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肺结节,心里多少有些不踏实。为啥?就怕发展为肺癌。据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胡洋介绍,我国约有1.2亿肺结节患者;每十个肺结节患者中,就有一个是早期肺癌。这也是让很多肺结节患者焦虑不安的原因所在。虽然十分之一的几率并不算高,但一旦落到自家头上,就是百分百啊。临床上对于肺结节一般有两种处理手段,一是手术切除,二是长期观察和随访。此前,我们推送过《肺结节,到底要不要切?》的文章,也做过相关直播(可以通过“号内搜”查阅历史文章,和关注【盛诺汇】观看直播回放);今天,就不考虑手术的情况,和大家来聊一聊:首先,我们需要分清楚,什么是病理,什么是影像,以及他们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通俗地讲,病理是取样做化验,分析所取的组织样本中有没有癌细胞,从而判断其是良性还是恶性的。然而,病理有个天然的局限性:如果病理结果发现有癌细胞,那毫无疑问百分百是恶性的;但如果没有发现癌细胞,却不能百分百说是良性的,因为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没有取对组织样本。所以,即使肺结节被判断为良性,临床上不建议手术,也不能就此掉以轻心;而且,肺结节还是会发展变化的,现在没有癌细胞,不意味着永远不会恶化,永远不会产生癌细胞。而病理是需要穿刺取样的,对身体有创,不能隔三差五地就来一次。那怎么办呢?临床建议,对于不用手术切除的肺结节,需要进行长期、缜密的随访和观察。顾名思义,影像学检查就是通过各种成像技术,来对人体内肉眼看不到的情况进行观察,包括X线、超声、CT、MRI、PET-CT等;具体到肺结节,用的较多的就是CT。(直径<1cm的肺结节在X线胸片上可能不能显示,故不推荐用于肺结节的常规评估)通过影像,可观察到肺结节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内部特征等信息,而不同随访时间的影像结果对比,还可获知肺结节的动态变化情况。获取了这些信息,就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与边界光滑的肺结节相比,边缘有毛刺或边界不规则的肺结节的恶性概率会增加5倍;
与形状规整的肺结节相比,具有胸膜凹陷征的肺结节的恶性概率也会增加1倍。
2015年,我国头部《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之后又听取多方专家意见,参考其他指南,在2018年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共识》对影像观察到的不同类型肺结节的评估和处理流程等进行了规范。
比如,对于“亚实性肺结节”中的孤立性纯磨玻璃结节,《共识》推荐:
直径≤5mm时,只需要6个月影像随访,之后行胸部CT年度随访;
直径>5mm但<10mm时,需3个月影像随访,无变化则年度常规随访;
直径>10mm,就需要考虑非手术活检或者手术切除。
所以,只要你弄懂了影像解读,那你就清楚了肺结节随访的重要性;而只要你保持长期、缜密的随访和观察,肺结节对你的威胁其实并不大,我们完全可以在它“蠢蠢欲动”之前,干净利落地将其处理掉。甚至,接下来肺结节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又将如何应对,你心里都已经有预案了。如此一来,你对肺结节的担忧和恐惧,将大为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