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英丨尧治河印象
早就听说过尧治河的盛名,据说是一个因开采磷矿而富裕起来的边远山村,至于村民是怎样个富法,只说是家家别墅、户户轿车啥的,于是就妄加揣测,那里的自然环境不知被村民开矿破坏成什么样子了,若干年后当磷矿采尽,他们的子孙靠什么生活?
直到终于有机会亲赴尧治河一睹那里的村容村貌、山山水水,我才禁不住哑然失笑,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忧天的杞人,抑或是一坐井观天的青蛙而已。精明的尧治河人走的是一条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创业致富之路。
途中,天上下起了小雨,后来竟越下越大,透过车窗,只能看到雾蒙蒙的山和庄稼地,随着车子越来越驶近尧治河,气温也越来越低,虽是盛夏,我们坐在车里仍然感到丝丝凉气,想到素日里忍受的三十多摄氏度的酷热,大家便赞叹这里实在堪为避暑胜地。当听得有人喊“尧治河到了”,车子也停下来,车门一开,立刻感到寒气逼人,我们中的大多数因为不了解这里的高寒气候都穿着单薄的夏装,而雨还是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下得车来,一个个忍不住大呼“好冷”。
导游为我们安排了活动行程。她先带我们到磷矿博物馆参观。据介绍,这是全国首座磷矿博物馆,由尧治河村投资建造,博物馆占地5000平方米,耗资3000万元,收集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磷矿样本,不仅如此,博物馆还以形象逼真的雕塑和图文并茂的电子屏展现了尧治河人劈山修路、开采磷矿的艰苦创业历程。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来到尧治河村广场,遇到一位60来岁的村民,老人非常健谈。我们问:“你们在这儿生活得很幸福吧?”
“是啊,是啊!”老人高兴地点头答应,回过头来问我们,“你们刚从磷矿博物馆出来吗?不打算到我们的民俗博物馆看看?”
我一听,脱口而出道:“民俗博物馆?你们一个村子竟然有两座博物馆吗?”
“当然了!你不知道吧?就在那边。”老人用手往前方一指,骄傲地说,“那里边保存了好多你们在别处看不到的东西哩。”
“那里面都有些什么呀?”我好奇地问。
“农耕文化呀,还有就是反映我们这里的风土人情的。”
“那些东西都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各家捐的呀,也有在各地搜集、购买来的。”
老人的话让我想起磷矿博物馆前用石磨铺就的广场来,一盘盘雕琢着漂亮的规则纹路的石磨和石磨间隙长出的碧绿的小草使得雨中的广场变成生机盎然、意味悠长的巨幅写意画,又恰似仙人在两山之间设置的巨型围棋棋盘。
立刻,我对他们的民俗博物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没法成行。
带着遗憾,我随众人向着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老龙宫进发。这时,雨停了,煦暖的阳光照在身上,顿觉一种说不出的舒泰和惬意。一路拾级而上,移步便是惊喜,脚底是不同颜色的石子铺就的形状各异的图案,道路两侧的水渠里流淌着清澈的山泉,两边相对平缓的坡地上种植着各类药材和苗木,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经过雨水的洗涤更显娇艳和妩媚,黄的紫的,白的粉的,在微风里摇曳生姿,散发缕缕幽香。极目远望,看不到一处裸露的山体,满眼是起伏汹涌的碧波和绿浪,树叶上尚未蒸发掉的水珠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途经一个湖泊,面积不大,湖水碧绿如玉,有人欢喜地说:“真想跳下去与湖水来个肌肤相亲。”导游却正色道:“千万不可小瞧这湖,最浅处水深也有8米。”这使我们不得不对小湖刮目相看,湖面平静如镜,几只漂亮灵巧的蜻蜓在水上轻舞飞扬,似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穿过湖上古色古香的回廊和亭子继续前行,一堵高大的白色墙壁陡然立于眼前,我一阵窃喜,以为终于到达目的地,可走到墙根往里看,并不见岩洞,而是更陡的让人生畏的几十级台阶,爬上台阶折转而上,才见更高更远处有一巨大岩洞,是为老龙宫。而近前是一院落,白墙黛瓦的平房,平整干净的场地,供人小憩的游廊、条凳,方便游人的洗手间等,无不体现出规划者的贴心和细致,而场地四周和道路两侧仿汉白玉护栏上雕刻的龙、祥云以及繁体“龙”字的精美图案,配以《庄子》格言,让游人未进“龙宫”就已经感受到浓郁的龙文化气息。
沿台阶继续攀登,便来到老龙宫前,迎面是一组错落有致的廊亭,正中廊亭之上是一黑底金字牌匾,上书“老龙宫”三个大字。龙宫前厅左侧是一湾湾浅水,湾湾浅水间有凸起的脊埂,恰如条条虬龙卧于水中。在浅水的尽头,塑有两条腾空而起的白色巨龙,继续往里走,浓重的湿寒之气袭遍全身,正当此时,老龙宫正殿展现于眼前,我们当即被她恢弘的气势震撼了!抬头仰望,龙宫巨大的穹窿在霓光灯的辉映下幻化出如梦的仙境,我仿佛不是置身岩洞,而是飞升于九天之上的帝宫,那种云蒸霞蔚、变幻莫测的美,让我变得词穷,一时间竟然找不到恰当的词句来描述所见之景,便想起李白的几句诗来:“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若不是有冰凉的水珠不时滴落身上,提醒我正漫步于亿万年所形成的溶洞内,还真以为自己正做客玉帝宫中呢。
据介绍,此殿长68米,宽55米,高29米,可容万人聚会。从正殿往后走,有左右两条通道。右走通往龙女宫,宫中有一大池,池水清冽,不知是地下河水,还是千年万年顶部滴落的水积聚而成。站在池边,感到奇寒无比,环顾宫殿,金碧辉煌,云霓变幻无穷,中国素有“云从龙”之说,就想:龙女躲藏在哪一片云后呢?设若她突然从云中跳跃而出,调皮地站到我们面前,我会惊骇而逃还是喜出望外?
从龙女宫原路返回,踏上通往九龙宫的路。更冷的寒气从四面八方袭来,我禁不住打了个寒战,身子缩得更紧了。这是一个比龙女宫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溶洞,由迎宾厅、百仙聚会、龙宫宝库和龙王的九个龙子的居所组成,分上下两层,高差相距50多米,宫内经亿万年积淀而成千奇百怪的钟乳石绚丽多彩,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从龙宫出来,外面阳光灿烂,青山如洗,空气清新得让人不想归去,只觉每一个毛孔都透着爽快。
经过短暂的休整,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向尧治河水库大坝进发。车子在大坝对面的公路上停下,我们站在公路上,遥望横亘在两山之间的巍峨大坝,看到从谷底紧贴岩壁级级修建的通往山顶的栈道,我突然产生一种匍匐膜拜的冲动——我愿用最高的礼仪向完成这伟大工程的建设者致敬!
下到谷底,来到大坝脚下——全省党员教育基地,佩戴着党徽的党员们排队肃立,面向鲜艳的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聆听尧神旅游公司总经理张勇讲述尧治河人传奇的创业故事。
动情的讲述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1988年甚至更早的时候。那时的尧治河是一个闭塞落后、极度贫穷的村子,地处房县、保康、神农架三县(区)交界地,是典型的僻远、高寒山区,那里不通公路,不通电,“山大梁子多,出门就爬坡”,“吃的供应粮,穿的烂衣裳,点的煤油灯,住的破草房”便是当时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1988年,孙开林被村民推举为村党支部书记,为了不辜负村民的信任和希望,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走上了一条漫长而又艰苦卓绝的创业之路,创造了高寒、僻远、蛮荒之地的致富奇迹。
为了开采磷矿,他带领村民劈山修路,没有资金,他把自家准备建房的4000元拿出来购买炸药,几位村干部也用自家房产作抵押为村子贷款,11月11日,他们打响了向贫困宣战的第一炮,冰天雪地里,凛冽寒风中,他们背着钢钎绳索炸药,攀上陡峭的山崖进行作业,稍不小心就会摔下悬崖,葬身谷底。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孙开林喊出了“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的口号。在党员干部的带头和激励下,全体村民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咽一把雪,经过两个多月的日夜奋战,终于打通了通往第一个矿点的6公里公路。为了这6公里公路,尧治河人付出了巨大代价,5人终身残疾,3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尧治河境内有两条河流,一条发源于老龙洞,名曰洞河;一条发源于绝壁崖缝的马面河。两条河的水量不大落差大,适合建电站,但必须在马面河上游修筑一个蓄水20多万立方米的调节性水库,还要在悬崖峭壁间凿出一个高3米、宽3米、总长6.4公里的隧道,以解决丰水期与枯水期水流量均衡的问题。如此巨大的工程,对于只有200多劳力的尧治河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英勇无畏的尧治河人没有被吓倒,他们用超凡的智慧和勇毅演绎了一出悲壮而凄美的现代版“愚公移山”剧。
1996年正月初六,工程正式开工。水库大坝选址在马面河的一个峡口,峡谷两边都是绝壁,修坝所需的几万方土石都得从1.5公里之外的山上开采运输,5000多吨的水泥、钢筋也得从2公里外人工运入,而且是负重攀爬陡峭的山崖!
没有路,不能借用机械力,完全靠肩扛背驮,从党支部书记孙开林、工程指挥长杨占杰到每一位民工,所有人的肩膀都被压肿磨烂!就在大坝即将封顶时,一场罕见的洪水将大坝冲了个一干二净,全村群众近半年的血汗就这样付诸东流!全村人禁不住失声痛哭……孙开林强忍住泪水鼓励大家:“不就是冲走了几万方石头吗?石头山上有的是,力气我们有的是,就是天塌下来,我们也能补上!”
不屈不挠的尧治河人擦干眼泪,重新拿起了钢钎铁锤,就连古稀老人和年幼的孩子都加入了这开天辟地的行列。历经整整一年的鏖战,大坝终于建成。人们说,这是尧治河人走向富裕的一座丰碑,我要说,她更是尧治河人伟大精神的象征!
尧治河人深知发展交通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他们凭着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硬是在悬崖峭壁和深山峡谷中凿出一条条公路,把山与山、组与组、户与户连接起来,更联通了尧治河与外面的广阔世界。为全村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把矿开到哪里,就把树植到哪里;把路修到哪里,就把树栽到哪里,走出了一条以矿补林、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富民、矿电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如此,他们还因地制宜,开辟药材基地、发展旅游业等。
如今的尧治河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全国文明村,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尧治河村党委再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党委书记孙开林应邀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奖。
仰望着不语自威的大坝,欣赏着“愚公移山”群雕,默念着镌刻于群雕基座上的文字——“筚路褴褛,以启山林”,我的内心充满了敬畏和感动。我知道,这一崇高荣誉不仅属于尧治河村党委,更属于尧治河全体村民。尧治河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河、每一条路、每一座桥梁、每一个隧道、每一道堤坝,乃至山上的每一棵树,都可以作证:美丽富饶的尧治河村当得起这份荣誉,勤劳智慧的尧治河人无愧于这份荣誉!
我们有理由相信,尧治河人在村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一定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6年7月
作 者 简 介
高英,系湖北省房县第一中学教师,有近十多篇教学论文在《人民教育》《湖北教育》《班主任之友》《教师继续教育》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另有十来篇论文在省级教育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特等奖。工作之余,喜欢读书,也喜欢用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有小说和散文在本地文学刊物《神泉》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