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增:我的成长历程——追梦

古人云:人生如梦。没有梦,就没有希望和憧憬;没有梦,就没有追求和奋斗。汗水的播洒,艰辛的付出,我的人生梦想终于开花结果、五彩斑斓,我也从一个普通的海岛教师,逐渐成长为特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市名学科带头人、市特色教师。

自发积聚:面壁十年图破壁

当老师,不是我儿时的梦想。似乎是命中注定,这辈子与教师有缘,且要经受磨砺。1979年,中考成绩优秀的我竟鬼使神差地被师范学校录取。两年之后,我又被“发配”到全县最边远的海岛、人称连江“西伯利亚”的苔菉。

海岛的生活、工作可真是苦啊!喝的水,要自个儿到数里之地去挑;住的呢,是破败的庙宇,还好几个人挤在一起;想回家一趟,100多公里路途的碾转、颠簸之苦自不待言,就连一张车票竟也紧张难求。最恼人的还数教学资料的严重匮乏,除了一本不知用了多久的教学参考书,一无所有,全然没有老教师为初出茅庐的我们指点迷津、专业引领,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至今难忘雨中的第一堂课。我所教的班级在残破的两层楼房的下层,楼房位于低洼地带,一下雨,水就流入教室。上第一堂课那天,正巧天下大雨,教室里早已水漫金山,无奈之中,我只好赤脚上阵。哪知道,漏船偏遇连风雨,课到一半,突觉头上异样,抬眼一看,惊呆了!只见一股灰尘从天而降,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原来,楼房年久失修,隔板留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缝隙,楼上学生稍有动静,灰尘就洒落而下。就这样,头顶灰尘、脚踩雨水,我完成了参加工作的“处女秀”。这样的教学生活整整持续了两年之久。

生活再苦,工作再累,但我总以“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自慰。“做任何事,都不能臭!”的朴素想法时时占据我的心。一到夜晚和周末,本地的老师都回家了,仅有的两个外地教师也外出玩耍了,空荡荡的宿舍就只剩下我孤身一人。窗外海风呼呼作响,室内蜡光昏暗如豆,我伏案而作,或备课,或练字,或练琴唱歌,做得最多的还是看书和写文章。看着看着,写着写着,不知不觉间,天边泛白,熹光微露,又是一个不眠夜!

就这样,靠“狠”劲备课、靠“韧”劲学习、靠“恒”劲积累、靠“闯”劲写作,再加上一周20几节的语文、音乐、美术、体育、历史、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使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为我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做了有益的积淀和铺垫,大大丰富了我的语文课堂教学。

自觉追求:乘风破浪会有时

教师成长固然需要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只有务实肯干、积极进取、脚踏实地,就会在现实土壤中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甚至成才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

1984年,连续教了3年三年级的我,终于可以跟班教学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班级啊,别的不说,只语文成绩就在全学区同年级二十几个班中倒数有名。当年,一个教师要想出名,毕业班教学是关键。为了证明自己,我怎么着也得搞点成绩来!我暗暗告诫自己。可是教学质量的提高岂能一蹴而就,面对着这烂摊子,该从何下手呢?我苦苦思索着。查查资料借鉴一下别人的成绩经验吧,可资料难觅,只有人手一册的《福建教育》可供翻阅。渐渐地,我对语文教学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并尝试着对教学来了“三板斧”:

一是采取“以点带面”的教学。当时的课文教学,推崇从头教到尾,费时多,效率低。我想,与其面面俱到,不如紧抓重点。这个重点就是课文的关键处、紧要点,特别是重要的词句、段落,必须重锤敲打,实现教学目标。

二是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老师讲,学生听,我总觉得这样学生只能得到有限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从中受益。于是,我结合课文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在课内外进行大胆的实践。

三是加强短文阅读的训练。要在短期内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仅仅进行拼音、字词之类的单项训练,必然枯燥乏味,效果也不佳。我想,短文阅读既涉及语文基础知识,又能扩大知识面,还能进行段的训练,为作文打基础,抓住了短文阅读训练,不就“牵一发而动全身”了吗?于是,我坚持在课文学习的同时,每天布置一篇短文,给学生阅读、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板斧”竟然收到奇效,留下苔菉学区的几段佳话!

佳话一:一个学区倒数几名的差班,两年之后,在全县毕业班统一考试中,语文成绩像火箭冲天似的猛然飙升,从全区二十几名,一下子变成第一名,轰动了全乡,令领导、老师们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佳话二:又三年后,我所教的第二届毕业班,语文毕业统考成绩名列全区榜首,班上的五位同学被连江一中录取。一个农村班级有如此多的学生上一中,这在当地史无前例,在全县也极为罕见,顿时成了海岛的一大新闻,为人津津乐道。

佳话三:1985年,我采用“以点带面”、“传授学法”的教学方法执教《春望》一课,因其教法新颖独特,学生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明显,而备受教研员和全体老师的广泛兴趣,好评如潮。大家感叹: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

佳话四:我的数篇文学作品在《福州晚报》等刊物上相继发表,两篇阅读指导文章刊登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上,第一篇教学论文《听课评议浅见》刊发于《福建教育》。这对海岛渔村小学来说,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啊!

自我完善:衣带渐宽终不悔

如果抱守以往的经验成绩,自己的专业就会停止成长。所以,一个有抱负的教师仅有专业追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行动上拥有专业探索精神,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不断进取,不断完善。

1996年,我以全县业务考核第一名的成绩,被组织公派到全县首所私立学校——福州树德学校担任小学部负责人,兼上不同年级的两个班的语文课,从此开始了教学历程里新一轮的征战。仿佛久旱逢甘霖般,县城小学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氛围再次激发了我的钻研激情,扬起了久存心间的当一个名师的梦之帆。

树德学校和福州市许多直属小学结成了兄弟校,这样,我就有机会接触兄弟校里的名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每逢名师们上示范课,我总是格外用心,不仅关注他们用什么理念、什么技巧进行教学,还深入思考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有什么推而广之的价值?每次阅读名师们的论著,他总要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什么地方可以借鉴,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不断反思,不断进步。在树德学校每年一届的教育教学年会上,我总是不放过锻炼自己的机会,上了《白杨》、《伟大的友谊》等数节高级别的大型公开课,得到了省、市教学专家和教师的肯定。一次,我应邀为一所乡中心小学上《陶罐与铁罐》一课,一下课,我便不无顾虑地问特级教师陈胜利:“我上课容易激动,有时候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音量的分贝,这样会不会影响了课堂的审美价值?削弱了课堂的艺术性?”陈老师一席话让我很受启发:“教学应该有激情,但是激情应该和适当的空白并存。一节优秀的课好比一曲起伏得宜的音乐,有强音也要有弱拍,课堂节奏也应该有缓急,强烈处可激发情感,空白点可引发思考。”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质疑、推敲中,我的语文教学技巧不断提升,形成了朴实、精巧、和谐、开放的教学风格。

我历来认为,教研、科研是培养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于是,我把教研、科研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联,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疑点、难点,自下而上地确定研究课题,使得课题实践和研究真正具有教学指导意义,更富有实践价值。这一阶段,我参加了国家、省、市级多个实验课题,还应邀担任城关一小学的课题研究指导工作。从此,奔涌的才思激荡成两岸旖旎的风景,取得累累硕果。实验课题获省市级奖,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教材教学》、《小学语文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全国20几家CN级刊物发表了近百篇的专业论文,我也先后被评为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福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福建省优秀骨干教师、福州市特色教师。

自成一格:咬定青山不放松

2002年,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同年,又晋升为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我感到格外光荣,同时又深感重任在肩。此时,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全县唯一的特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我该做些什么呢?一段时间思考后,我找准了自己的定位:长期身处教学第一线,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自身最大的优势就是凭借三尺讲台传播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老师有效地把新课程理念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目标一旦明确,行动就有了方向。于是,我努力做好几件事:

紧守讲台,以课示范。我以为,一个特级教师如果连课都上不好,又如何说服人呢?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躬身实践。我不仅坚守三尺讲台,还坚持上公开课、示范课。2004年,我参加了“送教下乡讲学活动”,在没什么准备的情况下,即兴成功执教了《曼谷的小象》一课,课堂实录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我还给自己出难题,要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每到一所新学校,我都要向老师们来个“安民告示”:“欢迎大家随时听我的课!”从此,我的每一节课都成了公开课,听课的不仅有本校教师,还有些慕名而来的外校教师。

借助平台,布“道”传“经”。作为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学科专家组成员、省市级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培训授课教师和指导老师,我充分利用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教学研讨、专题讨论、学术研究等活动的机会,作示范教学20多节,学术讲座近100场,为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鼓与呼。同时,还与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网上学术交流和研讨。今年3月,我有幸成为《福建教育》编辑部“与名师零距离”栏目特邀的福建省小学语文学科第一位嘉宾,就“教学细节:成就语文课堂的精彩”这一专题在网上回答了全国各地教师的诸多问题。我组织的《作文评语重真实性还是重赞赏性》和《教学价值纵横谈》等活动实录,也发表在《新作文》、《福建教育》等杂志上。

扶掖教师,培养新人。“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在苔菉学区十几年的自我摸索让我深刻体会到农村小学教师成长的艰辛,他们缺少同行前辈的提携,甚至连外出听课、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都少之又少。自己逐渐成熟之后,我的内心深处就隐约泛起倾力培养青年教师的念头。于是,互相听课评课、开列阅读书目、传授教学经验、指点教学迷津、辅导教材解读,成了我带教的日常功课。几年来,我指导、培养了60多名骨干教师,他们有的成为省市优秀青年教师,有的获得省市学科比武一二等奖,有的教学论文获全国、省一等奖或公开发表。

著书撰文,专业引领。在我看来,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得意而忘言”。为此,我提出了语文教学必须“言”“意”兼得的教学主张。而要革除这一弊端,除了教师要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外,教材的编撰也是重要一环。对此,我大胆设想,提出要编写“语用型”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新思路,相关论文《为阅读教学现状“把脉”》发表于《福建教育》,《文章图式及其对学生习作的影响》刊发于《小学语文教学》,《建构“语用型”小学语文教材的思考与设想》即将在《课程·教材·教法》上发表。同时,我还编著、出版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的教师教学指导用书和学生助学用书20本,二十几篇教学设计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教材教案系列丛书》和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名师同步教学设计》中。

(来源:特级教师家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