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不用”,父母越觉得自己“没用”……
01
进京办事晚归,去大姐家里拿材料。
得知我没吃饭,大姐和大姐夫急忙下厨炒了四个小菜。
在她家,见到了她八十多岁的婆婆。
老太太手脚勤快,爱做家务,但近几年来,由于小脑萎缩,有些老年痴呆的前兆,常常做饭忘了关煤气,两人再也不敢让她下厨做饭。
她也知道自己的情况,没事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玩儿扑克牌,以预防和控制病情再往深了发展,而且,只要能干的活儿,她还是抢着干,尤其是洗碗。
刚开始,两人还觉得心有不忍,怎么能让老人洗碗呢?!再说了,让别人知道了就好像虐待她一样。但不让她洗,她就跟他们怄气:我又不是老的不能动了……
随后,她想洗就让她洗,两人再也没有拦着。
果然,我们刚吃完放下筷子,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老太太就立刻起身利索地抄着碗筷,摞起盘子,一边说我来洗碗,一边就固执地端起那一摞碗筷走向厨房。
两人尴尬地笑,我跟他们说,如果洗碗能让老人高兴,不妨让她去洗。她是想用这种方式告诉你们,我还没老,还能为你们做点事,替你们分点忧。
02
前段时间,我公公生病住院。
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出院后,他跟婆婆到我家住下。
之前,每年的冬天,我们都轮番邀请一直住在老家的公婆到城里住一阵子,至少能度过取暖季,但两人都笑而不应,理由是怕给我们添麻烦。
无奈之下,无论多忙,每周我们也会抽空开车回去,看望他俩,顺便在家吃顿便饭。
这次做完手术,为便于照顾,兄弟姐妹们一致同意住进我们一楼的家,进出都方便,两人也就不再坚持。
自两人来以后,与其说是我们照顾他们,不如说我们像个孩子一样被他们温暖呵护。
早上我们上班走,爱好干净的婆婆便里里外外收拾起来。早饭和午饭我们两个单位解决,老两口自己随意。等晚上我们踩着点下班,他们又做好了营养丰富的饭菜,静等着我们回家。
饭后收拾好碗筷,我和先生会陪他们看看电视节目,聊聊家长里短,一家人其乐融融,气氛融洽,幸福便满满地从心底里溢了出来。
我希望他们找到家的感觉。家,就是随意自在,就是顺心如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拘束,不刻意。如果你过于客气,管这管那,反而让他们始终有在外做客的感觉。
03
有个朋友毕业后留京,经过十年打拼,去年结婚,升职买房,扬眉吐气地把父母从农村老家接到城市,想让他们在城里安下家。
两人都很孝顺,先是每天换着花样带两人出去吃饭;担心两人累着,特意找了保姆;婆婆想用洗衣机,儿媳妇说我来;公公想干点啥活,儿子说不用;怕两人寂寞,教两人轮流换台看电视……
人生地不熟,说方言的两人出门就连交流都有问题。父母如进大牢,如坐针毡,多次反对,但反对无效。儿子动辄拿“孝顺”来说事儿,父母听了也隐忍下来,无论如何不能让村里人觉得儿子儿媳不孝。
没到一个星期,父母便留下一张字条,不告而别,说什么也不肯再来。
朋友很是不解,打电话气愤地问父母,难道我对你们不够好吗?!
父亲气呼呼地说:你的福,爸妈享受不了。我们不是相片,不用你供着。再说了,我们还没到吃喝等死的年纪……
后来朋友才知道,原来父母是心疼他在北京经济压力大,本来同意来是想帮儿子减轻一些家务负担,降低生活费用,没想到儿子的花销却越来越大,而且自己还成了百无一用的“废人”,这才执意离开。
其实,朋友和他的父母本意都是好的。但他没有理解父母,误会了孝顺的含义。他让父母把北京的家当成自己的家,却又剥夺了父母在家正常生活的权力,总把父母当客人,不让干这儿,不让干那儿,他们又怎么能把这里当家?!
一切都应该在适应中习惯,他们适应了,习惯了,才会把你这里当成家。再说了,老人又不是老到不能动了,干点活儿,做点事儿,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愉悦心情,不用非要制止。
这是老人的心理需求,在不影响他们健康的情况,儿女必须学会适度满足。
04
上心理咨询师课时,老师说起一个案例。
每当天气变冷,父母担心儿女会冷,打电话问孩子,给你做床棉被吧,外面卖的都不好,儿女们往往是拒绝,不用不用;家里的特产上市,他们看到了,也会想到孩子,你又怕父母累着,说不用不用;父母到你家,想做点家务,你说不用不用……别让你的“不用”,积累成了父母心里的“没用”。
想为儿女做点什么,是父母的心理需求。若长期得不到满足,父母的失落感会越来越重,认为儿女不再需要自己了。
老师建议,即使是一点小事,如果能让父母从中找到成就感,找到自我价值,焕发活力,就别拦着。
比如提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小要求,让他们刷刷存在感;比如他想待在老家,不要勉强,别用“孝顺”绑架,非要住在一起;比如,他想为你做点什么事儿,让他去做,别忘记感恩;比如,到你家住,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做饭洗衣,扫地擦桌,是生活常态,只有让他们像在家里一样,他们才住的踏实,也才能像在家一样自在随意……
孝,亦有“道”。有时,儿女的“需要”,才是父母求生欲强不愿服老的兴奋剂。老人有余热,请放手放心,温暖鼓励,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称心如意,让他们发光发热,证明自己还没老,证明自己还能行。
无论多老,父母都不想成为你的负担。父母和子女,彼此分担,彼此体谅,彼此信任,彼此照亮,才是老百姓的家常日子,温暖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