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文化博大精深

  景泰蓝是最 高等级的宫廷艺术品,清末到民国,景泰蓝的大部分作品都流向欧美,近些年的景泰蓝作品在国际拍卖市场,频频创高价。如清雍正年间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一对,在2010年的香港佳士得秋拍,以1.29亿港元成 交。

  景泰蓝工艺品已经占据了收藏界的市场,成为众多收藏玩家的宠儿,景泰蓝为什么会成为收藏界的宠儿?景泰蓝是在一种铜制的胎形上进行掐丝、粘丝、点蓝等等10几道繁复的工序,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单是生产一个景泰蓝工艺品需要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制作景泰蓝工艺品费时、费力、费神,因而价值不断升高,并且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各国元首,以此传播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魅力。

  明清景泰蓝作品缺少“润色”。清乾隆以前的景泰蓝作品在点蓝中,由于釉料颗粒大,品种少,少有润色。就是说,两色釉对接时没有过渡色和色度、色相、明度的渐变推移。而现代的绝大部分景泰蓝作品除特殊要求外,一般都是要润色的,并且有时一个色相要调至十余种明度的推移,甚至更多。尤其增加了许多细部的描绘。大大提高了图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总之现代景泰蓝作品较古代的更加鲜明、对比有一种细润之貌。

  景泰蓝的纹饰及图案的大体框架是靠掐丝来完成的。一件好的作品要根据图案的需求采用不同粗细的扁丝来完成。现代景泰蓝制品由于采用机器轧丝,所以扁丝一般粗细均匀。

  乾隆时期的景泰蓝器具使用在宫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具备了实用性也具有审美性。景泰蓝器形创新的灵感来自于发展相对成熟的漆器、青铜器和瓷器等等。乾隆早期,景泰蓝制作完全是以明代为蓝本进行仿制的,因为烧制技艺还不成熟,所以留下的器具并不是很多。乾隆二十五年之后,景泰蓝的烧制工艺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宫廷珐琅作开始大量生产景泰蓝器具。与此同时匠师们开始尝试模仿相对成熟的宫廷瓷器进行新的创作,此时的景泰蓝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明朝时期的景泰蓝大有不同。

  清朝景泰蓝在工艺上比前朝有了大大的提高,富贵典雅,珠光宝气,且大器纷呈,由于制作过于精细规整,反而有点略显匠气,不如明朝手工痕迹重。明清景泰蓝的整体风格是,明朝古朴大气,清朝则过于精细。清朝景泰蓝往往胎薄,掐丝细,彩釉比明朝鲜艳,清朝早期略有砂眼,之后几乎没有了。清朝景泰蓝花纹图案繁复多样,金水比明朝薄,但金色亮丽。

  景泰蓝,历史上称为珐琅器,工艺上称为“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 名的传统特种工艺品。在明朝的景泰年间(1450-1457),这项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尤其是蓝釉料有了新的突破,像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高 贵华美,所以,被称为“景泰蓝”。到现代,虽然景泰蓝的工艺品已是各种色彩具备,但仍然沿用着“景泰蓝”的习惯称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