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行:周子、周口、相如镇
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你在沿途中看了多少风景,也不在于你是否到达了预期的目的地,而是在于你旅行中的那种心境的变化和丰富的经历......
年初的一个周末,三位买了小相机的影友相约到蓬安县城去走一走,体验交流一下小相机的使用技巧,所以我这一组照片均是由佳能G7X拍的。
对于蓬安县城,我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它与我的老家相邻,说陌生是因为我一次也没去过。在这个古老的场镇漫步了一天,对他的印象超过了我的预期。
蓬安县城的名字比较混乱,我记得小时候这地方叫周口,近两年又冒出一个周子古镇,来了以后又听说这里现在称相如镇了。问了一下当地人原因,他们也说不伸展。回来查阅了一下蓬安官网,才把这个事情弄明白。
原来这里是汉代大美女卓文君的男朋友司马相如的家乡,南朝梁代建县时就被命名为相如县,县城所在地称舟口;北宋仁宗年间一个名叫周镰溪的合川通判到南部县去拜谒尚书左丞蒲宗孟时路过舟口,当地的文人们把他截下,搞了一个文艺座谈会,周先生在这里发表了精彩演讲,当地人为他建了镰溪祠,把舟口也改称周子了;清道光三年设周口场,民国二年建周口乡。我党执政后,虽然经历了若干次区划小调整,都称此地为周口;一直到2006年,周口镇和相如办、白玉乡合并组建成相如镇。
到达蓬安县城以后,我们驱车到了嘉陵江边,相如镇的地貌与沿口镇差不多,但相如镇早就把滨江及老城区搞得风生水起,形成了旅游景区。
临江傍山的相如镇,因了山因了水,还因有了动人的千古历史,因此这里给人一种澄澈和灵动的气息。
一组铜雕沿江而立,吸引着来往的游客,向人们讲述嘉陵江第一桑梓的故事。
古镇的码头上,最吸引人眼球的当数嘉陵江渔民和江上的渔船。虽然是冬天的早晨,卖鱼买鱼的还是不少。
过了码头,再走一段滨江路,就来到了财神庙。财神庙是一座塔楼,登上楼顶,可以俯瞰小镇的全景。
千里嘉陵江沿途孕育了多少历史和古镇,而这条大江在被逐步渠化的同时,也逐步失去了原有的雄性和放荡不羁的个性,平静的江水抚平了嘉陵江号子的高亢激越,使宁静的古镇更加宁静。
古镇的房屋大多属瓦木结构,街巷因地制宜,临江倚山而建,低矮的房屋一家接着一家,青石路板一块接着一块,一切的一切,极具诗情画意。
古镇没有商业化的氛围,没有拥挤的人群,稀稀落落的游人随意而随性的漫步小镇,随着石梯上上下下,能感觉到古镇的韵味一直慢慢跟随着你,让你沉溺其中。
路边上不时能看到卖锅盔的小店诱人的香味弥漫整个小镇......
当地的小吃方酥与锅盔,如果你吃上其中一个,中午就不想吃饭了。
没想到在这里竟然遇见了王家场的一个打锅盔的女人,闲聊几句之后方知他是我邻家大叔的一个侄女儿。
据这位老乡介绍,她在广州打工的时候,一些蓬安人喜欢吃她打的锅盔,所以就邀请她到蓬安来打锅盔来了。
古镇上有几家卖鱼干的,走进这张氏鱼干,让我想起了老家打鱼的邻家大叔。
煮上一锅渣渣鱼,喝上二两老白干,这就是古镇渔家人的生活。
麻花是古镇的特色食品之一,我们在这里参观了一家麻花作坊制作麻花的过程。
腊肉是古镇的又一特色食品,我们在街上游玩时,到处都看得见挂有腊肉在卖,还看见一些住家户在加工制作腊肉。
古镇还有一个特色食品就是豆腐干,你看看这一买豆腐干的小两口工作得多么愉快呀!
河舒豆腐是蓬安独具特色的上等佳肴,产于距县城十公里的河舒镇,相传清顺治年间就有了名气,可惜这次没有口福。
卖麻花的女孩回萌一笑,居然被我用小相机居然抓拍到了。
漫步在老街上,突然见一家房屋里钻出一个小女孩儿,模样儿挺可爱,忍不住停下拍了一阵。
路过一家理发店,从设施上看,应该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东东吧。
古镇还保留着一家上世纪的国营商店,不知道现在性质变没变,反正模样儿没变。
濂溪祠的亭榭莲池,周镰溪在古镇发表精彩演讲的地方,也是‘爱莲说’初成的地方。
蓬安这个相如镇比起近年来那些打造的新古镇显得要原生态得多,是个民风淳朴、历史厚重之地。它不仅是司马相如的故里,还是颜真卿先生工作和学习过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吴道子奉最高指示画嘉陵江揽胜图的观景台,还有周镰溪讲学的濂溪祠;这里还有万寿宫,蓝华宫等等。
不过这些历史的人或物都已成为过去,其光华随岁月的流逝已烟消云散,应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古语。从遗留的“相如坟”、琴台、鲁公石、观景楼以及其它遗址和秦砖汉瓦上,还能让人追思他们的风流倜傥和文采画技而欷歔一声。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依旧照耀着的古镇还是那个古镇,值得看一看的也是这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