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非遗之美》

贝叶经制作技艺,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贝叶经制作技艺,云南西双版纳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贝叶经(傣语称“坦懒”)是指刻写在经过处理的热带植物贝叶棕(傣语称“郭懒”)上的佛经。贝叶经过多道传统特殊工艺处理后,能防虫、防水、防变形,用贝叶抄写的经书,能够千百年流传下来。贝叶经制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戈兰”,既贝叶棕树树叶之上而成。

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7世纪前后传入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得到丰富和发展。傣族贝叶经除了记载佛教经典外,还囊括了傣族的天文历法、社会历史、哲学、法律、医药、科技等诸多内容,是傣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在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产生著重要作用,被视为宝贵财富。傣族佛寺里一般都专门设有藏经阁保存贝叶经。民间传说,古代的贝叶经有8万多部,西双版纳收集到3000多部,还有大量流散于民间。

傣语称“坦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一般认为贝叶经是在公元7世纪前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再经缅甸、泰国传入中国云南省西南边疆地区。贝叶经刻写内容不受规格的影响。经册的边缘要涂上金粉或红、黑漆,古朴夫方、精致美观,在上面书写经文字迹清晰,可防虫、防水、防变形,经久耐用,可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一带发现的傣文贝叶经约有四五千卷,其中登记造册的有二千余卷。由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具有相同的族源(百越族群),又共同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其居住地域又山水相连,所以形成了一个东南亚贝叶文化圈。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被称作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云南贝叶经就是“活化石”之一,被称为“刻在树叶上的傣族文化”,是中国所独有,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

贝叶经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史学、民族学研究价值。傣族人民对傣文贝叶经倍加珍惜,视为传世之宝,并誉之为“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贝叶经也是傣族人民的“百科全书”,西双版纳的许多佛寺和普通百姓家都虔敬地加以珍藏。

(责任编辑/姚泽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