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库养鱼是怎么一个操作?来看看这里,教给你方法

水库养鱼是解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解放以前,有数的几个水库如浙江省的东钱湖、黑龙江省的镜泊湖和吉林省的小丰满等,渔业生产只停留于天然捕捞。1950年东钱湖水库才正式建场养鱼,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经营养鱼的一个水库。

1952年黑龙江省的太平湖水库,也开始放养鱼种。1952年到1955年,湖北省的金盆浴鲤水岸、北京的官厅水库和黑龙江省的镜泊湖等水库,也相继用来养鱼。随着农田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兴建水库日益增多。在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这些水库不仅用来蓄洪、滥溉、发电和运输,还发展了养鱼。近年来水库养鱼事业发展很快。

以湖北省为例,在以前的1965年全省水库养鱼水面为95.39万亩,成鱼总产量111.98万斤,到1971年水面已发展到197.04万亩,成鱼产量上升到1,600.09万斤,8年内利用水库养鱼的水面增加101.65万亩,成鱼产量翻了14番。以往不产鱼或产鱼很少的山区,积极组织水库渔业,也得到了收益,增加了山区淡水鱼产品的供应。山西省太行山区的昔阳县,1960年建成郭庄水库,1961年开始投放鱼种,1971年又建立起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等配套生产设施。从来没有养过鱼的太行山区,已建立了渔业基地。养鱼较早的一些水库,如浙江的青山水库、湖北省的梅川水库、辽宁省的清河水库等,在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水库养鱼,投资少、收益大,是水库综合利用的重要部门。抓好水库的渔业生产,不但可以提供大量的水产品,还为国家积累了资金。

水库是一种人工水域,也可叫人工湖泊,同天然湖泊相比较,两者在形态和性质上都有很大差异。因此,水库渔业有其一定的特点。不过从养殖角度看,湖泊和水库均属大面积的渔业生产,在放养方式同养殖措施上具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湖泊和水库养鱼(包括天然河道养鱼)也可统称为大水面养鱼。

一、拦鱼设备

水库由于蓄洪、灌溉或发电的需要,水的交换量大,放水时间长,这给渔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汛期,放养的鱼种顶水而上,待落水后往往搁置于上游浅滩而干死。溢洪期间,如果没有拦鱼设备,鱼类又会大量外逃,造成损失(表36),因此,水库养鱼不得不重视拦鱼设备的建造。

由于流量大,漂浮勃多,除一些小型水库外,一般不宜采用竹馆、铅丝网拦鱼。青山水库曾在输水隧洞口下游先后用竹箔、铅丝网试验拦鱼6次,都被水流冲垮。自1963年以后,在输水隧洞口和溢洪闸进口处,试用尼龙网拦鱼,才有了良好的效果。湖北省的陆水水库,水面约8.5万亩,1969年建成主坝拦鱼设备。这种拦鱼设备,采用上有盖网、底有敷网的乙纶拦网,用抛域和锁子固定,拦鱼效果显著。在该拦鱼设备尚未建造之前,每次泄洪,都有大批经济鱼类随高速水流下泄,其中不少个体要被冲击致死或撞伤,起浮于水面。拦鱼设备建成后,就防止了上述死鱼现象。通过使用和测试,证明拦鱼基本成功。

某些小型水库拦鱼设备的建造,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般大中型水库适宜采用化学纤维作拦鱼设施。网眼大小主要根据拦截鱼类的规格而定。

水库的拦鱼设施应根据水库的水文特点等具体情况设计,不能生搬硬套。浙江省宁海县杨梅岭水库,有时泄洪量极大,漂流杂物特多,所以1966年有关单位设计建造了电栅拦鱼。在滚水坝和溢洪道口,设置了全长198米的电栅(图7)。经多年试验,证明排水顺畅,防逃效果较好。有的水库,根据洪水期,也可采用季节性防逃设施。即汛期在水库上游设置拦网,防止焦类顶水上逃;溢洪期间,在水库下游设置拦网,以防止从滋洪道逃鱼。大伙房水库在汛期到来时,采取拦捕结合,用拉网和张网横拦水库上下游,既起到防逃作用,又捕获了逃鱼。

拦鱼设备建成后,必须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尤以洪水期间,水流加急,水位上开,稍有疏忽,极易发生逃鱼事故。而且水库上游往往冲下大量漂浮物,如不能自动排除,漂浮物堆积在拦鱼设备上游,对拦鱼设备带来很大压力,故要不断清除漂浮物。方法是,把拦网放低1.5尺上下,让漂浮物随水流去,也可用人工把漂浮物捞掉。

二、鱼类饵料的培植

利用水库的天然饵料基础来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鱼是无疑问的。可是,随着水岸鱼类资源的不断增殖,经济鱼类的群体愈益扩大,天然饵料基础便有可能逐渐贫乏。因此,水库饵料生物的配置是发展水库渔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水库消落区的面积一般都很大,可以用来作为鱼类饵料的生产基地。如播种一季饲料作物,或种植其他可供鱼类饵料的农作物,即使水位上升,淹没了的饲料作物,对促进鱼类的生长还是有利的。表39介绍三种产量较高的草食性鱼类的青饲料,经杭州市水产试验场多年试验,证明效果很好。各地可根据水位消落情况试种。

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还想继续看相关文章可以多多关注下小编哦。小编会每天给大家更新不一样的养殖知识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