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瘦西湖
情满瘦西湖
□陈静
隋炀帝为了看琼花,专门开凿运河三下扬州。趁高速不收费,我搭老三他们顺便车一行五人,于金秋国庆第一天就来到扬州,看望已七十多岁的姑父、姑母。“去看瘦西湖吧”,午饭后表弟提议。于是我们五人加两个表弟和姑父一行八人,乘车来到瘦西湖北门,打票进了园。
瘦西湖位于扬州西北郊,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清乾隆时期盛极一时,成为扬州雍容华贵的象征。瘦西湖的美主要在于蜿蜒曲折,与杭州西子湖相比,一个如丰满秀美的雍容少妇,一个似修长清丽的窈窕淑女。
十里瘦西湖,有二十四桥、五亭桥、白塔、大虹桥、小金山、徐园、吹台、月观等名胜。瘦西湖 “L”形狭长河道的顶点,是眺景最佳处。扬州瘦西湖以“瘦”为特征,湖面时宽时窄,两岸林木扶疏,园林建筑古朴多姿,行船其间,景色不断变化,引人入胜。
扬州在隋唐两代十分繁华,号称“人生只合扬州死”。后来更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说法,把到扬州与当大富翁和做神仙相提并论,可见扬州城的魅力之大。隋炀帝在这样的锦绣风流之地,曾做过九年总管,自然是十分沉迷。后来,他当了皇帝,依然很怀念在扬州的日子,连看到宫中挂着描绘扬州的图画,都注目久之,流连不已。于是隋炀帝三下扬州,难怪他死后都要葬在扬州。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在位十四年。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葬吴公台下,唐平江南后,高祖李渊下令以帝礼将隋炀帝陵迁到雷塘。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大学士阮元为其立碑建石,扬州知府伊秉绶隶书“隋炀帝陵”。
隋炀帝一而再、再而三去扬州干什么呢?
琼花是我国的千古名花。宋朝的张问在《琼花赋》中描述它是:“俪靓容于茉莉,笑玫瑰于尘凡,惟水仙可并其幽闲,而江梅似同其清淑。”的确,琼花以它那淡雅的风姿和独特的风韵,更有关于琼花的种种富有传奇浪漫色彩的传说和迷人的趣闻逸事,博得了世人的厚爱和文人墨客的不绝赞赏,被称为稀世的奇花异卉和“中国独特的仙花”。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隋炀帝三下扬州是为了赏琼花。
当然金秋十月我们看不了琼花,只能一睹瘦西湖的芳容。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杜牧对瘦西湖极具诗情画意的唯美吟哦。
二十四桥景区,虽然午后看不到月光似水、玉人吹箫的夜景,但这里的建筑,碧瓦飞甍,小桥流水,相互映衬,别有洞天。如烟的垂柳,潋滟的波光,游弋的小艇,穿梭的人流,人造的水雾,水声笑声交织在一起,不能不说是一幅绝妙唯美的画卷。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五亭桥是瘦西湖标志性景观,从空中俯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飘在湖面。站在桥上,对面的白塔隐约可见。这里游人如织,小憩的,拍照的,川流不息,流连忘返。
值得一提的是园中的簪花亭,重檐攒尖顶,为六角形仿宋建筑,亭下设“四相簪花”雕塑,亭周围遍植芍药。当年韩琦在扬州做知县时曾邀王珪、王安石和陈升之到簪花亭宴聚,饮酒赏花,四人各簪花一朵,后来四人先后做了北宋的宰相。
最令人称道的是,园内一棵唐代的银杏,因遭雷劈干枯而死,后人在其侧植一株凌霄,攀援而上。春末夏初,花红叶茂,似枯木逢春,妙趣天成。
还有徐园里面的那两口铁镬,更为震撼。不要误解哦,可不是煮饭用的,也不是用来洗澡的,相传为南朝箫梁时的镇水之物,并立有《铁镬记》碑文,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
我这是第二次游瘦西湖,第一次还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今昔对比,不可同日而语。那时瘦西湖如娉婷的少女,让人憧憬和期待;如今似婀娜曼妙的少妇,更有韵味,更是芳香怡人,让人迷恋。
从北门到南门, 三个多小时的游园终于结束。姑父七十八了,腿脚功夫一点也不输于我们,一个人已先出了园。带着无限眷恋,大家依依不舍地踏上归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