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五点启示
我们现在读《易经》,大都是指《周易》与《易传》两部分——传说中的《归藏》,《连山》只徒有其名,并没有人真正读过,至少没有发现有人读过的记载。
进一步地说,《周易》最初只有卦象,没有文字——文字是后来才有。
当然,这些文字最初可能源于“占筮”——古人在面对未知或难以选择时,习惯用“占筮”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做出判断,本质上是一种参照依据。
因此,《周易》中的内容以及后来的文字,很可能就是古人“占筮”的合集,也是古人对于未知规律的一种总结,尽管这种总结,大都没有经历实践的论证,但却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代表古人当时的思维与行为习惯,而探讨这种思维与行为,或许正是我们读《周易》一书最大的意义之一吧!
言外之意,《易经》的哲学意义,其实是从《易传》开始,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十翼”。
有人说,如果没有《易传》,现代人很难读懂《周易》,当然,就算有了《易传》,能读懂《周易》的人也不多。
为什么?
因为《易传》虽然是《易经》之传,但却可以独立成书,并形成一套完备的易学系统,甚至可以说,这套系统继承了上古以来最古老的智慧。
而这其实也是我们读《易经》——读《周易》与《易传》的另一种意义所在。
那么,读《易经》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至少有以下五点启发,即:
一、所谓“象”,通“相”字,古人讲“相由心生”,大意是说,一切现象,说到底,都源于内心活动的反应与呈现。
也就是说,我们读《易经》,不能执于文字与“卦象”本身,而是应该读懂文字与“卦象”背后的内容。
这就是读《易经》的第一点启示。
二、易者,变化也,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这就是《易经》诠释最核心内容之一。
甚至可以说,无未必没有,有未必有,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无相生,天生地养——有和无只是变化的属性,而非变化本身,或者说,除了属性之外,还有不规则和不可描述的客观存在。
三、《易经》既不是风水,也并非迷信,而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尽管《易经》最初源于“占筮”,但《易经》本身并不倡导迷信,而是教人心存“敬畏之心”。
四、古人讲: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读《易经》之人,容易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角——超越于自我的视角,正如《水浒传》中鲁智深所讲的那两句话一样——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正因为我知道我是我,所以,我才能够认清真相。
认识真正的自我,其实也是读《易经》最大的启发之一。
五、做人做事需要权衡利弊,扬长避短——而不是不懂变通,一成不变,正所谓“物极必反”就是道理,当然,这也是天地万物运转的规律。
所以,综上所述的这些内容,正是我读《易经》时得到的五点启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