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绣花”一样做好人才工作
今年武汉电视问政“期中考”第二场“聚焦城市治理”,不管是问政团队的问题发现,还是被问政人的应对思考,或是现场嘉宾的点评,都预示着武汉市城市治理正在进入“绣花”阶段。一个基础功能更加完备、管理细节更加精致、社会服务更加周到的武汉正在向我们微笑。
从城市资源配置和开发来说,人才工作才是城市治理的关键。过去一年,武汉吸纳大学生首次超过30万,资智回汉成为潮涌现象,人才工作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武汉人才工作也要开始“绣花”,由突破和跨越,进入完善与精进。
所谓绣花,就是一针一线的功夫,就是美轮美奂的出彩。
武汉开发区制定的包括重奖人才在内的“黄金三十条”被犀利问政,重奖未及时兑现的背后,窥探出“第一次搞,很多路都没走通”的真像,直指担当意识和服务水平的软肋。自去年以来,武汉制定和推出了史上最多的人才新政,今年,武汉人才工作必然进入政策抓落实、重兑现,用效果检验政策、验收工作的阶段,这何尚不是一针一线的功夫。
95后襄阳女研究生刘颖,在全国人才大战硝烟四起时决定留汉,她创办武汉水镜香调味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家传技艺、专业学习与研究,特别是经过大学生创业竞赛的历炼,将芝麻酱这个品牌根植于武汉市场,生产能力可达3600吨,收到不少知名餐企的订单,公司获得了近200万投资。仅仅一年时间,这位“芝麻倌”事业初创的精彩,不知凝聚了多少政府扶持、政策保障和智力支持。
“刷脸大师”陈友斌,这位美国归来的人才,如果没有省、市政府和东湖高新区的特别关注,就没有他的图像识别核心技术产业在武汉的蓬勃壮大;半生追“光”仍少年的陈义红,如果没有当初市领导和东湖开发区负责人的真诚邀请,这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就不会回汉追寻梦想。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鼎力帮助和优良创业环境,他也难得实现从学者到企业家的华丽转身。
今后,对人才的服务和保障,这些都不该是特例,应是常态。“绣花”理当一针一线,又不止于一针一线。
对于初次就业或创业者,要按照中央要求制定能力素质培训计划、岗位锻炼成长计划、职业发展支持计划、成长环境营造计划等,让每个人有自己的成长“路线图”。
对于“城市合伙人”等高层次人才,应该在思想上共振,人格上尊重,情感上相融,在有关事业发展的资金、产品、市场等难题上,给予充分有力的支持。
在健全全市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对所有人才的激励,要由对一定身份的普惠政策,逐渐转变为针对贡献大小的特殊激励、精准奖励。用完善的培养、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引导他们向内使劲,向上进取。
在不久前召开的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千秋基业,人才为本。用“绣花”工夫做好人才工作,就是抓住发展和创新的核心要素和动力源泉,就是抓住城市治理的根本,就要像我们在享用或欣赏宽阔马路时,决不忽视和放过那些并不太显眼的补丁和瑕疵。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城市面貌和精神文明,要想得到显著提升,甚至锦上添花,有了精准优质的人才工作垫底,就不会再有力所不逮之感了。(图片选自网络)
该文为2018年第4期《武汉城市合伙人》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