没有这么一句诗,但老师表扬他了。就像两个聋子对话:
你背着鱼竿钓鱼去啊?
不是。我钓鱼去。
哦。我还以为你钓鱼去呢。
都怕对方知道自己是聋子,这心思全藏在对话之中。便有了这么有趣的对话。写作文,能写出这样的对话,那真厉害了,才是真的“言为心声”了。
【六】
趁还有记忆力的时候,还是认真读点书,背点书,刻在脑子里,万一什么时候停了电或断了网络,也能引经据典。
又或者,去西湖边看荷花,总能想到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这比西装革履,大吼一声“西湖真TM的美啊”,好多了吧?
你看,讲荷花,我老是引这两句诗,真不记得别的。自己还写过一首呢:菡萏消香冻,霜叶戏风红。沉景勾留处,波光画舸中。不讲平仄押韵的。
当然,不读书也能写作文的。只是少了点“文脉”。
多读书,会发现“前人之述备矣”,但更知道,“字里行间,广阔天地,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