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张文瑶:第一次论文研磨有感

第一次论文研磨有感  

中山市南区竹秀园中心小学/张文瑶

9月22日写作组进行了第一次论文研磨,看着自己赶鸭子上架拼凑出的三千字,再比较小组成员稍微修改一下就能拿去投稿的文章,我真的是无地自容,第一次参加论文研磨的我有一些感触。

虽然第四期新成员们还不完全认识大家,组长和新成员也是素未谋面,但随着郭哥一声令下,整个会议室还是迅速按照小组分好,大家拉桌子搬凳子,同一小组的围在一起开始讨论。会议室不同于郭哥分享讲座时的鸦雀无声,整个场立刻沸腾起来了。

再说说我们自己小组的情况,22号上午,组长晓男就在群里告诉我们为了提高下午论文研磨的质量,让我们提前把论文打印出来,先认真阅读一遍。晓男、娟姐、珊姐是我们组的老成员,下午我看到她们不仅把每个人的论文都打印出来,上面还批注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研磨时她们对每个人的论文都如数家珍。尽管学科不同、学段不同,都能从选题方向、谋篇布局、标题框架上说出很多东西,提出非常多宝贵的意见,我不断地记录,每个成员的发言都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再加上正是因为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大家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这正是思想的碰撞,打开了我的视野。

参加写作组之前我的理想是如何能让自己在论文写作这条路走远点儿,第一次论文研磨之后迅速认清现实,只是希望自己能快点儿走上论文写作的这条路。回去的路上,对比着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我找出了三点原因。

一是选题没有方向,题目是一篇论文的灵魂,确定着论文的内容和框架。在选题之前,面对着郭哥给出的“教材分析”的方向,我无从下手。人教版教材和部编版教材我没有对比分析的方向,范围那么大,我更加不知道如何选;分析一个学段我把握不住;分析一个点我只是有些许的心得体会,又不知道如何才能深挖成一篇论文;分析一个单元我又不知如何下手;分析一篇课文我的知识储备又不足以支撑写一篇论文......那教材分析不成,就从文本分析着手试试看吧?于是我通读了王崧舟老师的《崧舟细讲文本》,王老师提到文本解读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也是语文老师想要抛开教参走向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进而走向特色教学,修炼文本解读的功力。书中举例讲到的十节课我都上过,有些还观摩了不止一两次,但看了王老师的文本分析,我觉得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太太太浅显了,如果写文本解读这个方向,道行远远不够,我被文本分析也劝退了。

二是日常积累不够,其实作为一线老师,我有过很多的体会和发现,但自己从来没有梳理过自己的想法、心得、困惑。就这样全凭着自己原有的经验的日复一日的教学,又能有什么进步呢?又能带给学生什么呢?再者,很多想法都是一闪而过,如果不及时记录就不能形成系统。在论文写作中,有些大的标题下我只能很片面的写出一个点,无法多角度更全面地把握问题,别人写论文是一气呵成,我就像是在东拼西凑,最后写出来的东西自己也不认识。以前自己上过的课,包括一些印象深刻的班主任管理心得我都没有整理过,过了就是过了,总觉得需要用的时候肯定信手拈来,现在才发觉大错特错。我现在对叶澜教授说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

三是在期刊论文中浸泡的不够,回到学校,我就把自己压箱底的那些期刊拿出来,刚参加工作时我的带教师父是区中心教研组组长,会把区里订的《小学语文教师》拿给我学习,但很羞愧的说,我甚至都没有翻开过任何一本,更不用说像郭哥和其他成员那样去研究了。今天看到这本期刊不仅仅是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还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我错过太多了。把自己放在论文的环境里浸泡,可能慢慢就会有方向。如果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想写出来的文章有水准是很难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次论文研磨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好事,我认清了自己在论文写作方面的不足,也知道应该努力的方向。有这么好的团队带领、这么多榜样指引,只要想,只要做,我相信一定会有所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