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听取员工的意见?不懂其中诀窍的领导,容易被牵着鼻子走!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11卷 汉纪三

汉高帝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

【原文+译文】

齐人娄敬戍陇西,过洛陽,······。上召见,问之。娄敬曰:“陛下都洛陽,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对于定都洛阳、关中的利弊分析)略”

故齐国人娄敬去防守陇西,经过洛陽,······。高帝即召见娄敬,并询问他。娄敬说:“陛下定都洛陽,难道是想与周王朝一比隆盛威势吗?”高帝道:“是啊。”娄敬说:“(对于定都洛阳、关中的利弊分析)”

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洛陽东有成皋,西有、渑,倍河,乡伊、洛,其固亦足恃也。”

高帝询问群臣。群臣都是崤山以东地区的人,便抢着发言:“周朝统治了几百年,而秦朝经历两代就灭亡了。洛陽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洛二河,它的坚固也是足可依赖的了。”

上问张良。良曰:“(对于定都洛阳、关中的利弊分析)娄敬说是也。”上即日车驾西,都长安。

高帝又问张良。张良说:“(对于定都洛阳、关中的利弊分析)娄敬的建议是对的。”高帝当天就起驾动身向西进发,定都长安。

【解析】 

上面这一段其实很长,因此在选取的时候并没有全部选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资治通鉴》汉纪三中的相关记载。

简单的来说,上面这段是关于汉朝的都城应该放在哪里的讨论。

关中还是洛阳,二选其一,刘邦听了三波人的建议。

他们说什么,利弊分析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

今天分析的重点是,刘邦听这三波人建议的过程,有什么值得玩味的地方。

1.兼听则明 

《资治通鉴》、《史记》记载公元前202年的2月~5月期间,刘邦称帝后,发布命令建都洛阳。

之后,娄敬对刘邦分析了建都洛阳、关中的利弊。

刘邦询问了功臣的意见,他们表示洛阳更好。

刘邦又询问张良,张良表示娄敬说的有道理,然后才迁都长安。

刘邦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听取别人的意见。

只要别人的说的有道理,他就真的会去做。

但是,这里有个误区,所谓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是说谁讲的有道理你就要听。

万一两拨人甚至十几拨人说的都有道理,但是意见却相反呢?你听谁的?

搞民主投票,少数服从多数?这怎么听都有些扯淡。

看看东边隔海那个省,就是搞笑奇葩垃圾,什么玩意!

所以,善于听别人的建议,不是谁说有道理就听谁的,而是两边意见听了之后,再综合决策这才是最关键的。

别人说的你都听,不叫兼听则明,更不叫善于听取意见,这叫耳根子软没主见! 

2.不表态与表态 

听完娄敬和功臣们的看法,刘邦也没有表态。

在听完张良的看法后,刘邦立即表态行动。

这其中涉及到领导在听取意见时候的一个关键姿态。

即,不管对方说的有没有道理,当场最好不要给出决策,让子弹飞一会,多思考一下最好。

此外,哪怕当场对方说的不对,也不要去批评。

甚至,对方说的不对、不好,领导都要表扬他敢提建议的精神。

再看看刘邦在听完张良看法之后的行为:“上即日车驾西,都长安。”

注意,这其中刘邦并没有开会再和别人说,而是直接就这么干了。

这也是领导听完意见之后最重要的。

听意见的时候,可以多听、多想、多讨论。

但是,一旦领导听完意见做完决策之后,那就立即执行,别再讨论来讨论去了。

这个时候,领导已经决策完成,其他人围绕着做就行了。

3.相关利益既得者 

注意看材料中,刘邦在询问功臣看法的时候的描写:“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

这里有六个字,“群臣皆山东人”,这不是说今天齐鲁大地的山东,而是崤山以东。

洛阳算是山东的核心区域,对于这些山东人而言,非常有利。

这就像你们公司要搬迁个新地址,老板让你选地址,一个是离你家20多公里远的郊区,一个是你家小区对门,你会选哪个?只要脑子稍微正常的都不会选郊区。

这里要记住,人所做出的选择,绝大多数都符合其个人利益,或长期或短期。

当刘邦问定都哪里的时候,作为山东人的功臣们,必然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洛阳。

并不是洛阳真适合做都城,而是符合他们的利益。

作为领导,面对员工提意见,亦或者询问看法时候,一定要明白这件事以及员工表露出来的态度,与他的利益有什么关系。

即,从既得利益者的最嘴里,你只能够听到他表态维护他们的利益,以及争取更多的利益。

至于减少他们的利益,你觉得能从既得利益者的嘴里说出这话来吗?

4.利益取舍 

那么为什么刘邦会选择建都关中?

分析这个问题,娄敬和张良都表示了自己的看法,这里不去过多讨论。

从两人的看法,以及功臣们的看法来看。

简答的来说,刘邦选择关中,归根结底就一点,符合他的个人利益或者说符合汉朝统治者的利益。

这一点,其实和第3点同源,但是又超出高于第3点。

拿职场中的做事来举例子,利益的选择有三个点。

其一,围绕事情本身,把事情做好,符合事情本身的利益

其二,围绕做事的人,把事情做到符合他的个人利益。

其三,围绕做事之人的领导(或者相关人),把事情做到符合领导(或者相关人)的利益。

三者的利益,可以统一也可以完全相悖,当绝大多数时候是在中间调和寻找平衡点。

举个简单例子,领导请客吃饭,让你掏钱。

如果围绕请客吃饭,那么是不计成本,让大家吃好喝好。如果围绕你的个人经济利益,那就能省则省。如果围绕领导利益,那就是让领导如何开心。

所以,中间的平衡点就是,花最少的钱、办最漂亮的事、让领导开心。

对于刘邦而言,此刻他的选择就是基于个人利益、汉王朝利益。

既然如此,那么何必要听那些功臣的看法。

【启发】

上面这几点,其实是关于一个领导应该如何听员工意见的思考。

听意见,不是单纯的听这个意见是否有道理或是否值得搞。

更要考虑听意见这个动作本身有什么意义。

以及,所提之人与意见内容本身有什么利益相关。

最后,至于意见是否要采取执行,考虑问题不仅仅是意见内容本身,更要综合考量多方的利益平衡。

所以说,你以为领导听员工意见很简单?

里面的边边绕绕复杂着呢!

不去思考这些,就容易被员工提的意见带到坑里。

员工提意见,他未必能思考得了这么多,他更多是从事情角度以及他个人利益角度考虑。

但是领导思考的层面就不能这么狭隘了,往往需要通盘、全面考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