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特辑】肖水泉 ‖ 成都,走了一位喊魂人

成都,走了一位喊魂人
肖水泉(四川金堂)

流沙河先生曾写了一篇《为成都人叫魂》的文章,他想把成都人吃掉的,挤掉的,赌掉的,斗掉的,吹掉的,跑掉的魂都一一喊回来。结果直到今天,成都人的很多魂,也没真正归来,作为喊魂人的他,却安详地离开了。

《为成都人叫魂》为流沙河先生为“老成都列系”丛书(共6本书)所作的序(图片来自网络)
追随世界潮流,引入外来文化,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区的排头兵。当今之成都,拥有不少跨国公司、上百条国际航线、众多五星级酒店、四通八达的地铁,还有数不清的西餐厅,以及号称世界第一大的单体建筑国际会展中心等。客观地说,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文化内涵,成都都在与世界接轨。然而,所谓的兼容并蓄,所谓的他山之石,有时候弄不好就是一杯五味杂陈的鸡尾酒。因为一旦走得匆匆忙忙,一旦目不转睛地直视前方的路,就容易忽略了沿途的风景。于是乎,不少文化人都在呼吁国人要坚守,要传承自己的文化。成都,更不能丢掉自己勤劳勇敢、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敢于创新的精神,因为这是成都人的魂。
成都劝业场(图片来自网络)
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的外来文化影响中国文化的进程。一次是自公元1世纪以来,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在经过彼此冲突、相互融合后,最终形成儒、道、佛三大脉络,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成都作为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不仅抗住了这次巨大冲击,而且巍然不动,一跃成了中华文明的顶梁柱之一。第二次外来文化的影响,应该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来势汹汹。如今的很多年轻人以吃洋餐、喝洋酒、过洋节为傲,最离谱的是有人不分青红皂白地认为,只要是带洋字的东西,统统都洋气十足,对自己祖先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完全是毫不在乎。其实,不光是成都,也包括很多开放的沿海城市,面对这次外来文化的海啸席卷而来,大家的魂都丢得差不多了。为此,党中央提出“四个自信”的要求,引导大家把魂留住,把根留住,把老祖宗的好东西都留住。
流沙河为成都喊魂的形式非常特殊,他一生都穿梭在古老的汉字中,就像一位赤脚者提着灯笼,在河床上捡拾玉石一般。流沙河曾说:“文字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源头,学习文字,这才是爱国主义,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应该保留一点本民族的东西,那个才是我们的灵魂。”晚年的流沙河,擅长于破译文字密码,对文字解释独具慧眼。记得沙河老师在解释“水”这个字时曾说,篆书的“水”字,为什么中间一笔连贯,而两边的断缺呢,那就是代表干流的速度快,靠近岸边的流速慢。这说明古人造字不仅意义丰富,而且观察得非常仔细。其实,先生所言,我们完全可以在浩瀚的文字海洋中大量地举一反三。“我们一旦熟悉了汉字的内涵,就会对它产生感情”,这应该就是沙河老师眼里的汉字之大美所在。

话说中国的汉字有“三美”。

一则形美。一点一画,精妙组合,特别是汉字的书法,可谓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尽血脉,是形美之所在。最近看见一些媒体,把沙河老师尊为书法家,就他那手清秀而飘逸的“沙河体”来说,应该是当之无愧。

二则是汉字的意美。我们的汉字几乎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比如沙河老师对“家”的解说——母系制社会,一家之中主政者为女性。婚姻制度“招郎上门”,男迁就女,这种行为叫家。先民觉得这种行为,好比牵公猪往母猪那里进行配种,所以造出屋盖下一头豕的家字,作动词用。怎知那头并未标明性别的豕就是公猪?看甲骨文发现在腹下添一画,方知其为牡。牡豕曰豭jiā,四川人叫“脚猪”。豭声读讹了,错写成脚。如今上门女婿仍被呼为“寄豭”。秦始皇下令:“夫为寄豭,杀之无赦!”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咱们把汉字仅仅作为一种记录符号,是多么地浪费啊。

汉字还有声韵美。确实,一个文学创作者,要想自己的文章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必须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即便是今天写散文的大家,也免不了时不时来点排比句,来点仿骈文之类的东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才真正带劲。大家想想,流沙河那首《理想》,是不是就非常淋漓尽致地把汉字的声韵美展现出来了?不愧为大家手笔。

康桥朗诵作品:流沙河《理想》

沙河老师对中国文化的坚守,其实也是对成都的一次次喊魂。如果我们没有传承好自己的古老文化,成都就一定是一座没有灵魂之城。所以,成都的一些媒体,经常把沙河老师的研究成果予以展示,金沙讲坛也经常邀请沙河老师去讲课,凡此种种,这都是在为成都喊魂。“若有‘时光隧道’可通古代成都,从灯火辉煌的大街忽然跨到1000年前月明星稀的解玉溪岸,隔墙听见寺僧晚唱梵呗,钟磐悠悠。若召迷魂归去,我愿留在那里,不再返回……”如今,热爱成都,懂得汉字的流沙河走了,谁还会为了成都的魂,带着我们在这愉快的海洋里继续遨游?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