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牡丹
本文同时在封面新闻发布 ,作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情信息工作处 朱丹
秦汉前,它是籍籍无名的野花,因与芍药同宗,被唤作‘木芍药’。南北朝的某个午后,一位叫谢灵运的诗人在“竹间水际’发现了它。隋时它步入宫廷,唐时又盛于长安,被誉为“花中之王”,从此名动天下。御衣黄、葛巾紫、碧纱笼、洛阳红……是它的颜色;珊瑚台、老僧帽、观音面、盛荷莲……是它的模样。它艳压群芳却殿春而至、国色天香却并不媚俗、见惯富贵又淡若云烟。花开时酣畅淋漓,花落时惊心动魄,盛放与枯萎之间,任是无情也动人。
夜惜衰红把火看牡丹与暮春之境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陆机《文赋》也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外界的事物常挟有一种不可抗的力量使人心生震撼;人的内心也常怀有一种不可遏的感情向外物倾注。叶嘉莹先生称这种感应最重要或者说最基本的一个原因是来源于生命的“共感”。古人认为,赏桃花宜乘舟,赏玉兰宜月下,赏兰花宜置于书案之间,而赏牡丹,则宜夜阑秉烛,于烛影摇红中,看一枝娇艳,半开微吐。置身于如此非烟非雾的仙境中,自是花不醉人人自醉。这夜阑秉烛赏花,含有浓厚的惜花之情;而对暮春牡丹的珍惜,也蕴含着对青春的眷念和无限挽留。
题所赁宅之牡丹王建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燋。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此诗由爱花、怜花而至惜花,感情层层推进,抒发了作者对牡丹的赞赏与爱惜之情。前四句赞美牡丹的美艳:紫花丰腴,光泽均匀细腻;红花鲜艳,羞退美人胭脂面,如此妖冶妩媚让人心绪不宁、神魂颠倒,确实是“恐是妖”。后四句写对牡丹的无限眷恋之情。娇花名卉的厄运正是风吹日晒,怜香惜玉的诗人不由得祈祷:“且愿风留著,唯愁日炙燋。”“零落”的诗人拾起“零落”的花蕊,回到屋里把它当香烧了。花的香气陪伴着他,似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诗中不仅有香花的摇落之悲,还有美人的迟暮之叹,更有诗人“白发初为吏”“终日忧衣食”的命运之感。
惜牡丹花二首白居易其一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其二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第一首诗通过独特的视角,把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表现了诗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和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惋惜。第二首诗具体细微地刻画了风雨过后落红满地的景象,极尽强调、渲染之能事,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花惜花之情。全诗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李商隐仿白居易此诗而作的“客散酒醒深夜后 ,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同样表达了诗人的惜花心情。
牡丹雍容艳丽, 玉笑含香 ,唐宋文人在诗词中毫不吝惜地赞美其容颜、姿态 、神采 。徐夤“娇含嫩脸春妆薄 ,红蘸香绡艳色轻”(《尚书座上赋牡丹花得轻字韵其花自越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中移植》),用拟人手法写牡丹的艳丽。徐凝“虚生芍药徒劳妒, 羞杀玫瑰不敢开” (《开元寺牡丹》) ,则用了鲜明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写出了牡丹艳压群芳的特点。李清照“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 。妖娆艳态 ,妒风笑月,长殢东君。”(《庆清朝·禁幄低张》)群芳过后,牡丹如同拂晓新妆的美人,更加清丽妩媚、傲然怒放。皮日休称它“竞夸天下无双艳, 独立人间第一香”。更有“临轩一赏后 ,轻薄万千花” (汪洙《神童诗》)的名句。同时,文人们还赞颂它风格的高尚。“迟开都为让群芳” (殷文圭《赵侍郎看红白牡丹, 因寄杨状头赞图》) , 敢让百花先 , 敢殿三春后, 不愧为“万万花中第一流” (徐夤《牡丹花二首》)。
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与富贵繁华
周敦颐《爱莲说》中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何以从唐以前鲜有所闻的花卉一跃而成“富贵”之花呢?除了与武则天“叹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浸盛。”(唐舒元舆《牡丹赋》)外,更为人称道的是唐玄宗、杨玉环沉香亭赏牡丹,李白奉制作的三首《清平调》之事。名花与倾国两相交映,牡丹富贵之意蕴由此奠定。从宫廷到民间,牡丹花叶繁茂的状态也与世人渴求繁华盛世的理想暗合,文人用尽华美之辞藻,极力描摹“国花”牡丹色之绚烂、香之诱人、态之婀娜。与此相对应的是,世人对牡丹的痴迷,令朝野为之玩物丧志而不顾稼穑之艰,于是一些针砭时弊之作也应运而生。
赏 牡 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以芍药娆艳美丽却缺乏骨格、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花开时节动京城”,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和美感。全诗运用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将牡丹富贵和权力相交融的“国色之美”通过赏牡丹这一民俗盛事展现出来,牡丹“花王”“国花”的王者风范,赏花时节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在众花之中独领风骚,蕴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情趣和理想的人格精神。
清 平 调李白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谈到关于牡丹的诗词,谪仙的这三首诗是如何也绕不开的。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将牡丹与杨贵妃交汇在一起,言在此而意在彼,读来如觉春风拂面、花色满眼……第一首从空间角度,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衬托出杨贵妃的天人之姿和花容月貌;第二首从时间角度,用抑古尊今的写法,写杨贵妃的天然绝色,远胜过巫山神女、汉宫飞燕。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从仙境古人回到现实中的沉香亭北,并将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买 花白居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此诗体现了白居易“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诗分两部分,前十四句写京城贵族买花的盛况;后六句写一个“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的感叹:一束红紫牡丹花就要十户中等人家的一年税赋,达官贵人们所买的奢侈品又岂止一丛花?田舍翁的长叹,也是白居易的长叹,这一形象在如花似锦的帝城,显得那么不协调,但正是这鲜明对比、辛辣讽刺,更为深刻地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在白居易另一首《牡丹花》中,诗人也发出疾呼“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晚唐的王毂(一作王睿)直言 ,“牡丹妖艳乱人心, 一国如狂不惜金。曷若东园桃与李 ,果成无语自垂阴” (《牡丹》),含蓄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体现了一种平民化的审美情趣。唐代柳浑则认为“数十千钱买一棵”的牡丹“也共戎葵不较多” (《牡丹》) ,戎葵即非常普通的蜀葵,遍布田野。柳浑将之与牡丹作对比 ,有着丰富的潜台词。全诗不着一字褒贬, 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好恶。
独立东风看牡丹牡丹与去国怀远
如果说,唐朝文人对牡丹的欣赏和痴迷是唐王朝盛世时代精神的展示,洋溢着唐朝所特有的自信开放的恢宏气度、一视华夷的大国风范和积极外向的文化精神。那么,在宋朝,尤其是靖康之难后,文人们面对牡丹,除了部分歌咏牡丹的天香国色外,更多地是倾注了山河破碎、乡关沦陷的悲怆,倾注了济时忧国的情怀和身世浮沉、报国无门的愤懑。
咏 牡 丹陈与义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这首诗是陈与义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寿圣院塔下时所作,此时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洛”,指河南的伊河、洛水, 代指洛阳 )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有十年了。此诗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然而眼前的景况是怎么样的呢:时间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家国依然破碎,故土依然难回。作者通过牡丹,表达出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前景的绝望。“独立东风看牡丹”本为诗思首句,诗人为拢住无限情思而倒用为结,为诗境增添了慨叹不已的情韵。
昭君怨·牡丹刘克庄曾看洛阳旧谱, 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旧日王侯园圃, 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此词上阙“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以牡丹的名贵品种之一的姚黄代指牡丹,“独步”指牡丹的美丽和名贵。扬州的芍药和牡丹都是天下名花,芍药虽也经历战火摧残,但至少仍近朝廷,常为文人咏叹。牡丹却沦落于敌人铁蹄下,犹如昭君,成为朝廷孱弱的牺牲品。下阙一开始描绘了国破家亡后中州的惨象,也形象表明了牡丹的处境:盛世繁华时倾国倾城,山河破碎后一片荒凉。“君莫说中州,怕花愁”,怕人说中州的惨境,并非怯懦,却是爱中州至深,言明光复中州之心的迫切,也透露出未能渡江驱敌、空有壮志却报国无门的愤恨。“怕花愁”实则是自己愁不堪忍。全词对比鲜明,感情深沉,写牡丹的不幸命运,寄寓词人满腔忧国伤时之情。
山寺见牡丹刘子翚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宋代理学家刘子翚之父在靖康之难时奉命出使金营,拒绝诱降自缢而亡,刘子翚承袭父亲职位后不久也因病辞归武夷山。一方面,此诗前三联虚写过去十年由喜到悲的人生经历,后一联实写眼前所见的暮春时节山寺的牡丹,虚实结合表现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无奈。另一方面,通过写自己十年前游历洛阳在富贵人家见到牡丹的喜爱之情与如今年老漂泊、在山寺见到牡丹感到失落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往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对年华逝去的忧愁和对国破家亡、难以再回中原之愤恨。
同样以牡丹抒发政治抱负的还有陆游的“周汉故都亦岂远 ,安得尺棰驱群胡!”(《赏山园牡丹有感》)。陆游生于南宋屈辱的时代,终生不忘收复失地。他的爱国热情贯穿于他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中。赵蕃“百年旧事谁从说,杯酒相逢强自宽。”(《过饮毕叔文家题其壁》)由赏玩牡丹,联想到故国往事,借酒浇愁,强以自宽。舒岳祥在《牡丹》一诗中也抒写对故国的怀念和悲愤之情,“九枝初拆御袍红,艳质煌煌日正中。曾对集英瞻衮冕,孤臣洒泪立东风。”借艳丽的牡丹,抒发了“孤臣洒泪”的悲愤之感以及对故国繁华的思念。
世人或因其象征富贵而嗤其媚俗,或因其使“一城之人皆若狂”嗤其不若空谷幽兰、傲雪寒梅般君子风骨……但仔细想来,于花而言,落于谁家、幸与不幸似乎并不能够自己选择,能够选择的便是毫无保留地释放自已的美丽。牡丹的一生,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不开则已,一开便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遵从自己的内心,皇权可以藐视、荣誉可以淡漠,那份冷漠和孤绝背后隐藏的,是它始终不渝的坚守和执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作者:朱丹(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情信息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