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无知”,我终于看懂了蒙娜丽莎 | 赠书

要问2020年被疫情连累得最惨的行业是什么,博物馆肯定榜上有名。

2020年6月,法国卢浮宫馆长让—吕克·马蒂就曾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卢浮宫损失已经超过4000万欧元。7月6日,卢浮宫在关闭近四个月后重新对公众开放,但每日参观人数必须控制在8400人左右。

这场疫情还让蒙娜丽莎“走下神坛”,从网上放出的对比图来看,曾经爆满得几乎令人无法呼吸的展厅,如今门可罗雀。

为了弥补损失,吸引大家对艺术领域的关注,卢浮宫最近策划了一场拍卖会,其中一个项目为拍卖“非凡”的体验——竞拍者可以隔着保护窗参与蒙娜丽莎的年度例行检查,并在夜间参观卢浮宫。

蒙娜丽莎就这么被“卖”了?

估价嘛,大约需要1万欧到3万欧之间。换算成人民币最多也就要个30万吧,不说了,小编这就去梦里竞拍。

看到这里,不少人一定要被艺术所谓的“门槛”劝退了。的确,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经常会让人产生“这是啥”、“看不懂”、“好在哪”的迷惑三连。

我们普通人在参观博物馆或美术馆时,面对一副现代艺术作品,脑海里一定出现过大大的问号:

世界名画和我的表情包到底有啥区别?!

事实上,第一幅作品的名字叫《一:1950年第31号》,是美国画家杰克逊·波洛克于1950年创作的布面油画,收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也是抽象表现主义的经典之作。

虽然作品很高大上,但现实中即使有专业人士从创作思路、构图手法、用色风格、艺术流派、收藏价值等等方面一通深入剖析,恐怕我们也还是这样的心理状态:

这样的经历有过几次之后,大家参观艺术作品的热情也就被消磨得差不多了。

难道,普通人真的要因为“价格贵”、“欣赏难”、“门槛高”的问题,与现代艺术就此绝缘了吗?

别灰心!曾在佳士得拍卖行工作过16年、担任过印象派和现代艺术部总监的圈内大佬迈克尔·芬德利告诉我们:欣赏不了现代艺术,可能是因为你的打开方式不对!

他认为,不必抱着“看不懂很丢人”的心情去攻克“难懂”的现代艺术,面对艺术作品时,我们需要做的非常简单:

看就完事儿了。

这个理念乍一听会觉得很不可思议:参观美术馆,不拿个笔记本或单反相机像话吗?只带一双眼睛会不会显得我太无知?

迈克尔·芬德利的新作《现代艺术慢慢看》中对此进行了详细地解读:

他认为,厚厚的艺术史、复杂的艺术流派、晦涩的风格剖析根本就不是欣赏艺术的必经之路。实际上,重要的不是倾听学者的分析,而是磨练你自己的感受力;重要的不是片段式的知识,而是可以广泛应用的方法。

这本书写给所有喜爱电影、小说、戏剧、音乐的读者,因为艺术品与它们一样需要凭借“真感受”去欣赏。

我们之所以为《泰坦尼克号》落泪、为《哈姆雷特》叹息、为《骆驼祥子》悲愤、为摇滚乐呐喊,都是因为与这些作品产生了“共情”,而不是因为提前知道了内幕消息,或者经过了特殊训练——欣赏现代艺术也是如此,那些宁静的时刻、瞬间的微笑、深沉的悲伤和激动的颤抖,都是你在沉浸至现代艺术之后,可能发生的惊喜时刻。

“事实上,你越不了解一件艺术品,你就越容易真正欣赏它。”

迈克尔·芬德利自称冒着被“逐出艺术圈”的风险说了大实话。“这种欣赏不需要任何与艺术品有关的知识。一旦你被正在欣赏的艺术品深深地打动,你就会对那些事实产生好奇心,那就是你的智识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瘾君子》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要欣赏现代艺术?这本书除了让我们感受艺术的韵味,也帮助你重新认识自己。

无论你喜欢的那件作品是展览室里最小的、最大的、最阴暗的甚至最丑的,只要能够抓住你的注意力,给你带来强烈的感受和浓厚的兴趣,那么它就是价值非凡的。

更不必为了融入艺术圈遵守一些所谓的“行业规则”,被经销商、评论家在拍卖会上给出的贴价吓唬住。从保罗·塞尚到巴尼特·纽曼,再到安迪·沃霍尔,现在被誉为先驱者的大艺术家都打破了某些规则——人人都应该为自己喜欢的作品冒一次险!

弗朗西斯·培根的油画作品

“我们旅程的终点是与某件特别的艺术品相遇,它可能是一幅异常逼真的油画、一件雕塑或是一件艺术装置,甚至是一场行为艺术,在其中,我们的所有感官打开,我们完全投入其中,承诺做出一种情感的回应,就是让那件艺术品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这个过程的目的是恢复那件作品的完整性,一种正在被我们的文化日益侵蚀的完整性。”

带上你所有的感官和一颗开放、求索的心,“无知”地走进美术馆吧,那是你最最珍贵的超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