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不再是一个人面对伤害
校园欺凌从来都不是偶发事件,也不是新近才出现的问题,它一直都在那里。
而且,更令人无可奈何的是,校园欺凌已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各国都没有万全之策。
但,我们不能放弃前进。
无解的难题?
到底该如何定义校园欺凌?
在我们周边的日韩两国,有专门的名词来形容这种发生在校园里的暴力现象。
在日语中,这个词写做“いじめ”(yi ji mie),在韩语中,受欺负的孩子被称为“왕따”(wang da)。“いじめ”和“왕따”现象是困扰日韩两国的严重社会问题。
分析日语和韩语中这两个单词的含义,可以看出校园欺凌在这两个国家中的定义,不仅包括青少年在身体上受到的伤害,还包括在精神上遭遇“孤立”这一看不见的痛。
而中国台湾地区则直接从英语“bullying”(欺负;恃强凌弱的行为)翻译过来,产生了“霸凌”这个名词。
在中国很多成年人眼中,发生在校园的欺凌行为仅仅是熊孩子们的“恶作剧”,是一个“开过分了的玩笑”,并不是应该拿到台面上来严肃讨论的事情。
所以,很多类似的事件到最后总是不了了之。
在10年前就出版的、中国第一部专业系统地研究此问题的专著《校园暴力控制研究》中就提到,校园暴力这一概念是一个官方和校方所回避和曲解的术语,也是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共识的术语。而10年过去了,状况恐怕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 《对校园欺凌说不!》一书中关于校园欺凌现象的漫画。
《校园暴力控制研究》这本书建议校园暴力界定为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攻击师生人身及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
今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从2013至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的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中抽取100多件典型案件样本进行了梳理,发布了一个调研报告。
报告显示,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校园暴力涉及的罪名还包括寻衅滋事罪占10%;性侵、侵财犯罪各占12%,还有很小比例的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
中美差异
很多人应该还有印象,就在去年,一则“中国留学生在美欺辱同胞被判重刑”的事件震惊了中美。
▲ 2015年3月,在美国加州读高中的两名中国女留学生遭到同为中国留学生的10多名学生长达7个小时的折磨虐待。随后,受害者在当地报警,警方调查之后,提起公诉。
▲ 一年之后,2016年2月,该案正式宣判。涉嫌凌虐和绑架同学的三名中国留学生翟某、杨某和章某和美国检方达成认罪减刑协议,三人分别获刑13年、10年和6年。
在中国家长还以为这是可以用“他还是一个孩子”等言辞来“摆平”的校园纠纷时,在美国却要付出牢狱的代价。
相对而言,美国对在校园暴力案件中施害者的惩罚要重得多。
美国也曾面临校园暴力愈演愈烈却无法可依的困境。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校园欺凌现象日趋严重,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当时的统计显示,美国每三个在校学生中就有一人受到过欺凌。
其后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各地州政府纷纷开始立法打击校园欺凌行为。
而且,美国法律不但规定了法庭对施暴者进行刑事处罚的责任,也规定了学校对学生行政处罚的权利。
美国新泽西州就在2011年9月开始实施美国最严厉的反欺凌法:
每个学校必须向国家报告每个欺凌案件,州政府将根据欺凌标准、政策和事件对每所学校进行评级;
所有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都必须处理向他们报告或他们亲自见到的任何欺凌事件;
欺凌者如果被判定犯有任何类型的欺凌,包括取笑或更严重的欺凌形式,他们可能受到的惩罚包括退学和开除。
而在其他国家,韩国早在2004年就颁布了《校园暴力预防及对策的相关法令》,日本也于2013年通过了《校园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开始了日本整顿校园欺凌现象的体系化。
反思的意义
▲ 1999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杰佛逊郡科伦拜中学发生了一起震惊美国的校园枪击事件——“科伦拜校园事件”。
1999年4月20日,两名青少年学生配备枪械和爆炸物进入校园,枪杀15人,并造成24人受伤,随后这两人自杀身亡。
▲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名作案的中学生此前就是学校里的“小霸王”,其中一名学生还在美国在线上建立了个人网站,内容包含教导他人如何恶作剧,制作爆炸物,以及很多针对学生和教师的暴力恐吓内容。
终于,这些恐吓和恶作剧在1999年4月20日那一天爆发成了惨剧。
这起事件被认为是当时美国最血腥的校园枪击案件。它让美国社会不仅深入反省枪支犯滥问题,也开始注意到校园欺凌现象和学生间的小圈子文化,反思在美国社会中常见的暴力电影和电子游戏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意识到这绝不是一个简单问题,不能仅靠法律约束去解决。
有一本《欺凌之国》(Bully Nation),就是专门研究中学生这一欺凌行为高发群体的代表性著作。它认为,中学生正处于孩子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因此行为中会同时混有欺凌和暴力这两个特点,对于这类人群,需要引导他们的行为更接近一个“成年人”。
我们今天把一个网络热帖、热传事件放到的桌面上来严肃讨论,就是因为我们意识到,在校园欺凌事件中,不应该只是单方面追究一方的责任,而是应该全社会都来担当责任。
实施校园欺凌的孩子有责,但要更多地反思家长、学校、社会和政府的责任,并完善相应的制度。
END
撰稿 / 张晶 路易莎
图片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