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北京又迎来一场文化盛事——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
唤醒大运河厚重的文化记忆来源:经济日报2020-11-16 09:27本报记者 杨学聪提起京杭大运河,人们自然会想起纵贯2500多年、绵延3200余公里的浩渺烟波。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北京的运河遗迹愈加丰富。如今,在保护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不仅为参观者带来惊喜,也让千年运河重焕生机。大运河北京段横跨七区,以白浮泉、玉泉山诸泉为水源,注入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经长河,引入积水潭(今什刹海),经玉河(故道)、通惠河,最终流入北运河。近年来,文物部门在白浮泉、玉河故道和路县故城等9处遗址点的考古中取得重要成果,古闸、堤、桥、码头等运河水工遗存重现,成为元、明、清三朝大运河漕运兴衰的明证。曾经的“故宫看门人”单霁翔说过,文物应该得到修缮,神采奕奕地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只有这样,文化遗产才有尊严,才能成为各个城市、各个地区发展的积极力量。历史文化是城市之魂,古都北京尤其如此。《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提出,大运河与长城、西山永定河,是北京文化脉络乃至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北京要系统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营造蓝绿交织生态文化景观,打造文化旅游魅力走廊。规划是这样提的,人们也是这样做的。在运河遗存不断被发现的同时,沿线的文物在保护和修缮中洗去经年的尘埃,被运河水穿成一串闪亮的“珍珠项链”。近日,古都北京又迎来一场文化盛事——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文化节期间,北京通过讲述对水源、水闸、桥梁、码头、仓库、古遗址、古建筑、石刻等各类遗产的保护修缮过程和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故事,让更多人读懂这本厚重的“史书”。位于昌平区的白浮泉,是大运河的最上源。如今,白浮泉遗址都龙王庙围墙、九龙池碑亭维修工程已完成。在海淀区,“运河第一闸”广源闸不远处,是皇家寺庙万寿寺。目前,万寿寺及周边地区全面腾退,今后将和延庆寺、五塔寺连片打造新的“打卡地”。取“漕运通济”为名的通州区则在绿心森林公园设置运河故道、千年惠林等36个景点,北关闸至甘棠闸河道通航后,大量市民来此泛舟……从专题展览、云端展示、学术讲座、非遗活动、文体融合到各种延展活动,大运河文化节用一连串活动聚拢起人气,阐释大运河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多渠道传播保护理念,让运河遗迹真正活起来。毕竟,妥善封存的文化遗产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段旧时的记忆;而“唤醒”后生动鲜活可亲近的遗迹,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融入年轻一代跳动的脉搏中,真正传承下去。[ 责编:刘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