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古风,游天地——道教古装,你值得拥有
道教服饰是一种涵融和显化着道教观念与价值的文化符号,是我们道教文化理念与价值秩序的高度集成化体现,是一种穿在身上的道文化载体。
我们道教的服饰,保存了很多古代社会的风尚,如冠裳、戴巾、佩玉等等。道教历来以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因而能够保留下来大量的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另一方面,我们道教服饰文化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在随着社会发展改进自身。
道教服饰和中国古代汉族传统服饰有很深的渊源。按照《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的说法:“古者衣冠,皆黄帝之时衣冠也。自后赵武灵王改为胡服,而中国稍有变者,至隋炀帝东巡便为畋猎,尽为胡服。独道士之衣冠尚存,故曰有‘黄冠’之称。”意思是说,道教服饰是汉民族的传统服装,上古的衣冠都是黄帝时所定的标准来制作;在赵国的武灵王引进“胡服骑射”之后,中华的服饰制定稍有变化,到隋炀帝东巡天下的时候,打猎时都是用的胡服,虽然社会服饰整体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屡有变化,但是我们道教服饰却一直延续保存了传统的样式,正如《援神契·法服》所言:“儒者之服,随世更易;独玄门法服,有三代之遗风”,儒家的服饰随时代不同而变化更改,但我们道教的法服,却很好地保留了三代以来所遗留的风尚。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道教的服饰无疑是“最具本土意义”、最能保存“三代遗风”的传统服饰,如果大家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古风”穿戴,那您一定不能错过,我们现在还在生活中运用着的道教服饰,其中有很多古风和传统文化元素,值得我们今天深入地研究和挖掘。穿一身古装,游天地,览古今,化万民,济群生,这样的古风你值得拥有。
我们道服的有很多的特别的讲究,例如我们的服饰会通过命名、款式、色彩等来表达和表现我们道教的摄生养性、保真修善等等理念。修道者穿上它们的时候,或者看到它们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这些服饰所代表的教理教义内涵,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道中时刻提醒自己清心寡欲、外扬道德、精进修行、教化众生。暂假衣服,随机设教:暂假衣服,随机设教,是我们道教服饰的教化功能的凝练表达。《三洞法服科戒文》对此有阐释:'上圣无形,实不资衣服,但应迹人间,而有衣服。若归真返本,湛寂自然,形影尚空,何论衣服?今虽示迹,略有九阶,要而言之,大归两种。一者无衣之衣,谓四梵之上,妙体自然,变化无常本无形质,或隐或显,应见化身,接引下凡,暂假衣服,随机识数,逐境分仪,神用自然,变化不测,此不衣而衣,示同凡也,二者有衣之衣,谓三界之下,乃至弃贤,质尚粗,未能合道,游行出处,要籍威仪,衣服阶修,致有差别。'
这段话是说,上圣仙真,本来变化无常,无所谓衣服,但为了教化人间,所以化显出各种衣服;所化现出来的用以教化的衣服大概有九个等级,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两类:一种是没有衣服的“衣服”,这是四梵天之上的神明们,本来没有形质,以化身接引凡间的人们,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化出不同的衣服。再就是说普通的修道者因为形质尚粗,所以要以服饰来区分修行品次的高低,以示道敏的威仪。正是基于这种教化功能的阐释,道教服饰制度赋予冠、較、褐、裙以特定的宗教意蕴。
道教服饰大致包括冠巾、法服、靴履三大项。《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巾冠品》说:“若道士,若女冠,平常修道,戴二仪巾巾有两角,以法二仪;若行法事,升三箓众斋之坛者,戴元始、远游之冠。亦有轻葛巾之上法,元始所服……亦谓玄冠。”简单地说,就是平时戴巾、帻,而作法事时戴冠。道教对靴履也有讲究。《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上说:“道士、女冠履制皆圆头,或二仪像……黄黑其色,皆不得罗绮锦绣”,“其靴圆头阔底,鞋唯麻而已”。布鞋、草履为平时所穿,高功法师作法事时才穿靴。
道教服饰多为黑、蓝、白三色。这些颜色素净而不花哨,展示道教的素朴风格。按照《洞真三皇经》的说法,则是为了“存甲子、甲寅、甲申之气,固身形”,即以甲子、甲寅、甲申之气坚固修道者形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