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治疗崩漏经验——安冲清补汤

《内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指出崩证之因,乃阴虚之热, 张山雷阐明致崩之火“是虚火,非实热可比”, 虚火乘于阴分, 与血搏结, 即表现阴虚血热的证候。阴虚肾水不足,除先天禀赋不足原因外, 多见化源不足,即脾虚不能生血或房劳过度, 生育过多( 现今之流产过多), 五志化火等。望诊见面有红点, 舌苔深黄,质绛有刺, 唇燥而裂, 脉洪数, 按之有力, 主证有烦热,鼻衄、齿衄, 渴喜冷饮, 大便燥结, 小便短赤,经量如崩, 经色紫黑, 但血热与郁热不可混淆。郁热乃因气郁化火,木失条达, 肝气横逆, 疏泄太过而致崩漏。肝郁患者,常有忧愁的情绪, 故面呈忧色, 白睛发兰, 舌红有刺, 苔黄脉弦数, 头痛胸闷, 腹部胀痛或胁肋胀痛,心烦恶热, 口苦而渴, 月经淋漓,色深有块。治以解郁清肝,令其条达即可使阴阳平衡,诸证消除, 朱师常用丹栀逍遥散加二至丸即效。前贤论治崩漏,有“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此三大法则虽适合指导血热崩中之型的治疗。但虚实热瘀常混杂出现,三法不能截然分开, 张锡纯“安冲汤”集诸法于一方,有止血不留瘀, 清热不凉遏, 调补不闭邪的特点。朱师权衡补清通涩,明辨气血开泄太过与固摄无权,并注重澄源复旧,对血热虚火崩漏, 善用张锡纯“安冲汤”加减,自拟“安冲清补汤”, 药用: 生黄芪、炒白术、大生地、川断、白头翁各18g, 茜草、生白芍、海螵蛸各 10g, 贯众、生地榆各30g, 此方对阴虚阳搏血热或夹瘀者每收速效,方中用白头翁之意, 乃朱师从《伤寒论》治厥阴热痢下重,用白头翁汤, 及《金匮要略》治妇人产后下痢虚极,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悟出, 白头翁既可治肝热下迫大肠的热痢,故可借治阴虚阳搏,虚火肝热下迫冲任致血热妄行的崩漏。白头翁《本经》谓其苦温,李东垣称其苦寒《本草正义》则谓其“味微苦而淡,气清质轻”,朱师赞尝何廉臣氏之说:“其气质轻清,为升散肠胃郁火之良药, 味苦又薄,合于经文轻清发散为阳之旨”。朱师在加减“固冲汤”去煅龙牡,加减“安冲汤”即本方去生龙牡,均考虑崩漏多兼夹血瘀,龙牡毕竟有涩血凝血之嫌,不利于消除瘀滞。生地榆、贯众是常用的止血凉血药,均涩中兼通, 均能收缩子宫,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二药均有较强的收敛止血作用和广谱抗菌作用。“安冲汤”去龙骨、牡蛎加白头翁、贯众、生地榆,有“火去妄出自息”之意,且寓塞流、澄源、复旧, 标本同治之妙。补清同用是治疗阴虚血热和阴虚火旺证候的大法,鉴于阴虚是本, 火热为标, 故用药当滋阴为主,清热为辅, 崩漏所见的热象, 多属虚火, 与实热截然有别,本方是在调补脾肾、滋补阴血的前提下, 酌加清热凉血止血之品,这和本末倒置, 专用寒凉和过用寒凉药物损脾伤正, 化燥伤阴不可同日而语, 笔者历年使用验证朱师之法,均收满意疗效。

曾治陈姓少妇,31 岁, 3 年来经行超前, 时有一月两行, 量多色红,此次经血如注, 前医投胶艾四物汤、十灰丸、丹栀逍遥散、温经汤等方半月不已,证见两颧色赤,目眵多, 舌红苔黄, 脉细数, 手心灼热, 心烦盗汗,口渴饮冷,小便短赤, 证属阴虚血热, 热扰血分, 血热妄行致崩,急投朱师之“安冲清补汤”, 原方剂量如上,2 剂后血止, 诸证减轻, 再投原方5 剂, 诸证基本消失,继以“六神汤”( 四君子汤加怀山药、扁豆) 加制首乌、生地、枸杞子、淫羊藿、鸡血藤10剂善后。

按:朱师深究张锡纯效方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在继承中大胆创新, 吾辈效法得心应手, 颇觉方简效宏。朱师指出“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崩漏,均是气血功能失调的反映,又都与肝脾肾有关”, 故朱师治漏下又自拟验方“羊藿逍遥汤”,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崩漏,均是气血功能失调的反映,又都与肝脾肾有关, 药用: 淫羊藿10g , 当归、生白芍各 12g, 甘草、柴胡各 5g, 青、陈皮各6g, 党参、鸡血藤各15g, 随证加味治疗久漏气血两虚,冲任失调, 经行淋漓多日不净, 叠药未效者, 每收佳效。朱师尤喜用淫羊藿调整内分泌疾患,取其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之效,淫羊藿温而不燥, 补而不腻,调燮肾之阴阳, 且暖胃醒脾最有著效。

朱师常谓:“治疗崩漏,必须随时注重胃气, 用药处处照顾胃气,不使有伤, 滋而不腻, 补而不呆, 证虽有热不可纯用寒凉止血药,证属有瘀, 亦不可专以峻攻克伐之剂,避免损伤脾胃冲和之气。”《女科经论》引李东垣“血崩日久化寒主升举论”云:“前虽属热,下焦久脱,已化为寒, 久沉久降, 寒湿大胜, 当急救之”, 此乃提示崩漏失血后, 阴血骤虚, 气随血耗, 热随血去,此时元气阴血均为不足, 症即由热转寒或真寒假热之象,张景岳称此症为血厥, 急当甘温培本,回阳救逆。朱师经验“此等危证应选《景岳全书》六味回阳饮(人参、制附子、炮姜炭、甘草、熟地、当归)”合自拟“温补固冲汤”加减。崩后出现潮热见证者,此即真寒假热之象,大忌寒凉止血药, 薛立斋指出“若潮热咳嗽,脉数, 乃元气虚弱, 假热之脉, 尤当用人参温补。”李东垣强调“下血症须用四君子补气药收功”, 此乃崩漏得治, 正气未复, 所谓复旧之法, 朱师之“羊藿逍遥汤”合四君子汤加减亦有澄源复旧之佳效。功能性子宫出血,如不重视脾胃及肝肾阴阳的调整,即不重视复旧, 临床常见复发的病例。此外,饮食宜忌, 远房欲均须包括医嘱之内容。

本文节选自2002年7月第29卷第7期《辽宁中医杂志》之《朱良春用“锡纯效方”治疗“功血”经验选析》。

(0)

相关推荐

  • 【郑家本:崩漏汤】

    郑家本:崩漏汤 崩漏汤 组成:生牡蛎60g,生鳖甲30g,生地20g,枣皮10g,山药3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丹皮10g,黄柏10g,知母15g,白芍30g,地锦草15g,茜草10g. 方 ...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治疗

    日食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由于血小板破坏过多伴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而引起的,以血小板减少,皮肤粘膜.甚至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又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85%以上 ...

  • 《本草精荟》:收敛止血:仙鹤草

    仙鹤草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的全草.传说一秀才赶考途中,鼻衄不止,束手之际,一仙鹤衔草飞来赠予秀才,秀才嚼后,鼻衄得止,金榜题名,后人们便把此草名为仙鹤草.全国各地均有产出.夏秋采收,晒干切段生用. 一. ...

  • 卫生室里的中医故事:黄土汤中无黄土,崩漏证外治崩漏

    黄土汤中无黄土,崩漏证外治崩漏 曲某,女,41岁,月经淋漓2月余,于2020年1月31日来诊,B超示子宫肌瘤,宫颈.附件囊肿,子宫内膜厚,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 处方:党参15g,白术15g,附子8 ...

  • 崩漏——女人崩漏时两目黑暗、昏晕在地,该怎么办?名医傅青主这样用药

    老人常说"吃十个鸡蛋都补不回来一滴血",再想想每月"流血"一周左右的女孩子们,家里鸡蛋应该都让她们给吃完了吧.这是玩笑话啦,女性经期的月经来潮,正常情况下只有第 ...

  • 朱良春治疗崩漏经验——固冲温补汤

    功能性子宫出血乃祖国医学之崩漏和"月经过多"症范畴,吾师朱良春教授论治崩漏, 首分气虚或阳虚.血虚与阴虚.血热或郁热.血瘀或兼夹之不同,并遵"崩中为气不摄血,漏下乃血不归 ...

  •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分享!

    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二则验案 -1- 燥邪化毒.阴伤络阻案 蒋某,男,61岁.初诊:2010年4月3日. 主诉:口眼干燥.腮腺肿胀.周身关节疼痛2年余. 患者2008年始双目干涩,口干咽燥,双眼睑皮肿胀, ...

  •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转载】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 发表者:邢卫光 1221人已读 一.痛风病名之商榷 痛风之名,始于李东垣.朱丹溪,但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历节病,而西医学之痛风,则系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 ...

  • 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

    一.痛风病名之商榷 痛风之名,始于李东垣.朱丹溪,但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历节病,而西医学之痛风,则系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继发症,所以病名虽同,概念则异 ...

  • 班秀文与朱良春治崩漏之异同

    天医堂推荐搜索 崩漏 朱良春 班秀文与朱良春治崩漏之异同 崩漏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其病机复杂,治疗多变,属妇科疑难重症.历代医家对崩漏描述颇多,遣 ...

  • 1个验方,2个病案学习朱良春治疗肝硬化的经验 |【附电子书领取】

    第437篇,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青竹医社  导读  复肝丸 (治早期肝硬化)   [组成] ①紫河车.红参须各20克,炙土鳖虫.炮穿山甲片.广郁金各24克,参三七片12克, 生鸡内金.广姜黄各 ...

  •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糖尿病用药经验及特色选析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历代医家多认为其病位在肺.脾.肾.或囿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之说.吾师朱良春教授指出:"糖尿病久治不愈者,其病机演变结果多为气阴两虚,瘀阻 ...

  • 朱婉华: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

    医方康品 公众号 导读: 痛风属中医"痹症"范畴,以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关节畸形.泌尿系结石.痛风性肾病等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常见多发的风湿性疾病.该病著名风湿病专家朱良春教授依据该 ...

  • 朱良春治疗高血压用药经验特色选析(期刊论文)

    朱良春治疗高血压用药经验特色选析 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临床经验系列之〈28〉 (1)邱志济 (2)朱建平 (3)马旋卿 1.浙江瑞安市广益中医疑难病诊所(325200) 2. 江苏南通市良春中医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