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雁、紫鹃、春纤的名字有何寓意?三人就是黛玉完整的命运史

红楼梦里写到黛玉的丫鬟很少,只有雪雁、紫鹃和春纤三个。

当然,并不是说她只有三个丫鬟。按贾家的规制,小姐们的仆人配置是:

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环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环。

迁入大观园后是:

每一处添两个老嬷嬷,四个丫头,除各人奶娘亲随丫环不算外,另有专管收拾打扫的。

也就是说,早先的标配是四五个嬷嬷,八个丫鬟。进了了大观园后变成了六七个嬷嬷,十二个丫鬟。

十二个丫鬟里,出过镜的只有三个,这跟宝玉怡红院的情况大不相同。

怡红院是个小社会,曹雪芹借助它来展现奴仆阶层的是非恩怨。大观园是姑娘世界的缩影,怡红院则是女奴世界的缩影。

相比于怡红院,潇湘馆完全是世外仙居的设定,不带一丝社会气息。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只有岁月静好。

潇湘馆岁月有多静好呢?反正是超乎你的想象。主子、嬷嬷、大丫鬟、小丫鬟,彼此间从没有出现过任何诋毁和矛盾,彼此只有信赖,只有互助互爱。

宝玉一生最讨厌的死鱼眼婆子们,在潇湘馆里却是最温暖、最有智慧的群体。她们会正确的挺身而出,会在最合适的时机调侃圆场。她们从未有过一丝老女人的阴霾。

这也难怪,连鹦鹉燕子、阿猫阿狗都变诗意了,何况是人呢?

毫不夸张的说,书里全部主子阶层其统辖下的生存环境,潇湘馆最完美!尽管有点超乎现实,但曹雪芹偏要这样写——潇湘馆才是真正意义的世外桃源。

论生态环境,潇湘馆和怡红院如隔天地。但有意思的是,人们印象里从来不会把潇湘馆跟幸福挂钩。

为什么呢?首先就有名字的问题。

看怡红院的丫鬟名,那个美妙动听啊!风花雪云,极尽堆砌,仿佛日子过成了神仙。可是黛玉的丫鬟,名字听上去都可怜兮兮。

问题来了:以黛玉的学养,以潇湘馆的生活,为什么曹雪芹要配以极其清冷的丫鬟名?

答案就是:为了暗示!三个丫鬟的名字里藏着黛玉的命运,三个名字合起来就是黛玉完整的一生。

01 雪雁

雪雁的名字来源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一首千古名诗,也是苏轼的代表作。相信有文学修养的读者都很了解,不多解释了。

曹雪芹本人跟苏轼颇有渊源。他本名曹霑,字芹圃,号雪芹。这个号由何而来呢?就出自苏轼《东坡八首》之三:“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谪黄州时期写的,大意是写种芹菜的故事。曹雪芹用它来做自己的号,是家族败落后,以苏轼的旷达情怀自勉。

更有意思的是,黄州贬谪源于乌台诗案,苏轼只差一点就被咔嚓了,谁救了他呢?起关键作用的就是仁宗的曹皇后(已成太后)。请注意她姓曹,据说是曹氏之祖。

总之曹雪芹是有点苏轼情结的。

出于这种情节,又出于“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那种深邃的无常观、直击人心的空灵冷寂,俨然就是红楼梦的基调,从太虚幻境里飘出来的声音,曹雪芹怎么舍得不用它?

然而雪雁其人却平平无奇。她第一次出场是跟着黛玉进贾府,贾母见她年纪甚小,一团孩气,颇不满意。

此后也很少见到她单独出场。她的工作任务就是给黛玉送个手炉,去王夫人房里为黛玉取药,大多是跑腿打杂。若跟在黛玉身边,就会给紫鹃做下手。

总之她像是一直没成长起来的孩子。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没有什么光彩动人的个性,唯一的特点是比较听话乖巧。

这样一个未谙世事的小女孩,何以担起“飞鸿踏雪泥”的深沉意境?

以贾母的贵族派头、生活情趣,怎么可能不忌讳雪雁之名?为什么不令其改名?

所有的蹊跷,只因为一个原因:她是从林家带来的。她的名字里隐藏着林家的劫难史。

卓语此前有文章《林如海巨额遗产成谜?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要跟黛玉生死分离?》,用详尽的证据分析了林家的命运。

林家因严重的政治打击,不得不把宝贝女儿黛玉送走,以躲避更加残酷的命运。甚至贾敏之死,也非正常死亡,而是在政治危机面前惊惧而亡。

贾雨村进林家时,林家正处于政治巅峰期。仅仅一年,贾敏就下线了。然而就在贾敏刚去世的当口,忽然间传来“都中奏准起复旧员”的消息。

这不是政治大变天又是什么?既然变天,有人喜就有人悲。喜的是贾雨村,悲的是林家。所有这一切现象里都有内藏的东西。

【注】因为本文参加搜索直达计划,不能插入文章链接,相关阅读链接在下方评论区。

雪雁其名,从本质上讲不是影射黛玉,而是影射林家。

林如海是高雅文士,又是社稷重臣,拥有耀眼门楣、神仙眷侣、天才女儿......他是全书里最完美的人设,没有之一!

曾经的天子肱骨,曾经的文扫天下,最终留下了什么?除了一身落寞孤寂,一场纷乱悲辛,还有什么?

满腹才华用给谁,五世侯爵的热血奉献,意义又在哪里?终归只是被权力戏耍的动物而已。

难道这不正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吗?

从名利的雪泥上飞过,你自以为得到了些什么,其实只得到一片寒冷,能冻的人瑟瑟发抖,仅此而已。

因为这个深刻的寓意,雪雁之名必须保留着!尽管丝毫都不合理,但作者就是要用不合理,来提醒读者、暗示读者。

02 紫鹃

金尊玉贵的贾敏嫁去的家庭能差吗?以林家曾经的富贵,为什么黛玉进京所带下人,皆不出色?

就因为今非昔比。当林家遭难后,有本事有资本的奴才们也要各寻出路。剩在黛玉身边的,并非当初得力之人,而是无处可去之人。

这一点,贾母一眼就看穿了,所以派了鹦哥给黛玉。

紫鹃原名鹦哥,脂砚斋在批注袭人时说:

【前鹦哥已伏下一鸳鸯,今珍珠又伏下一琥珀矣。】

神马意思呢?他说鹦哥(后来的紫鹃)和鸳鸯名字是一对,珍珠(后来的袭人)和琥珀名字是一对。

有意思吧,紫鹃虽然是二等丫头,但名字跟鸳鸯却是一对。这暗示了她跟鸳鸯的资历、能力、人设,肯定都是相似的。

也就是说,看似低调的紫鹃,来历并不低调。她在贾母心中的价值如同鸳鸯,都是主人的贴心小棉袄!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论书中仆人之忠心贴心,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美好,唯有鸳鸯和紫鹃!

鹃,就是杜鹃,既是鸟名也是花名,极为罕见的花鸟同名,说明她的独特性。

作为花儿,杜鹃花灿若烟霞,有漫山遍野的浪漫和热情。就像紫鹃整颗心全都扑在黛玉身上,用生命为黛玉谱写温暖与慰藉一样。

作为鸟儿,杜鹃集坚贞和悲情于一体,最著名的当属“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

传说战国末的杜宇在蜀称帝,号望帝,爱民如子。后来他禅位了,再后来国家被灭了。他死后灵魂化鸟,日夜悲鸣直至吐血。后世便以杜鹃之鸣,代指丧国之恨。

黛玉的人生为还泪而来。贾府权利内斗的格局、宝玉的混沌无知,令黛玉在无尽的爱情期待里反复磋磨煎熬。这种生存状态,正是望帝啼鹃!

宝玉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是稚气的,混沌未开的。用小说中的说法,这便是“玉的蒙尘”。蒙尘是宝玉寓世沉沦的必然,是他历劫的过程。

谁在帮他渡劫?就是那个被世人讥讽为小性儿的、爱哭的、尖刻的少女林黛玉。

正是林黛玉一次次哭泣,才一点点洗净那块顽石。每每在宝玉混沌的当口,黛玉一场泪雨倾盆而下,天地间顿时就清新起来,宝玉又成长了一步。

望帝因为有爱国爱民之理想,所以啼血。黛玉因为有爱情之理想,所以流泪。

无论是望帝还是黛玉,都知道自己所作对自己绝对无益。但她们秉承理想,在所不惜。当绛珠仙子要下凡还泪时,就注定要做个望帝。

很多人根据“望帝啼鹃”的典故,认为黛玉会吐血而亡,这样理解是错误的。望帝的典故不是暗示黛玉死因,是影射黛玉在贾府的生存状态。其实也就是她短暂人生的镜像。

退一步讲,即便跟死因有关,望帝也不是吐血而死,他是病死的哦!人家是死后化鸟吐血,且传说里也没说那鸟是死是活..........哪个环节能证明吐血而死呢?

可见人们在推测时,往往毫无逻辑,更不会考虑”孤证不成立“的原则,纯是沿着自己希望的情节去推。

事实上望帝是个符号,世人只看到悲情的一面,却不知道其本意上的理想主义。先秦时代的人们,非常崇拜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七十四回黛玉写了一首《桃花行》,其中有一句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这句确实是跟死亡挂钩,暗示着黛玉即将走完人生之旅。

在诗作中,黛玉把自己比喻成杜鹃鸟。当春尽之时,也就是送花神时节,这个杜鹃鸟的血泪就算还尽了。春末的某夜,黛玉魂归太虚。

卓语上次发文《刘姥姥瞎编故事,明确揭开宝黛钗命运大结局》,对黛玉的死亡原因、死亡时间都论证得很清楚。读者一定要两篇同看。

黛玉对宝玉的爱,是理想;紫鹃对黛玉的爱,也是理想。她们两人有相似的心,相似的人生。所以紫鹃其名,正所得宜。

放在今天社会看,人们当然要嘲笑她俩傻。但放在曹雪芹的时代,这个设定,无疑是作者对黛玉紫鹃无上的褒奖崇拜。

此处补充一点:望帝的故事还有一个版本,说他禅位给了鳖灵,自己隐居在西山。但鳖灵却趁机占有了望帝的妻子。李商隐的名句“望帝春心托杜鹃”,就是化用了这个版本,来表达自己对情人无限的思念。

假如曹雪芹也在用这个版本,那紫鹃之名含义就深了。除了对爱的理想,还有宝玉被某人抢夺霸占的遗恨。至于谁是这个人,不用我说了吧。

03 春纤

真正影射黛玉死因的丫鬟是春纤,不是紫鹃。

春纤,并不是春天的柳树,而是指美人的纤纤玉手。元代有个曲作家叫李子昌,他有一首《梁州令南》:

【普天乐南】景凄凉人潇洒,何日把双鸾跨?奈薄情不寄鸾笺,相思句尽诉与琵琶。弹粉泪湿香罗帕,暗数归期将这春纤掐。动离情征雁呀呀,无奈,无奈,心事转加,对西风病容消瘦似黄花。

请看这首曲子,唱词中描写了一个被迫与爱人分离的女子,在焦心的等待爱人的信札、在流泪、在掐指算归期、在抬头望归雁。最后还是无奈叹息,“心事转加,对西风病容消瘦似黄花。”

春纤之名,就出自曲中那句“暗数归期将这春纤掐”

为什么我知道一定出自本曲?

因为昆曲在清朝发展到鼎盛,在贵族中极为流行。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大量使用了元曲,来暗示贾府命运、暗示人物结局。

63回宝玉生日夜宴上,芳官唱了一曲《赏花时》,那是写吕洞宾下凡度人,何仙姑在临行前谆谆嘱咐,唯恐他久去不归。最后两句说:

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卓语解析过宝玉的生日夜宴,那可是大观园的集体告别会,每句话都是箴言!芳官唱的《赏花时》,便是影射黛玉之死。

相比于李子昌的《梁州令南》,《赏花时》的影射痕迹还不算明显呢!《梁州令南》把黛玉临终前焦心等待宝玉回归的痛苦,描写得淋漓尽致。

《赏花时》里有明确的季节,还有花儿的名字,符合生日夜宴满篇是花的要求,所以63回用了它。《梁州令南》则埋伏在春纤的名字里。

春纤此名从字面看,还暗藏着一种女子怀春的气息。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脂砚斋有明确的批语,说第四出戏《离魂》伏黛玉之死。

《离魂》是《牡丹亭》里的一出戏。描写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在梦里相爱,醒来无法实现爱情,即抑郁而终。所以杜丽娘也是黛玉病死的有力佐证。

杜丽娘春梦不得,且唱词里尽是“多娇多病愁中”,跟“春纤”的意象极为匹配。

小丫鬟春纤在书中只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跟着全府出动去打平安醮,这次没台词,没戏份,其实算不上。

第二次,也是唯一有戏份的一次,在干嘛呢?给黛玉洗晾手帕。

宝玉挨打后,派晴雯给黛玉送旧帕子。晴雯到潇湘馆,只见春纤正在栏杆上晾手帕子,见他进来,忙摆手儿说:“睡下了。”

这一小段在写什么呢?宝玉知道黛玉一定会因他而哭,所以送手帕给她。而黛玉那面果然正在晾手帕,估计她把手帕子都用光了。

春纤唯一的故事,跟黛玉拼命撒泪相关联,唯一的台词是“睡下了”。这些跟《梁州令南》同看,就是在暗示黛玉泪尽而亡。

04 小结

有人会说,黛玉不是还有个丫鬟藕官吗?小戏子们虽然分到各屋里,但名字保持了艺名,无法体现主人特色,所以意义不大。

雪雁、紫鹃和春纤,三个名字各有所指。分别象征了黛玉原生家庭的遭遇,贾府里的青梅竹马爱情岁月,以及最后阶段的痛苦等待、泪尽而亡。

合在一起,就是她完整的一生。

很多读者也知道这些丫鬟名字有说头,但到底在说什么,却似是而非。一般只是笼统地以为象征黛玉命运很惨,无家可归、寄人篱下。又或者就是林妹妹吐血而亡。

谁都想不到,真正暗伏悲惨结局的那个名字春纤,看上去并不悲惨。

而雪雁、紫鹃影射的东西,远远超出一般人的认知能力。它们跟黛玉的心灵层次、生命角色有关,同时也包含作者对这世界的甚深反思。

黛玉的确是个悲情的角色,但她的悲并非小儿女式的凄惨,而是一个理想者面对浊世的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种悲剧的内核,不是柔弱,而是坚守。不是失败,而是清醒。就像屈原一样,用生命去实践理想。

如果你把黛玉的悲情,理解成悲现实生活,那就太狭隘了。

当贾府尚沉浸在烈火烹油时,黛玉已经经历了父母双亡,家族败落。那么令人羡慕的原生家庭,转眼就无影无踪了,让她深刻体验了世法无常、生命虚无。

她像是命运的先行者,又像是个旁观者。她敏锐地察觉到每一个生命的败坏迹象,不管是大自然的,还是人类的。

正因为这样,物质层面的繁华不可能困扰她,她早已超越这层窠臼。只有精神层面的美好,才是她唯一的生命追求。

世间愚迷之人历来都用宝钗最后的胜利,来论证黛钗三观之优劣。最普遍的论调是,现实里都是宝钗混的好。还有就是,黛玉不适合做媳妇。

面对这些人,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按照这个说法,谁家愿意要个望帝?成天吐血哀鸣,还不烦死人啊!可是望帝啼鹃是爱国爱民的极致,这样的国君被千万传颂呢。

难道你不需要一个爱民的国君?你喜欢吸血鬼的国君是吗?

真善美的精神是让人去敬仰,去学习的。世人能学其中些许,世界就会美好百倍。而那个标杆必然远高于你的层次。她不是为你而生,你也不配占有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