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难忘睡大通铺的岁月/武斌

前阵子回老家,顺便走进原来的孙吉高中,我的母校。走在校园里,回忆起过往的艰苦岁月,感慨良多,尤其不能忘记是睡大通铺的岁月。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在孙吉中学就读。带着新鲜感走进宿舍,这是一个和教室一样大的三间砖瓦房,门开在东头,比我们初中在北杨初中读书的宿舍大多了。一个班男生三十多个,来自附近的几个乡镇,全部挤在这个大宿舍中。宿舍是南北朝向的房子,里面南北面对面砌着两长溜的土炕,靠南边的土炕由于有一道门进来,所以相对于北边的那排土炕就要短上一米多。北边的那排土炕约九米长,要睡将近二十个人,南边的就只有七米多长,要睡十几个人。屋顶上吊着一个钨丝灯泡,估计瓦数也只有六十瓦。南北的墙上在高处各开了三个窗户,好在还是玻璃的窗户,可以在白天汲取外面的一点光亮。房顶能清楚地看到椽和檩,甚至上面铺的苇席杆,偶尔能感觉到泥土掉落下来。

其实,这样的土炕,就是我们俗称的大通铺,只是它更加简陋。两排和墙面一样黄颜色的土炕,有炕面,有炕檐,只是没有炕墙和烧炕的炕洞。炕墙在学校的宿舍里是不实用的,因为大家住的很拥挤,所以就不让它来牵绊。没有炕坑,是因为学校根本不可能烧炕。就是烧炕,也是不可能的,大么大的炕何时才能烧热,何况还需要大量的柴火。所以我们大通铺炕是实心的,下面全垫了土,上面用和着麦秸的黄泥用抹子抹平的,就是我们的炕面。炕檐是用砖砌的,把砖竖立起来,一块挨着一块。

我们在炕面上先要铺上一块厚的塑料纸,是为了遮住炕面上飞起的尘土。有时甚至还要先把炕面垫平,再铺上油布纸,以免睡在凹凸不平的炕面上,睡起来腰酸背痛。墙壁上也是坑坑洼洼的,泥土剥落,斑驳陆离,岁月的沧桑已经把它熏染的变成了黄黑色。也许是哪位学长在这里刻苦攻读,煤油灯的烟熏黑了这里。

在自己对应放铺盖的墙上,我们钉上一个钉子,用来挂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馒头网兜或者衣服袋。脸盆放在门口附近,一个挨着一个,牙膏牙具还有毛巾就放在脸盆中。好在,我们每周至少回去一次,大家几乎没有箱子。只是那样条件好的同学或远处来读书的同学,箱子就摆在自己的炕檐下。就这样,宿舍被填充得严严实实没有下脚的地方了,但开始变得有生机和活力了。

即使在冬天,宿舍里没有取暖的炉子,经常感到宿舍里很潮湿,但同学没有感觉到冷意,因为心里充满了希望。当时没有办法,要走出农村就只有这个独门桥可以走,学习的氛围特别浓郁。大家都是在认真看书,认真诵读,认真记笔记,教室占据了太多的时间,宿舍似乎只是我们晚上临时休息的客栈。那时我们的宿舍中没有空调,没有烧水的电器,就是连个插座也没有。我想,即使有大家也没有时间去享受,因为大家的理想就是走出这片土地。

班上所有的男同学挤在一个大的宿舍里,我们每个人只能拥有七八劈砖的宽度,最多也就九劈砖。一劈砖是六公分,八劈砖就是四十八公分,也就是说不到半米。我和隔壁两边的同学的褥子经常是重叠的,这样我们除了砖还有明显的分界线,就是中间褥子低洼的部分是自己真正的领地,而褥子垫的高的就像一个个田垄,简单地分隔着我们。

晚上回到宿舍里面,顾不上洗脚,也根本没有洗脚的水,灶上没有义务给我们烧水。我们迅速把枕头拿到炕檐,拉下自己的被子,钻进自己的被窝。好在我们年轻,头一挨到枕头,就呼呼大睡,当时的睡眠真好。早上还没有睡醒,双眼朦胧,就被清脆的铃声唤醒了,那是起床的铃声。我们就迅速起床叠被子,然后到灶上打一点水洗漱,全是冰凉的冷水,即使在冬天也如此,用冰凌渣子在脸上搓洗,还好我们的睡意全部被激走了。如果稍微起的晚了,班主任就住在宿舍的隔壁,他第一时间敲门催促,同学们也相互喊叫着或拉扯着被子,大家一个个就起床了。

夏天,宿舍像蒸笼一般,热烘烘的,同学们几乎都不盖被子,像一排排赤条条的白鱼,露着大脚丫子,汗味和汗脚味充斥在一起,但同学间的情感也交织在一起。当然,晚上不睡,打闹嬉戏再正常不过了,但在大家的谴责声中也入睡了。有时熄灯了,土炕上还有说话声和争吵声,班主任老师在外稍听一下,就会大声喊出说话人的名字,顿时宿舍就变得鸦雀无声了。

冬天,同学被子压着被子,连翻身都很困难,睡姿都是板板的,使腰身睡得直直的,像睡在一个个标准的模子里,以至走起路来都是抬头挺胸。有时回来睡的晚了,两边的同学几乎占据了你的位置,要把他们叫醒自己才能睡下。在大家睡下的时候,你走进宿舍,会闻到难闻的脚臭味,还能听到一个同学的打鼾声。更有甚者,有一位同学还有梦游症,半夜醒来他竟睡在另外同学的被窝里,自己的被子空荡荡的。

如今,和我一起睡过大通铺的许多同学考上大学已在外地工作生活。更多的还是生活在附近的乡村子里,但过着小康的生活。我真心祝福和我一起睡过大通铺的兄弟。

我常常怀念睡大通铺的时光,想起当时在土炕上发生的事情。一个恶作剧,一个不经意的玩笑,都深深地烙在我记忆的深处,那样的温暖温馨,让我们也充满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热爱。

作 者 简 介

武斌,1971年9月出生,男,汉族,山西临猗人,199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高级工程师,理学博士。2007年开始业余写作,2008年陆续在《地质勘查导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大地文学》等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近百篇。2013年出版了散文集《地质人在旅途》,2014年出版散文集《乡土乡音》,2016年出版散文集《成都拾遗》。有作品在“书香国土·智慧人生——山东煤田地质杯首届国土资源系统读书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并入选《书香·人生》。




玉润时光·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目录

玉润时光·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征稿启事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棉衣情结/李同书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长岛记忆/张春景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桃花尖茶歌/丁大成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童年的小虾米/张付伦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又见故乡石榴红/吕秀岭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故乡那座蓝砖房/惠永胜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敬畏巫溪/俞传美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消失的老莫/周小赛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走进中原第一古寨/郭东海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风雨草堂情/王院华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静美龙湖/毕雪静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心上灵泉/郑立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泼冷水/王俊丽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小蛮腰/陈传龙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鸟碗/郭建立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我的幸福就是你的模样/马玲

(0)

相关推荐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温暖的土炕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温暖的土炕     天津 孙元发    北运河两岸的农村,家家离不开土炕. 故乡的房子一般都是三开间,中间的是堂屋也 ...

  • 散文《我的杨中,我的爱》

    提起笔一时有些激动和感慨,竟不知从何写起.杨凌中学,我曾经的母校,就这样在记忆里跳跃着播放着,一页页一行行,温馨的画面,不停地穿插而行.        回忆刚上二年级的时候,因为杨陵小学,要办赤脚医生 ...

  • 郑信平(签约作家)丨大通铺

    大通铺 作者:郑信平(签约作家) 大通铺,是时代的烙印,只有在那个年代才有,也只有和我差不多年龄或比我稍大的才知晓何为大通铺.大指面积大,通则意味着通达通畅,也即这头能滚到那头,铺则是铺席. 顾名思义 ...

  • 信马由缰话当年·我的生活琐记(八)

    本文作者:张孝 疮疤勾起的回忆 每当我晚上脱衣睡觉,特别是洗澡的时候,就看到身上的一处处疮疤,大腿有,小腿有,左腿有,右腿有,就连后背虽然看不见,但用手指也能摸到一个深陷的小坑,那也是留下的疮疤.这些 ...

  • 随笔||青砖房大通炕

     青砖房大通炕 --那年那月的学校宿舍 金利波||河北 近日,县里各乡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拆除老旧危房活动.村里一座座低矮破旧.残垣断壁的青砖坯房被钩机夷为平地,或建停车场,或做体育健身活动之所.新农村 ...

  • 【望安山文学•“望安杯”首届全国征文大赛100号作品】李秀亭||怀念老家的土炕(散文)

    怀念老家的土炕 作者:李秀亭     主编:非   鱼 年逾八旬的我,离开生我.养我长大的老家快七十个年头了,每当冬季寒风呼啸.雪花飘飞的时候,对老家土炕怀念之情就会骤然袭来.尽管现在生活在具有中央空 ...

  • 大通铺

    (207) 大通铺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我离开学生的课桌走上教师的讲台也已经二十有年,现在想起我的学生时代,住校也是我印象最深的经历之一. 我们那时的农村学校都是平房,无论是学习条件还是住 ...

  • 农家土炕最温馨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方农村人.自儿时记忆起,家里的卧室里就有一面很大的土炕.顾名思义,土炕就是用土坯垒成的炕.这种土炕里面留有烟道.以前的农户人家,只要卧室里垒了土炕,外间屋里肯定也会垒有灶台与土炕相通.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俺大/吴群

    记忆中,俺大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头,中等身材,半白的头发,一年四季,离不开身的是夹在手中的香烟,走路时,两只手背在身后,无论春夏秋冬从没有系扣子的外衣飘在身后,飘在我的眼睛和心头,多年的风风雨雨中飘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在一些不眠的夜晚/韦汉权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在一些不眠的夜晚/韦汉权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春满思源/刘景常

    美丽的思源,花事正浓,行政楼后面樱花大道两旁的樱花树枝干壮实.排列整齐,大朵大朵白色的樱花早已挂满了枝头.就连前一阵子长出绿油油小叶片的海棠也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一片灿烂.学校医务室西侧金黄色的麻叶绣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在路上,爱在杭瑞线之间/董金官

    那年初夏,没有太多行囊,只有一个黑色的单警装备包.里面装载着我的十七年寒窗,父母佝偻的背影,还有往后那一身藏青色戎装的责任.我记不清自己是如何把它从那辆大巴车的储物仓,挪到警校培训学员的宿舍,只记得自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道口街的老澡堂/马双喜

    豫北名镇道口镇,在历史上曾被冠于"小天津"之称的美誉.这是因为晚清光绪年间,道清(道口至清化)铁路.卫河水路和土路(道口至濮阳.清丰.长垣.内黄等地)相交于此,因此道口成为豫北重要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荆条/梁丽平

    牡荆,是书本上的学名,在民间叫荆条,是马鞭草科落叶灌木,其叶对生,幼枝.新叶为绿色,花成串,生于当年生枝条末端,淡紫色,花期6至7月,荆花最亦酿花蜜,在中国北方地区广为分布,常生于荒坡山地阳坡之上,常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飘雪的日子/李增强

    印象中的青龙湖,冬季有一种颜色始终让人向往如初.亦如三月的垂柳永远钟情于和煦的春风. 青龙湖是个人工湖,偏安于小城的西北部.原先是一座废弃的砖瓦窑厂,后来蓄水成就了今天的青龙湖.如今,这里遍植绿树红花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杏祭/郭建荣

    时下正是杏子黄熟时节,看着满树橙黄的杏子,在绿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鲜艳剔透,忍不住流口水的记忆,又静静的漫步在脑海里. 小时候最喜欢这个季节,因为杏子熟了,它是冬去春来,山里孩子迎来的第一种水果,孩子们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淳朴民风在早集/陈广德

    爽利的一夜,在甜梦正酣的三更时结束.从临街的窗,又听见若有若无的阵阵"踏踏".哦,久违了,家乡早集的脚步. 这是窑湾,苏北小镇,京杭大运河从这儿流过.古时这河里有船,岸上有纤,纤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