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东的山水画在当代美学感召力和生命力表达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代性建构,不是说某个个体画家在某些具体绘画创作中,运用了哪些新颖的技巧,也不是说某个个体画家具体画出了哪些好画。而是说一个个体画家,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有系统地进行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创建了一种创作理念,创建了一种比较成熟的风格样式,创建了一种与传统绘画样式既有承续关系,同时又有所开拓和发展的创新成果,以致具有当代的美学感召力和当代的生命表达。画家崔晓东在上述诸方面已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华民族园远眺
他在当代性建构的第一个探索是把空间画面拉平,让自然中的山水空间趋于平面化,使笔墨造型更加简洁、明朗、富有现代构成感,更加富有当代审美的亲和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崔晓东加快了山水画创新的步伐。自从2000年开始,山水画的自家风貌逐渐显露出来。2002年创作的大型画作《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张家界写生
张家界
张家界
去过这个猿人遗址的人都知道,周口店的龙骨山是太行山的余脉,不是什么高山大川,也没有重峦叠翠,按照作者自己的感受,是“没有视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局部”。当然,画家完全可以像通常的那样,采用宏大的山势构图,借用太行山巍峨气势,把猿人遗址点缀其中。这样的处理看似聪慧和合理,但是已经落入前人窠臼。
漓江两岸
漓江记游
崔晓东没有这样做,而是另辟蹊径,寻找另一种可行之路。大胆采取“以平治平”的策略,干脆就把山体拉平,让站在不同地方才能看到的几个重要的猿人洞穴共置一个画面之中。即体现出周口店猿人遗址的地貌特点,又符合传统中国画的审美特性。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在经营位置中是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并用的。在山势构成方面是散点式的,在画面的整体感觉上是焦点式的,在画面的空间呈现上是趋向平面的。这样一来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很具当代感的美学力量。
北海阅古楼
2003年创作的《雪山图》,2005年创作的《秋江远眺》、2006年创作的《万宁桥图记》2008年创作的《中华民族园远眺》、2009年创作的《太行山大峡谷写生》、2010年创作的《张家界》、2012年创作的《漓江两岸》等,都有这样的处理。
万里长城
当代性建构的第二个探索是垂直切割的造型和界画体的运用。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让画作的美感一目了然,明朗畅快,通俗易懂,具有后工业时代和数码时代的科技特征和时尚元素。
黄土高原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垂直切割的造型布局是很忌讳的。讲究的是从峦叠嶂和峰回路转,讲究的是山水画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样的造型和经营,是很有利于“澄怀覌道”和“澄怀味象”的,意境也会更加深远。
太行山写生
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未免有些绕,有些学究气。意境过于萧疏和繁琐。而崔晓东的山水画创作则反其道而行之,有意进行垂直切割的布局,并在画面中增添界画因素,横平竖直地画出建筑景观,让画面具有蒙德里安式的切割造型和隐蔽中的知觉完型。强化了现代气息时代印记。
香山十月
2003年创作的《北海阅古楼》、2005年创作的《法海寺瑞雪》、2012年创作的《万里长城》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2009年创作的《太行山写生系列》、《黄土高原》也兼有这样的特点。(文/张晓军,原文标题为《论崔晓东山水画创作的当代性建构》,本文摘取其中的第一部分。)
崔晓东
崔晓东:
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籍贯江苏扬州,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画系主任,教授,炎黄艺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