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新时代”和“高质量”两个关键

党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步入发展“快车道”,经济增速长期领跑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战略地位和发展位势更加凸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中部地区应准确把握“新时代”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性、竞争性、重塑性变革,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自主创新、区域协调、绿色低碳、开放合作、服务共享方面协同发力、形成合力,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激活创新发展核心动力,协同建设创新策源高地。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部地区应发挥科教资源富集优势,加强区域间科技合作与协同创新,加快推进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等高能级“大国重器”建设,不断攻克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独门绝技”和“杀手锏”技术,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全面对接国家战略创新力量体系,加快嵩山实验室、种业实验室等实验室建设,力争在优势领域创建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实施“双一流”高校能力提升工程,实现主导产业、主要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推动政产学研用主体贯通,人才、资金、技术和数据要素聚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挺起中部制造业硬脊梁,携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部地区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硬实力”雄厚,这是中部在全国争先进位构筑竞争优势的根本与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为国家产业安全提供坚强支撑。河南将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科技赋能和技术改造,推动装备、食品、轻纺、汽车、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迭代升级,加快迈向产业链“关键环、中高端”;加速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构建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链和千亿级产业集群;超前谋篇布局未来产业,聚焦氢能储能、未来网络、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坚持现有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实施未来产业孵化和加速计划。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打造联动发展强劲引擎。中部地区拥有中原和长江中游两大城市群、郑州和武汉两个国家中心城市,四个GDP“万亿俱乐部”城市,六个省份全部承载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使命。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各扬所长、齐头并进,深化合作联动和协同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加快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与县域经济“筑高原”同向发力,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国际化,当好“国家队”,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和创新体系布局,全面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地市形成增长极,推动都市圈协同联动,打造全省发展“双引擎”;筑牢县域经济底盘支撑,持续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提高县城承载能力和乡镇服务功能,深化放权赋能和开发区改革,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强化与中心城市的产业链接。

树牢绿色低碳鲜明导向,共同建设和谐美丽中部。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部地区肩负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生态安全保障重任,应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抓住生态保护这个“牛鼻子”,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向绿水青山要效益增活力,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加快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着力构建“一带三屏三廊多点”生态保护格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全面实施碳达峰行动,突出双控倒逼,强化节能降碳增效,严控“两高一危”项目,加快发展清洁低碳能源,做强绿色交通,推广绿色建筑,倡导绿色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好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骨干支撑作用。应把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自身发展、畅通国内外双循环的开放优势。对河南来说,加快构建直连主要经济区域的“米+井+人”字形综合运输通道,打造“内捷外畅、立体高效”的区域立体交通网络,全方位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优势区域牵手互动;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加快推进陆、海、空、网四条丝绸之路建设,高标准改革创新开放规则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一流营商环境,高水平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拓展开放合作空间;推动交通体系、物流枢纽与区域、城市、产业的互动融合,实现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

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走好共同富裕之路。中部地区常住人口超过全国的1/4,人民群众能否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事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部地区应把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朝着这个目标积极有为努力奋进。加快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不断提高教育、卫生、医疗、社保、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就业优先政策,以持证为标志加强技能培训,健全终身学习型、知识技能型培训制度,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增加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优质普惠托育服务等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改善民生中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