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说|中国早期的妇女用品: 首饰盒、化妆盒和香盒

▲ 视频  山西周代“铜盒”中的化妆品是这样的!

今天的话题,

还是最近的考古热点:

登上热搜榜的#山西发现周代女性化妆品盒#

文博山西相关文章

山西“周代化妆盒”上热搜!那古希腊人化妆盒长啥样?

▲北白鹅墓地出土的“铜盒”

山西发现周代化妆品的消息,

立即引起网友的热议,

大家纷纷表示赞叹——

“古人真的很聪明”

“真的精美,爱美之心自古有之”

“说明从周朝开始女人就开始败家了”

……

也有网友开始期待同款文创了——

“这个化妆盒可以开发成文创”

“出个周边吧,想要同款散粉盒!”

“有没有考虑过做文娱周边呢,好喜欢”

在这里要特意说一下:

这个要求还是可以实现的哦!

据了解,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计划春节前后推出

《燕姬的嫁妆——垣曲北白鹅考古发现

揭示的周代女性礼制与生活》考古成果展,

与此同时,

借鉴出土文物设计的精美文创礼品,

也将亮相展览。

让我们一起期待!

▲《燕姬的嫁妆》文创产品设计图

爱美之心自古有之,

除了北白鹅墓地出土的化妆盒,

我国许多古墓葬都出土过这类“盒子”。

本期推出的是,

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先生撰写的文章:

说匵——中国早期的妇女用品:

首饰盒、化妆盒和香盒

一、两组罕见的小铜器

出土发现,有一类铜器,比较轻巧,比较小,如:

(一)1995年山东长清县仙人台邿国墓地M5(邿公典的夫人姜首的墓)出土的三件小铜器,现藏山东大学博物馆:

(1)“异形器”[图一],高仅9.2厘米,从器形看,是一件带柱盘的双层小鼎,功用可能类似火锅。

图一  长清县仙人台邿国墓地5号墓出土的“异形器”(带柱盘的圆鼎)

(2)“带流鼎”[图二],高仅7.4厘米,这件鼎,从器形看,属于带盖的匜鼎。这种小匜鼎,曾在山西闻喜县上郭村墓地出土过11件,高度与此接近,低可低到6.3厘米,高可高到9.5厘米,全都在6厘米以上,10厘米以下。

图二  长清县仙人台邿国墓地5号墓出土的“带流鼎”(匜鼎)

(3)“舟形器”[图三]高仅6.5厘米,从器形看,是一件带足

。这种器物,根据自名,应该叫“

”。学者沿袭宋代的定名,常把这种铜器称为“舟”。

图三 长清县仙人台邿国墓地5号墓出土的“舟形鼎”(

另外,此墓还出土了一对“骨雕香熏”[图四],非常珍贵。如果这个判断不错,它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香盒。

图四  长清县仙人台邿国墓地5号墓出土的“骨雕香薰”

熏炉和香盒往往是女性的器物。

(二)2005年陕西韩城县梁带村26号墓(芮桓公的夫人仲姜的墓)出土的六件小铜器。

(1)“镂孔方盒”[图五]高仅10.6厘米,器盖和器身锈死,下面没有底,估计里面还套着一个木盒,现已朽灭。

图五  韩城梁带村26号墓出土的“镂空方盒”(匵)

(2)“贯耳罐”,尺寸不详。

(3)“双层方鼎”[图六],高仅10.4厘米,是由一大一小两个方鼎套接在一起。

图六  韩城梁带村26号墓出土的“双层方鼎”

(4)“圈足匜”[图七],高仅10.3厘米,带流,不用时,可以用盖把流口封死。

图七  韩城梁带村26号墓出土的“圈足匜”

(5)“鍑”[图八],高仅6.6厘米。

图八  韩城梁带村26号墓出土的“鍑”

(6)“单把罐”,尺寸不详。

这些器物,都很小,可以拿在手里,放在手边,伴人起居,供人时时玩赏。它们各自的用途是什么,是个有待开发的研究领域。

仙人台5号墓是春秋中期的墓葬,梁带村26号墓是春秋早期的墓葬。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座墓都是女性墓,上述器物都是女性的器物。

二、所谓“弄器”

上述器物,梁带村所出,发掘者叫“弄器”;仙人台所出,发掘者叫“杂器”。所谓“杂器”,习惯上是指不好归类的铜器。

这些铜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现已发现的铜器,除最最普通的日用铜器和专门用于祭祀宴享的青铜礼器,是不是还有一个类别,我们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上述器物就是值得注意的一类。

这类铜器是“弄器”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弄器”?我们最好看一下自铭带“弄”字的器物:

(1)王作奺卣[图九],殷墟四期,旧藏美国纽约的收藏家Dr.Armold Knapp处,高20.2厘米,铭文作“王乍(作)奺弄”(盖器同铭)。

图九  现藏美国的王作奺卣

(2)王作奺器盖[图十,图十一],殷墟四期,1975年河南安阳小屯村北一座殷代地穴式房子的遗址(F11)出土,长6.3厘米,宽5.2厘米,两旁带缺口,铭文同上。

图十 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王作奺器盖

图十一  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王作奺器盖的铭文

(3)天尹铃之一[图十二],春秋早期,传出河南洛阳,现藏上海博物馆(孙鼎捐献),高18.1厘米,铭文作“天尹乍(作)元弄”。

图十二  上海博物馆藏天尹铃(传出洛阳)

(4)天尹铃之二[图十三],春秋早期,传出河南洛阳,器形未见,只有拓本,高15厘米,铭文同上。

图十三  另一件天尹铃(传出洛阳)

(5)杕氏壶[图十四],春秋晚期,现藏德国国家博物馆,高37.8厘米,铭文提到“

(吾)台(以)为弄壶”。

图十四  德国国家博物馆藏杕氏壶

(6)君子鼎[图十五],春秋战国间,传出河南辉县,现藏吉林大学,高22厘米,铭文作“君子之弄鼎”,字体同下智君子鉴,“君子”是“智君子”的省略。

图十五 吉林大学藏君子鼎(传出河南辉县)

(7)君子鬲[图十六],春秋战国间,现藏故宫博物院,高14厘米,铭文作“君子之弄”,字体同下智君子鉴,“君子”也是“智君子”的省略。

图十六  故宫博物院藏君子鬲

(8)智君子鉴之一[图十七],春秋战国之际,1938年河南辉县出土,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高22.8厘米,口径51.7厘米,铭文作“智君子之弄鉴”。“智君子”是“智君之子”的意思。

图十七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智君子鉴(河南辉县出土)

(9)智君子鉴之二,春秋战国间,1938年河南辉县出土,现藏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高22.2厘米,口径51.5厘米,器形、铭文同上。

(10)子鸟[图十八],春秋战国间,传出山西太原,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高26.5厘米,铭文作“子之弄鸟”,字体同上四器,“子”是“智君子”的省略。

图十八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子之弄鸟(传出山西太原)

这十件器物,可以归纳为四组:

(1)(2)是殷墟所出,器盖比较小,卣大一点。铭文“王”是商王,“奺”是女子名,器是商王为某女子作。

(3)(4)是洛阳所出,和一般的铃大小相似。铭文“天尹”,可能是东周的官员。

(5)是鲜虞(铭文作“鲜于”)的器物,镶嵌兽纹,做工考究,在铜壶中,属于正常尺寸,不算大,也不算小。铭文提到“

(弋)猎(?)毋后,

(纂)在我车”,说明它是拴在田车上,供田猎游乐时所的壶。

(6)-(10)是知氏(晋六卿中的知氏)之子的器物,除鬲小一点,其他几件都在正常尺寸的范围内,也不算太小。

“弄”字,古代训诂,解释很一致,不是“玩”,就是“戏”。弄器,当与吃喝玩乐等奢侈享受有关。它的特点是什么?一是常在手边把玩,不是供在祠庙;二是赏心悦目,观赏性强,有时胜于实用性。

弄器可能包括很多小器物,但小不一定是绝对标准。

三、盛玉器的小铜盒(方盒)

出土发现,有一类器物值得重视,就是上面提到的铜方盒。台湾学者陈芳妹和陈耘专门讨论过这类器物。

铜方盒分两种:

一种带盖门(器口有枢,可以转动;器口有卡,可以承托),装饰繁缛,常以裸人或动物(以虎为多)为盖钮,以爬兽为器耳(四个或六个),以裸人、伏虎、车轮为器足。

一种是比较简单的方盒。

我们先说第一种。

这类发现,主要集中在西周末年到春秋早期这一段,多为两周之际的器物。

下面是八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1)19世纪20一30年代山东莒县出土的“裸人铜方奁”[图十九],盖门双开(朝窄面开),以男女对坐的裸人为盖钮(双钮),四裸人为器足,器壁饰垂鳞纹,下有箭镞形几何纹[同下第7例],长11.2厘米,宽7.5厘米,高11.6厘米,现藏山东省博物馆(1954年购入),年代为西周末年或春秋早期。

图十九  传莒县出土的“裸人铜方奁”(匵)

(2)2002年山东枣庄市山亭村小邾国墓地3号墓(郑君庆夫人媿霝的墓)出土的“虎钮方奁”[图二十],盖门双开(朝窄面开),以二虎为盖钮(双钮),以四裸人装饰圈足,器盖和器壁饰单首夔纹,长14厘米,宽11厘米,高7厘米,内盛玉器[图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玦2、挖耳勺1、贝5,现藏枣庄市博物馆,年代为春秋早期的晚段。

图二十  枣庄市山亭村小邾国墓地3号墓出土的“虎钮方奁”

图二十一  枣庄市山亭村小邾国墓地3号墓出土的玉器:玉珏

图二十二  枣庄市山亭村小邾国墓地3号墓出土的玉器:玉耳勺

图二十三   枣庄市山亭村小邾国墓地3号墓出土的玉器:玉贝

(3)1974年山西闻喜县上郭村墓地49号墓(墓主性别不详)出土的“鼎”或“人足虎耳双盖方鼎”[图二十四],盖门双开(朝窄面开),以双虎为盖钮(双钮),以四裸人为器足,器壁有四爬兽,盖、器饰双首夔纹,长10厘米,宽6.5厘米,高8.7厘米,山西省博物院藏,年代为西周末年或春秋早期。

图二十四  闻喜县上郭村墓地49号墓出土的“鼎”或“人足虎耳双盖方鼎”(匵)

(4)1974年山西闻喜县上郭村墓地M374(墓主性别不详)出土的“铜车”[图二十五],盖门双开(朝窄面开),以一猴为盖钮,四轮为器足,器的四角有爬兽,盖器饰鸟纹,长10.3厘米,宽7厘米,高6厘米,现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年代为西周末年或春秋早期。

图二十五  闻喜县上郭村墓地37号墓出土的“铜车”

(5)1989年山西闻喜县上郭村墓地7号墓(墓主性别不详)出土的“小铜车”或“刖人守囿铜挽车”[图二十六],盖门双开(朝窄面开),以一猴为盖钮(单钮),前后各有四鸟,用兽首纹和卷云纹填充空隙;以两轮两虎为器足,两轮在后,两虎在前,两虎的四足下各有两个小轮,虎头所向的前方,有一侧门,由裸体刖人把守,相反的一面,有一兽首衔环。器壁有六爬兽,饰鸟纹,长13.7厘米,宽11.3厘米,高9.1厘米,山西省博物院藏,年代为西周末年或春秋早期。

图二十六  闻喜县上郭村墓地7号墓出土的“小铜车”或“刖人守囿铜挽车”

(6)1993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2号墓(晋侯邦父夫人某某的墓)出土的“鼎形方盒”[图二十七],盖门单开(朝宽面开),以单虎为盖钮,四虎为器足,器壁饰环带纹和波曲纹,长9.6厘米,宽10.4厘米,高9.6厘米,现藏山西省博物院,年代为西周末年。

图二十七  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2号墓出土的“鼎形方盒”

(7)1993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晋侯邦父夫人杨姞的墓)出土的“鼎形方盒”或“人形足攀龙盒”“人足龙耳方盒”[图二十八],盖门双开(朝窄面开),以单虎为盖钮(单钮),器壁有四爬兽和四扉棱,器足为四裸人,器盖内饰窃曲纹,外环箭镞形几何纹,器壁饰窃曲纹和波曲纹,长19.2厘米,宽9.3厘米,高9.3厘米,现藏山西省博物院,年代与前器相近。

图二十八  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鼎形方盒”或“人形足攀龙盒”、“人足龙耳方盒”(匵)

(8)1998年甘肃礼县圆顶山M1(简报定为女性墓)出土的“A形盒”[图二十九],盖门双开(朝宽面开),以二熊为盖钮,器口四隅立四鸟,器壁四隅饰四爬兽,器足为四轮,器盖和器壁饰典型的秦式蟠虺纹,长11.1厘米,宽7.5厘米,高8.8厘米,墓葬年代为春秋早期代早期。

图二十九  甘肃礼县圆顶山l号墓(简报定为女性墓)出土的“A形盒”

这八件器物,除情况不明的例(1)(3)(4)(5)外都是出于女性墓,可以肯定是女性的器物。其中例(2)很重要,可以说明,这类器物是用来盛玉器。

另外,考古发现,还有一些小方盒,可能是类似器物。如:

(1)1932年河南浚县辛村5号墓(卫文君夫人叔姜的墓)出土的“小型铜方奁”或“小方彝”,高7.45厘米,同出,有白石圈、红白玛瑙珠、绿松石珠、绿松石兽面和骨笄等物,年代为西周末年。

(2)1991一1992年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12号墓(虢季夫人墓)出土的“方盒”。这件器物,“已残碎,无法修复,但出土时为长方体,用薄铜片制成,上面有押印纹样,盒壁的接口由长条形的铜片连结,长13厘米,宽10.5厘米,高度不详。出土时盒内装有以绿松石、料珠和煤精等组成的串饰一组”。

(3)1993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晋侯邦父的另一个夫人杨姞的墓)出土的“铜方盒”,出土时已锈成粉末,“内盛满各类玉质小件器物,有玉人、熊、牛、鹰、鸮、罍、龟等”。

(4)1998年甘肃礼县圆顶山l号墓(简报定为女性墓)出土的“B形盒”[图三十],盖门单开,长5.5厘米,宽2.7厘米,高7.8厘米。

图三十  甘肃礼县圆顶山l号墓出土的“B形盒”

(5)2005年陕西韩城县梁带村26号墓(仲姜墓)出土六件“弄器”中的“镂孔方盒”(上面已谈)。

这五件器物,也是出于女性墓。前三个例子,是用来盛玉器。

就可考的例子而言,上述方盒主要是用来盛玉器。

四、盛脂粉的小铜罐(圆罐)

出土发现,除上面介绍的小铜盒,还有一类出土发现,是上面提到的小铜罐。台湾学者陈耘专门讨论过这类器物。

1991一1992年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12号墓(虢季夫人墓)出土过一件梁姬罐[图三十一]。

图三十一  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12号墓出土的梁姬罐(匵)

梁姬罐,高11.8厘米,盖顶有人头形扁钮,盖器口沿结合部有两个兽首相对的穿,通体饰夔龙纹,盖内有两行铭文(左右反书):

梁姬乍(作)  1

匵 2

前三字很好认,最后一字,陈耘考为“匵”字,也很正确,唯倒数第二字,值得讨论。

这个字,陈耘说“较难解释”,“左边从米,右边不详”,怀疑是“粱”字。不错,“梁”字确实有从米的写法,但对比第一个“梁”字,我们不难看出,它绝不是“粱”字。

这个字是什么字?我的看法是,它是个从米从

,应该隶定为“

”的字。

”(音chou),出土文字材料没有,但《广韵》《集韵》有这个字(见尤韵),前者的解释是“

粉”,后者的解释是“滤取粉”,意思是过滤加工过的某种“粉”。

这种粉是什么粉?我们可以看看陈耘的解释:

“粱”是什么?我们认为“粱”不是指食用或敬神的精米,而是一种很精细的妆摩用香粉。在古代,“粱”可以制成“粱粉”,是“米粉”的一种,《齐民要术》卷五中记载了制作“粱粉”的方法:取精纯粱米,研成细粉,在水中浸泡淘净多次,再用绢袋过滤,置放在三重布上收干,中间部分特别光润,称为粉英,待天气好的时候,刀削粉英曝晒成干粉,可用来妆摩身体,擦手使滑美不涩。

这个解释,在文字考释上有问题,但理解却很到位。

大家要想了解古代的化妆品有什么东西,请参看《齐民要术》卷五“作胭脂法”“合香泽法”“合面脂法”“合手药法”“作紫粉法”“作米粉法”“作香粉法”各条。其中的最后三条就是讲作粉。

通过修正,我们可以确认:

第一,这件圆罐是用来装“

”,即脂粉类的化妆品。

第二,它的器名是“匵”,即属于盒子类的器物。

陈耘指出,这两类器物不同于通常的礼器。很对。作者说,梁姬是姬姓,按同姓不婚的习俗,不大可能嫁给虢季,更大可能是嫁到梁国的女子,或许就是虢季夫人的婆婆。假如真的如此,该墓就不该叫“梁姬墓”,而应改称“虢季夫人墓”。这个意见也值得重视。

考古发现的小铜罐,形态各异,不能混在一起谈。下面是几个例子。

(一)穿耳罐

(1)上世纪50年代山东沂水李家庄出土过两件“铜穿带器”,皆球形器,上面有带钮(猴钮和鸟钮)的盖,下面有圈足,一件高12.2厘米,一件高10.9厘米。出土地属于莒国,墓主性别不详。

(2)1956一1957年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052号墓、1705号墓、1820号墓各出土过一件小罐,都属于穿耳罐,报告没有尺寸数据,但从图版所注的比例推算,都非常小。1052号墓和1705号墓所出是圜底器,没有圈足;1820号墓所出,有圈足,年代属于东西周之际。这三座墓,1052号墓出虢太子元戈,1705号墓出宫氏白子元相戈,是男性墓;1820号墓出苏国女子的铜器,则是女性墓。有圈足的小罐是出自女性墓。

(3)2005年陕西韩城县梁带村26号墓(仲姜墓)出土“弄器”中的“贯耳罐”,尺寸不详(从照片看,当在10厘米以下),也是出自女性墓(与第二种方盒同出)。

(二)提链罐

(1)1995年山东长清县仙人台6号墓(墓主不详,经鉴定,是男性)出土的“提梁小罐”(或称“青铜链盒”)[图三十二],高9.2厘米,是出自男性墓。

图三十二   长清县仙人台6号墓出土的“提梁小罐”(或称“青铜链盒”)

(2)2002年山东枣庄市小邾国墓地3号墓(郑君庆夫人媿霝的墓)出土的“提链罐”[图三十三],高8厘米(与第一种方盒同出),是出自女性墓。

图三十三  枣庄市小邾国墓地3号墓出土的“提链罐”

(三)其他

1991一1992年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实为虢公墓地)2012号墓(虢季夫人墓)中,与上述圆罐同出的,还有一件“凹弦纹罐”,高8.4厘米。这件铜器,器形像陶器,和上述小罐不一样。

这三类器物中,前两类是男女共用,第三类是女性所用。

梁姬罐是装脂粉类的化妆品,但不一定所有圆罐都是装脂粉类的化妆品,也可能放其他东西,问题还要做进一步研究。但这类铜器,其中有脂粉盒,还是可以确定。

人的面部有三种颜色:黑、白、红。三种颜色是对比色。女人都希望,发黑、眉黑、脸白、唇红,让三种颜色对比更强烈,诗文多有歌咏。古代化妆品,主要有三样,就是用来加强效果:

(1)粉,白色,用来擦脸,一般用米粉制成,上已谈到。铅粉是外来,也叫“胡粉”。

(2)黛,黑色,用黛墨描眉画眼(用眉笔)。画眉,还用镊子。

(3)朱,红色,用朱砂或胭脂涂嘴唇、抹脸蛋、点额头。胭脂是匈奴语。

现代化妆,还是走这个路子。

五、盛梳子的小铜盒(圆盒)

古代妇女,梳妆打扮,除首饰和脂粉,镜子、梳子(齿比较疏)、篦子(齿比较密)也不能少。

《说文·竹部》:“

,镜

也。”“

”,古书多作“奁”。汉代盛镜子的盒子是叫奁。奁是镜盒,没问题。但它也装梳子、篦子和脂粉。出土的奁,很多是漆奁。漆奁,有方奁,有圆奁,很多是大盒套小盒的多子盒。

这类东西,早期是什么样,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陈耘的文章,除上述器物,还提到两件圆盒:

(1)1974一1981年陕西宝鸡市竹园沟西周墓地20号墓出上的“铜盒”[图三十四],“盒内放有铜梳、发笄、小刀、铜凿等小件器物”。

图三十四  陕西宝鸡市竹园沟西周墓地20号墓出上的“铜盒”

(2)1937年河南辉县琉璃阁战国墓地1号墓出土的“刻纹奁”[图三十五],郭宝钧先生推测,此墓是“女子墓”,此物是“化装器类”。

图三十五  河南辉县琉璃阁战国墓地1号墓出土的“刻纹奁”

第二个例子是不是奁,还不能肯定,但第一个例子没问题。

出土发现,圆盒类的器物很多,哪些是当奁用,还要进一步探讨。

六、上述器物的性别问题和定名问题

考古,性别鉴定很重要。近来,学者对这一问题讨论渐多,是一种好现象。

我们都知道,墓葬的性别鉴定,第一证据是人骨。人骨烂了怎么办?主要是参考随葬的器物。比如,大家说,出兵器的墓多半是男性的墓葬,就是考古工作者根据大量实例最后总结出来的一个规律,一个大致可以遵循的规律。虽然,我们并不排除,历史上偶尔也有妇女涉及戎事的例外,她们也可能随身携带护身的武器。

上文涉及的墓很多是女性墓,出土物很多是女性的器物。女性随葬什么,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古代墓葬,很多随葬物都是男女共用,区别起来很困难,但仔细比较,在种类上,在数量上,仍有差别。比如盘匜,男女都用,但古代媵嫁,出嫁女子从娘家带去的嫁妆经常是盘匜,这是规律。

古今中外,男女都爱珍宝,但爱和爱不一样。男人喜欢宝剑、宝刀,他们会用珠宝装饰刀剑。比如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的玉柄铁剑、梁带村27号墓出土的金鞘玉剑[图三十六]、下寺楚墓10号墓出土的玉柄铁剑,还有两汉时期的很多玉具剑,就是早期的宝剑。这是男人所爱。女人爱什么?主要是爱打扮。她们更喜欢穿金戴银、珠光宝气。杜十娘说,“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怒沉百宝箱(《警世通言》第三十二),“百宝箱”是什么,就是装金银珠宝、各种细软。

图三十六  梁带村27号墓出土的金鞘玉剑

上述器物,虽不一定都是妇女专用,有些器物的用途也还值得进一步鉴定,并不排除男女共用,也不排除有其他用途(首饰盒或化妆盒以外的用途)。但它们很多是妇女用品,还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这些器物,过去叫法比较乱,如何定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把我的想法说一说。

(一)方盒类的器物

上面总结,此类器物几乎都是女性墓出土,用途是盛玉器。这类器物,过去研究不够,大家不知叫什么好,叫法极不统一:

(1)或称“鼎”,或称“鬲”,都是瞎叫。鼎、鬲是煮肉、盛肉的器物,有三条腿,与此完全不同。即使方鼎,也不一样。

(2)或称“盒”,好一点,但不是古人使用的准确名称。

(3)或称“奁”,也不对。上面说过,古人说的奁,是装镜子、梳子、篦子和各种化妆品的。

(4)或称车,如上郭村7号墓出土的方盒,学者称为“小铜车”,甚至叫“刖人守囿铜挽车”,也不合适。这件器物,刖人只是装饰,虽有虎、鸟一类装饰,但并没有什么苑囿(类似野生动物园)存在,下面加车轮,只是个别例子,多数并不如此,现在的名称不能反映器物的功用。

上述例子,我讨论过第一种方盒的例(2)。2004年,我在提交山东枣庄市2004年“中国·山亭——小邾国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中已经指出,其正确定名是“匵”或“椟”。

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中,我也讨论过这个器名。

《论语》两次提到椟。

一次是《论语·子罕》,子贡说,“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贾)诸”。意思是,美玉这样的好东西,是一直藏在椟中好呢,还是等个好价钱,把它卖掉。孔子不能忘情于政治。他说,卖了吧,卖了吧,我就是等着卖的东西。我说过,他是“玉在匵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红楼梦》第一回)。成语“待价而沽”,就是出典于此。

一次是《论语·季氏》,孔子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意思是,虎兕这样的猛兽全都放出来了,龟玉这样的宝物反而没人赏识,白白毁在椟中。这是骂天下无道。他是把自己比作椟中的宝玉。

这两条材料可以说明,龟、玉是放在椟里。椟是放这类宝物的。

古代的首饰盒,有时做得太漂亮,让人忘了它是干什么的。比如第一种方盒,就非常华丽。韩非子讲过一个故事,叫“买椟还珠”。郑人觉得盒子比珠宝还好看,连里面的东西都不要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这个故事还透露出,椟也用来藏珠。

首饰盒是放珍宝的,没问题。但什么是珍宝,古今中外,概念并不一样。

比如欧洲、西亚、中亚以及欧亚草原,那里的人喜欢黄金和宝石镶嵌,我们更偏爱玉,金的爱好有,但不如他们突出。两者的传统不一样。中国,早期(商代、西周和春秋)和晚期(战国秦汉,特别是汉以来)也不一样。

中国,“金玉”是宝物的通称。“金”,主要指青铜,黄金虽然也是“金”,但“金”字并不专指金银;“玉”,主要指软玉,也包括某些硬度不太高,但色泽类似玉的美石。

明清时期,金银钗簪,镶嵌宝石,墓葬出土很多。这种风气,是战国,特别是汉以来受外来刺激逐渐发展起来的,早期并不如此。黄金制品,如金臂钏、金耳环和金箔饰品,商代就有,多半在周边地区(内蒙和邻近内蒙的陕北、晋北和北京,还有四川),两周,用黄金作带饰或剑饰,也很明显是受西北影响。黄金器皿,春秋战国之交出现,有绍兴306号墓和曾侯乙墓所出,相当少。白银器皿,战国晚期有一些,主要是小件器物(如银匜之类)。镶嵌工艺,商周时期,主要用绿松石,品种比较贫乏。

当时,玉佩和用玉作装饰,才是主流(当然,佩饰也使用水晶、玛瑙、绿松石等物)。小件宝物,龟、贝、珠也有一定重要性。玉龟壳和玉贝,是用玉仿造这类宝物,更是宝物中的宝物。早期的首饰盒或珠宝盒,主要是放这类东西。

藏玉的盒子,古代最通用的名称是“匵”或“椟”。

古代的首饰盒,铜木皆有,古书通用“椟”字。

古代的箱子、盒子和匣子有许多不同叫法。《说文·二部》把“匮”“匵”“匣”列在一起,转相训释,就是这类器物。“匵”本指木制的首饰盒,宋以来,字书另有一个“鑟”字,是指放印的铜匣。铜盒也是椟。

“匵”才是珠宝盒的通名,比“匮”更准确。

(二)圆罐类的器物

陈耘已经指出,也叫“匵”。

(三)圆盒类的器物

情况比较复杂,型态差异比较大,虽然从功能上考虑,我们并不排除,它们中的某一些,可能相当后世的“奁”。但这些器物当时叫什么,我们不知道。

很多问题的答案,还有待新的考古发现。

补记一:2008年12月19日,接香港中文大学褚馨信,她从《西清古鉴》卷三八(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846页)查到一件“唐方车香熏”[图三十七],这件器物也很明显是两周之际的铜匵。

图三十七  《西清古鉴》卷三八载“唐方车香熏”

补记二: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有一件器物与上图19相似[图三十八];保利博物馆有一件器物与上图25相接近[图三十九],可资比较。

图三十八  藤井有邻馆藏铜匵

图三十九  保利博物馆藏铜匵

李零

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国古汉语研究。担任过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国远东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2016年获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孙子古本研究》《李零自选集》《我们的中国》《中国方术正考》《花间一壶酒》《子弹库帛书》等。

(0)

相关推荐

  • 呦呦鹿鸣,周野之藏

    2012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村民在挖地基时偶然发现了青铜器.文物部门遂即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并发现了大量青铜器,被评为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批墓葬年代为商末周初,出土文物体现了历 ...

  • 华夏民族文化:重大考古发现!山西北白鹅春秋大墓出土大量青铜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2月9日发布重大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山西垣曲发现9座春秋早期的王卿高级贵族墓葬,出土带有铭文的铜器近50件套.专家推测,此处很可能是一处王畿内的采邑. 据考古专家介绍,新发现的 ...

  • 考古发现 | 山西隰县瓦窑坡墓地春秋墓葬M23发掘简报

    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省隰县县城北3公里的黄土塬上.(图一)由于墓地被盗严重,2005年,临汾市文物局和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墓葬17座,出土遗物丰富.根据资料整理和文物修复的进 ...

  • 一个落选年度十大考古发现的墓地有啥看头?反正两千年前果酒真香

    北白鹅墓地(海报引自国家文物局新闻) 前段时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终评展开,各单位纷纷宣传,北白鹅墓地化妆品铜盒解密周代贵妇妆容一时成为热点.尽管北白鹅墓地最终遗憾落选,但墓地发现的周代化妆品.神秘的人 ...

  • 最新 | 浮雕繁缛妆奁开→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铜盒正式全面公布啦!

    2020年4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山西垣曲北白鹅村,抢救性发掘了一处两周之际的高等级贵族墓地,此次共发掘墓葬9座,出土了铜.玉.石.金等文物500余件套.在这些丰富的出土文物中,有一类铜盒,造 ...

  • 现场直击|重大发现!山西垣曲北白鹅周代墓地!

    ▲垣曲北白鹅墓地M3:10 "匽姬"甗 甑部近口沿处后腹内壁铸有铭文3行11字内容为: "虢季为匽姬媵甗/永宝用享" NEWS 新发现 9座墓葬, 来自虢国的青 ...

  • 《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

    涨知识 2019年4月19日,"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巡展.21日我慕名前往参观,走进北16展厅,被眼前的展品震撼了,整个展览以齐文化 ...

  • 荆州擂鼓台墓地M29考古发掘简况

    搜狐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 > 考古 > 考古动态荆州擂鼓台墓地M29考古发掘简况发布时间:2018-06-13来源:点击:21132018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配合国家207国 ...

  • 李零 | 论中国的有翼神兽

    一.引言 有翼神兽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是一种使用材料很广.流行时间很长的艺术主题.这一主题包括若干不同种类(如带翼的狮.虎.鹿.羊等),其中尤以天禄.辟邪最引人注目.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它主要流行于东汉以来 ...

  • 李零:中国艺术中的'国际动物'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楚帛书的故事--中美两国调查记  主讲人:李零 [时间]2016年11月12日(周六)晚19:00-21:00 [地点]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福中一路200 ...

  • 李零: 中国考古本身就是世界考古

    李零曾是"古文字迷",觉得板上钉钉的文字最重要,后来他发现,文字是小,考古是大,尽管考古里好像有很多模糊的东西.近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睿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王瑞对李零教授 ...

  • 李零:中国城市的八大特点

    文章来源:<月读>2017年第8期. 李零,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国古汉语研究.其主要著作有:<孙子古本研究><李零自选集>等. ...

  • 李零:中国城市的特点

    李零 (教授) 我国城市,城比市更突出:军事功能很突出:自古就强调以中心统摄四方:多建于近水的平地:一般都是土城,但很早就包砖:一般都是方城:很高很大:人口多. 中国古代文明是个城市.金属.文字三大要 ...

  • 李零:中国考古本身就是世界考古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李零曾是"古文字迷",觉得板上钉钉的文字最重要,后来他发现,文字是小,考古是大,尽管考古里好像有很多模糊的东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睿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王 ...

  • 唐晓峰:李零的“中国”地理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李零所讲的"中国"地理,涉及一些自然基面,比如八陉.岳山.镇山.四渎.九州分界等,但也有不少不在这个基面,如禹迹.西周族姓分布.孔子"傍大国&qu ...

  • 李零:绝地天通——研究中国早期宗教的三个视角

    为什么我会热心于谁也不信仰.谁也不清楚的释.道兴起之前的中国宗教呢?原因很简单,一是我的好奇,二是它的重要.好奇不必说.它重要在哪里呢?这就是研究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它的宗教理解.如果你不理解一个民 ...

  • 李零:关于中国早期雕刻传统的思考

    悦·读 推荐理由: 秦汉以前的雕刻,特点是小. 本篇文章约2757字 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关于中国早期雕刻传统的思考 李零 古代尺度,常以人身作标准,如丈.尺.寸和仞.寻.步,都是取之于身.艺术品的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