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启丨难忘和村岁月(散文)

2019年的4月5日,趁着清明假日的明媚春光,我携妻前往阔别12年的皖北名村和村踏青赏花。

和村,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东南部,地理位置偏僻,早期名不见经传。村西是一列十余里长的丘陵,正好把和村与s101省道隔开,交通极为不便。虽然和村距离我老家仅十余公里,但我从未到过那里。直到1994年7月我师院毕业被分到位于和村北部的一所中学任教,才第一次与和村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在此工作14年,熟悉了和村山水草木,目睹她的巨大变化,更是难忘生命中与和村相关的岁月。和村的孩子基本都在我校上的中学,我当时年轻精力旺盛,一心扑在教学上。中午晚上经常不回家,抽空去附近的学生家家访。上世纪90年代初的农村还不富裕,一副破破烂烂但正在改头换面的样子,一条不宽的坑坑洼洼的渣子路南北贯穿全村,路两边是依山而建的各式平房,有纯石墙的,有土墙的;有低矮的茅草房,也有崭新的瓦房。有人家修了院墙,尚有不少人家仅几间房子兀然立在半山坡。

和村的乡亲们虽然还不太富裕,但人极热情。我家访时多是饭后去,而且一访多家,就怕给学生家添麻烦。不料家访结束动身要回时,很多家长极力挽留,有时我已冲出家门,又被几个家长合力架回,一定让我吃了饭再走,有时甚至找来陪客。吃的尽管不是什么美味佳肴,我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对教师的尊敬和对孩子成材的期盼,不过有时我还是被乡亲们的热情吓着了,特别是他们敬酒的方式,往往是主人拿出几个大玻璃杯,把一瓶白酒一分为二倒给在座之人,喝完再来。没有虚头,不要客套,先干为敬。几个回合下来,酒量原来不大的我晕头转向,很是狼狈。后来我干脆找家长来学校交流。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孩子自身也很争气,在我从教的十四年间,和村一个村便走出了几十位大学生,我亲自带过印象深刻的有在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被保送到法国读博的赵壮,安徽大学毕业后又考入华东师大读研的李明莉,曾在华东六省一市作文竞赛中获奖,后来考入毛主席的母校湖南师大的徐伟等人。还有一位家在和村的小宇同学,在上课期间,“扑通”倒在地上不省人事,我闻讯赶来火速把他送往附近医院,医生说是低血糖,注射葡萄糖后,我用自行车送他回家,向他家长交代了注意事项,因为看他家境贫穷,又报告学校减免他的学费,后来小宇考入安徽农大。作为老师,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教导下成人成才,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变了家境,没有比这些让我更高兴的事了,即便我因操心而慢慢白了少年头。

在与和村的乡亲交往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他们正在为改变现状而努力,和村土地不多,种粮食只能维持温饱,却很难致富。在几年前,当地干部请专家研究得出这里的沙土地适宜种植苹果和梨树,于是动员群众改种粮为植果树,因为一改历史上此地种粮的惯例,人们担心种果树不成,还要买粮吃,有些将信将疑。于是干部带头,先是小规模的种植,后来群众看到这样做的收益远高于种粮。开始转变观念,我到此上班之时,和村的果树栽植已小具规模,春天课余,我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梨花开满枝头,一簇簇无拘无束地绽放着,洁白如雪;另有艳艳桃花,如粉似火;金黄的油菜花不失时机,也来争妍斗奇。漫步花海,莺飞燕舞,鸟鸣啾啾,蜂围蝶绕,直让人如痴如醉,不知归处。不过当时的人们更注重收获,对这醉人的美景却没有几个在意,更不会向外宣传,“养在深闺人未识”,让人叹惋。

是和村见证着我生活的点滴。我的人生第一笔存款是穿过和村存起来的。我工作后,父亲让我自己管理工资,为以后成家做准备,当时银行利息也比较高,越过和村朝南,再经过两个村子才有一个乡政府旁边的信用社。每次工资下来后,留下生活费用后,我全部在那里存下来。三个春夏秋冬下来,我具备了成家的底气,此后我没有再让父亲为我操心。和村见证了我的坚韧持久。

我的第一次相亲经历也是发生在和村,我到学校任教一年多后,热心的同事和村人老李看我是单身,一定要把他邻居家的姑娘樱子介绍给我认识。但我第一次见到樱子时就知道不会有结果,气场不和。樱子人很漂亮,窈窕身材,修眉俊眼,师范毕业在村小刚任教两年。她不甘心在偏远的农村小学呆一辈子,她直接问我能不能调进城里,如果不能就无须再交往。我也很诚实地告诉她不能,一没关系二没钱。樱子用红笔写了一封信告诉我:她并不讨厌我这个人,只是自己不愿意在农村永久过下去,让我另外找个好姑娘。并特意在信尾交代,是临时找不到黑水笔,才用的红笔写信,让我不要介意。而我真的也没介意,毕竟没怎么交往,又志不同,道不合。老李知道结果后很是惋惜。但不管怎样,我心里还是感谢老李的热情和樱子姑娘的坦诚。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2008年我调往另外一所学校,告别了和村与熟悉的环境,热情的乡亲和师生把我送出很远。那时的和村果树已大规模种植,产品远销许多大城市,且有了品牌效应,但乡村旅游业还未形成。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村的春天来到了。先是淮北市东扩,新修的外环路从和村中间拦腰穿过,劈开西部的丘陵,一下子打开了和村通往外界的便捷之路。接着当地政府把和村定为“美丽乡村”重点建设项目,精心规划,大量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对外宣传,我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和村的报道。终于和村像一位俊俏的山姑,走出一隅,“羽化成蝶”的和村向世人亮出了她惊艳的面容,“七彩和村”已成淮北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代表名片。

宽阔的“苹果广场”,整洁有序的村容,生意兴隆的农家饭店,笔直的主干道,曲径通幽的林间木板小道。红男绿女,老人稚子,络绎不绝,徜徉其间。我久久地打量着曾经熟稔现在却陌生的景象,努力寻找和以前相关的记忆。因为变化太大,我和妻子一样只能成为游客,而无法以导游自居。洁白的梨花开得正旺,还是一簇簇缀满枝头,没有一个叶片,花瓣白的发青,素洁雅静,在四月明媚阳光的背景下,分外耀眼,桃花和菜花依然在争艳。妻子早已陶醉在这花的海洋中,摆着各种姿势不停地拍照。回去的时候,妻子兴致勃勃地买了一些和村冷库保存的梨子和苹果,除了自己吃,还要馈赠朋友。

在为和村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高兴的同时,二十多年前的一幕幕往事浮现在我脑海中,那个当年奋力拼搏的年轻身影好像在眼前晃动。眼前的梨花其实并不刻意与百花争艳,只是一身素洁呈现在人们眼前。牡丹虽艳,花开过后只剩下几片无用的绿叶。但梨树更大的好是待到秋后给人们奉献上甘甜酥脆的梨子。

在回程的路上,我想:如果做人要选一种植物做榜样的话,我愿人生是一株梨树。

作者简介:

朱良启,男,现年48岁,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烈山区淮北七中。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行参菩提》新媒体十大金牌作家。2014年开始散文随笔写作。先后有二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在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二百余篇,五十万余字。


(0)

相关推荐

  • 千名“蜜蜂人”梨花丛中授粉,一天挣80元

    4月2日,泓芝驿镇王过村的一些妇女在果园内为梨花授粉. 近日晋南天气晴好,气温上升,山西运城泓芝驿镇的万亩梨花逐渐盛开,由于梨树是典型的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果树,必须与其它品系的梨杂交才能结果.以前的梨 ...

  • 张庭府∶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过上"梨"想生活

    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万盛经开去农林局 李赟    7月中下旬到8月中上旬,正是黄花梨成熟上市的季节.走进万盛经开区万东镇五和村,大片大片的梨园一眼望不到头,漫山遍野的梨树上挂满了黄 ...

  • 【振兴路上】第一书记牵红线,农业专家忙田间

    原发表于2020-04,因"话题标签"需要原创文章才能收录,故重发,加注"原创"标签. 季春时节,山楂苹果正含苞,杏树梨树已坐果.4月16至17日,应山东农业工 ...

  • 朱良启丨难忘那时岁月(随笔)

    臧克家曾在诗中深情地描绘过一匹<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每次给学生讲解这首诗文时,一头骡子的形象便悄然浮 ...

  • 朱良启丨难忘毕业季(散文)

    一九九四年六月中旬,淮北煤师院.校园的各种花草长势正旺,天气已经开始燥热,和天气一样火热的是我们躁动的心,又是一届学生毕业时.我就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员. 其实早在五月时,毕业的骊歌已经奏响,学校给我们每 ...

  • 朱良启丨难忘的高考阅卷经历(散文)

    距离2019年全国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所在的高三年级师生都在全力以赴备考.与高考相关的许多记忆时时浮现在我眼前.这里谈谈我曾经的高考阅卷经历. 此前的几年间,经过学校推荐,区市教育局审核批准,我在 ...

  • 朱良启丨沉重的翅膀(散文)

    国庆节刚过,我几年前的学生魏成发来短信说好久没见我了,想见见我,和我说说这几年的人生经历感受,请我帮忙指点一下人生.我当时因为连续上课,去医院治牙痛,没空.终于在周二下午有了一点闲暇,告知魏成前来.一 ...

  • 朱良启丨少年往事杂忆(散文)

    我家书架上保留着两本小书,封面已经有些破损,这是我无数次翻阅的结果,被我用糨糊又粘了一层白纸加以保护.扉页上有我用少年时特有的硕大字体写的名字和购书时间地点:一九八三年十月十六日购于符离集书店.这两本 ...

  • 朱良启丨童年的游戏(散文)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物质生活极度匮乏,没有电视.电子游戏,没有变形金刚,没有丰富多彩的图书,每一场战争题材的老电影都让我们兴奋好多天,也没有几个家长舍得给孩子买玩具,基本上 ...

  • 朱良启丨“燕子”之殇(散文)

    2019年3月16日,正值人间三月天,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到处花红柳绿.这天本是周六,但我校高三仍在进行紧张的高考迎战备考.课间休息的时候,学校一位领导巡查,走进办公室面色凝重地告诉我们一个让所有老师 ...

  • 朱良启丨童年的“零食”(散文)

    妻子每次从超市回来,都会买上一些零食,什么水果糕点坚果之类的,她自己吃的倒不多,主要是硬让我和儿子吃.而我往往只是浅尝辄止,有时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就出现了童年时所吃过的"零食". 出 ...

  • 朱良启丨我家的“芝兰玉树”(散文)

    近日重阅<世说新语>,对里面一则小故事很有感慨.东晋时,太傅谢安问众子侄:"你们又何尝需要过问政事,为什么总想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子弟?"大家都不说话,只有车骑将军谢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