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歪说】APOS理论
差点死了,但毕竟还活着。我没有见过,但知道松花江就在近旁流淌;我已经见到了黑土地,像宽厚的臂膀。我咽下即将喷薄的废话,好一本正经地接着说些瞎话。此为第二说。
A:Action活动
第一次来哈尔滨,利用课余时间,我们会一遍遍游走。昨晚,随意在周边走走,大气的俄式建筑,颇冷而干燥的风带着灰尘,它们吹起树上或地上的成堆的落叶,秋意不是一般的浓。
行道树主要有四种,杨,柳,松,柏。高大整齐的白杨正在“卸妆”,低矮的灌木也在褪色。
我们还会去中央大街,去松花江畔,去太阳岛,去索菲亚教堂……我们会品尝黑龙江的美食,会抚摸它雄伟壮观的廊柱,会穿梭它一条条大街小巷……我们发现东北的蘑菇、玉米味道真好,连鸡蛋都比合肥的个儿大……
P:Process程序
当这些活动一再被我们重复,哈尔滨将为我们所熟悉,变成内心的东西。以后,我们不必身在哈尔滨,不必吃着粉条炖猪肉,不必徜徉太阳岛,也能在头脑中想象这些美妙的活动,它们已经内化成“程序”。
甚至,我还可以对这些活动加以各种操作,比如逆转,比如组合。
O:Object对象
当我能够把以上“程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操作时,就变成了心理“对象”。以后每次有人跟我提起哈尔滨,我心里就有这些对象,它们已经打包贮存在我的脑海。
这时候我听说哈尔滨,跟之前听说哈尔滨,脑海里唤起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程序就这样被压缩成了对象,这并非固化的过程,如果需要,我也可以解压缩,任自己在哈尔滨城内穿梭。
S:Schema图式
经历了这么多,外在活动,内在程序,思维对象等等,哈尔滨可以说已经变成我认知和经验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我还会勾联与哈尔滨相关的其他东西,不如大兴安岭,比如林海雪原,比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比如抗战,比如冻土等等。
所有这些一起形成了我关于“哈尔滨”的认知结构,即“图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