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 | “随证加减”,是中医人不可不知的!
相信很多人,都能经常在一些方剂中看到“随证加减”或“随症加减”的字样,也有很多方剂称作某某汤加减或加减某某汤。那么,“症”和“证”有什么区别?如何“随证加减”?现在我们就来讲这个:
症和证是有区别的
我们学中医不能不知道,“症”和“证”是不同的。“症”,是指一种病的临床症状,是由患者主观上,自述上所感觉的不舒适情况,比如说头痛啊、发热啊、腹胀啊等等。症状虽然是可以反映某种病的本质的,但是仅仅凭一种症状,是不能代表一个“证”的概念的。
真正的“证”,指的是病的证候,是中医对病的诊断。简单的说呢,它是各种致病因素,也就是正邪相互斗争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组病理体征和主观症状的综合。
这样讲,可能太术语化了,简单的说,同样是人,“证”是母,“症”是子,母可以衍生很多子……举个例子,就容易明白了。
比如一个患者胃痛、遇寒加重、喜温喜按、纳差、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通过四诊辨证得出结论:病的起病是饮食失节,脘腹受凉;病变部位在脾胃,病机是寒湿伤脾,脾失健运;疾病属性为寒,正邪双方对比正虚明显。综合诊断是:“脾胃虚寒”证,从而制定出温补脾胃的治则。
也就是说,脾胃虚寒证,可以衍生很多症状,这就是证和症的区别,明白了吗?然后来讲:
如何随证加减
随证加减呢,其实每个中医都有自己的思路,在这里只讲讲随证加减的含义吧,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药”,随证加减,这说明中医的各种经典名方,不是按照阴阳五行推理出来的,而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针对性较强的药物组成的。
当证候单一时,用药也单一,证候复杂时,用药也复杂,所以呢,其实任何经典名方都可以根据临床实际进行加减,不仅药物可以加减,而且药量也可以加减。
举个小例子吧:
比如桂枝汤,由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3枚、炙甘草6克所组成;如果将药物和药量作适当加减,就变成小建中汤:芍药18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生姜9克、胶饴30克;如果对小建中汤再作加减,就变成黄芪建中汤:黄芪15克、芍药18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生姜9克、胶饴30克。
重要的不是加减了什么药,加减了多少量,而是为什么要加,为什么要减,这要求我们中医人对病机有相当的认识后,才能做到有效的加减的……
只是如何能对病机有深入的认识?
有一个捷径,就是多看伤寒论,找一个时间,将伤寒论所有的方剂研究一遍,弄明白仲景先师,为何加减,伤寒论的方子虽多,药味却少,其实是最好用来研究随证加减的,至于为什么说是捷径,你先去研究吧,通过各家注解来研究,你一定会发现,为什么说这是捷径
总之呢,中医是辨证的灵活科学,临床辨证治疗要思路广泛,灵活运用,切忌生搬硬套。之所以要谈“随证加减”的问题,是提醒自己在学习经典名方时,要重点掌握辨证方法和组方方法,而不要禁锢在经典名方的用药上。